後記與答辯記錄
感謝班班多傑導師、牟鍾鑒老師和周季文等老師的教導,在中央民族大學六年求學期間,筆者實受益良多。在論文寫作期間,夫人王慕齡及一些同學、朋友的熱情支持,這篇論文才有緣得以問世。此外,導師也提出甯瑪派幾個有待解決的疑點供論文參考。感謝社科院尕藏加老師、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鄭堆所長以及劉成有教授、謝路軍教授、謝愛華教授五位評委的肯定與建議,使本文更加完善、增加光彩。
評委們認爲,筆者除了使用曆史文獻學及田野調查外,主要采用比較學方法,對藏傳佛教甯瑪派大圓滿法見地與修行果等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研究視角獨特,如從龍欽饒降巴尊者的著作切入,以便深層闡釋大圓滿法在整個佛教實踐中的作用和價值,第一次較爲細致地探討了甯瑪派大圓滿法與漢地禅宗修行方法之間關系,與藏地苯教大圓滿法的異同,以及同文殊菩薩、阿閦如來、金剛薩埵等法脈傳承的關系,並提出了文殊菩薩化身爲金剛手菩薩,是大圓滿法傳承的祖師,文殊菩薩思想與大圓滿法見地之間有著淵源關系等,提出諸多新的學術觀點或思路,進行富有創見的獨立思考,得出一系列富有啓發意義的結論,並厘清了一些曆史疑難問題,開拓了藏傳佛教的研究領域,在藏傳佛教,乃至中國佛教的研究上,具有較爲重要的學術意義,推進了漢地學者研究甯瑪派的學術水平。只是論文中未引用第一手藏文原文資料(只用漢譯本)仍有不足,虹光化身的科學解釋模型仍有欠缺。
2010年5月20日答辯提問中,謝路軍教授問:一、大圓滿法如何減少疾病?二、大圓滿法如何影響禅宗?答:一、分成身病與心病兩部分解決,減少身體疾病因修煉紮隆拙火不怕冷,打通中脈,中醫也認爲氣脈通暢不易生病。減少心理疾病因修煉觀虛空、觀藍天,神清氣爽,心不壓抑,心不作意,有正知見,無住空性,因此心病、精神疾病不易産生。二、大圓滿法正行強調中脈修煉、修持四光脈看虛空,最終産生童子瓶身、虹光化身。除非禅宗也接受此法脈,才有可能影響,而大圓滿法祖師文殊菩薩見地,對禅宗思想而言,學者們向來認爲有極大影響。
劉成有教授問:一、結語中提到明空赤露與虛空自然智是大乘精髓,請問與中觀派精髓、瑜伽行派精髓有何關系?二、虹化是自己解脫的結果,而大乘注重大悲,大乘菩薩道注重集體成就,請問個體與群體修行在大圓滿法怎麼看?叁、漢地禅宗對西藏大圓滿法有沒有影響?答:一、(一)中觀派看法是空性、無自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大圓滿法的虛空自然智的空性相當,大圓滿法主張空分(空性)、明分(光明)、悲分(大悲)。(二)瑜伽行派主張佛性妙有,具如來藏思想,與大圓滿法的明空赤露,強調“明”的妙用,此是大悲的妙用基礎,見地一致。二、在論文第二章第九節,第128頁,附錄一第叁十一節,第334頁,指出大悲是大圓滿法的重要見地,但是大圓滿法強調菩提心,智慧覺性解脫,根源在大悲喚起衆生修行,每個人解脫,所以大圓滿法的大悲與覺性、法性相關,偏向喚起個體修行自覺、自解脫,不是以群體社會救濟、慈善事業爲方式,這種修煉有其智慧産生大悲的特色,渡化執著世俗一切的衆生,以自然智慧産生自性清淨、覺性,而走上解脫虹化之路,且大圓滿法大悲以法、報、化叁身任運爲修行方向。叁、論文第五章前言第189頁,龍欽饒降巴尊者贊賞禅宗摩诃衍那,所以龍欽饒降巴尊者有受到禅宗無住無念影響,但事實上,無住無念等禅的思想,也是文殊菩薩思想中部分重要見地,只是龍欽饒降巴尊者不清楚大圓滿法祖師金剛手菩薩,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連早期甯瑪派傳承上師也不知此緣由,自然感覺大圓滿法許多見地受禅宗的影響。
謝愛華教授問:虹光化身如何變肉體爲光?是相對論E=MC2 ,還是正子、負子對撞産生能量?是否有時間空間因素影響?答:個人看虹化過程,身體逐漸縮小,是種心、物、能互動過程,意識念力加入控製光的轉換,産生微小地震、彩虹光(甚至有爆裂音),也是質能互換,但與E=MC2的物質核子爆炸能量不同。(是否有反物質加入運作尚未知,且可能空性無念中,會自生光輻射反應)
尕藏加研究員問:文獻中對傳承的描述太弱,大圓滿法的見地來源、源流請描述一下(例如無垢友大師的傳承梳理)。苯教大圓滿法要參考法國學者著作。標題修行果研究是否改成見地與實踐研究?答:在第27頁、第29頁,第二章第二部分、第四部分提到曆史傳承,論文中紐修堪仁波切蔣揚多傑著作《大圓滿法傳承源流藍寶石》有一些世系表,但資料太多,因此論文沒有列上去,堪珠·貢覺丹增仁波切《甯瑪派源流》、龍欽饒降巴尊者著作《上師心滴如意寶》中“曆史寶鬘論”一文皆有傳承過程描述。而大圓滿法的印度傳承源流見地,在第叁章第一節第151頁到158頁《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的解說中有描述。且結語中第一點、第六點已提到文殊菩薩系列經典與東方妙喜佛國維摩诘居士的見地皆可參考。
鄭堆所長認爲從經典對比分析思想見地,實地考察,文獻整理創新學術觀點,可爲甯瑪派修行者借鑒,贊賞未提問。
總之,論文只是研究大圓滿法的開端,以後尚需進一步在藏傳佛教不同派別或不同宗教思想比較上,提出更深刻修行見地貢獻世界才是!
最後,夫人王慕齡與筆者同一天博士論文答辯通過,以《瑜伽經思想與佛教相關思想比較研究》論文,獲北大哲學博士,值得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