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傣族佛塔的起源▪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佛塔在雲南傣族地區分布較廣,其中臨滄西文筆塔最爲典型。該塔高15米,基座爲八角形,主塔由9個圓環體疊成,四角有7座小形的模型塔。始建于明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爲早期傣族佛塔。

  高基座佛塔。這類佛塔塔身上層用幾組層次較少的盒狀體砌成,下層則系用多邊“亞”字形折角的砌法。如西雙版納的英貼塔、景谷縣勐窩佛寺雙塔均屬這種類型。這種類型的佛塔主要受泰國南部占婆式佛塔和緬甸巴崗式佛塔的影響。

  亭閣式佛塔。這種類型的佛塔有一多邊形的高臺基座,座臺上建單層或多層的仿木結構的亭閣,塔身各層辟有窗戶,塔身爲四方形,四面設門。例如景洪棟塔、勐海的宰龍塔,均屬此類塔型,與泰國北部13世紀所建的景某佛塔形製相似。

  折角多邊式佛塔。這種類型的佛塔在西雙版納、臨滄、德宏等地分布較廣,它是由數層折角多邊的盒體狀相堆砌而成,其變化式樣較多,以西雙版納勐臘的曼孟佛塔較爲典型。

  八角形密檐式佛塔。塔身由幾層須彌座體相疊而成,塔身下部有塔門式的佛龛,四周和邊角有卷雲狀花紋,與大乘佛教得密檐式佛塔相似,西雙版納的莊慌塔就是這種塔型之典範。

  “塔包樹”和“樹包塔”。在雲南普洱市景谷縣的大寨官緬寺內,坐落著中國佛塔的奇觀—“塔包樹”和“樹包塔”。這兩座磚石結構的佛塔,各高10余米,上圓下方,呈葫蘆形。塔包樹,位于佛殿的右側,從塔頂中間長出一棵高20米,直徑1米的大榕樹,而佛塔緊緊地將大榕樹環抱著。樹包塔位于佛殿左側,有一棵25米高、直徑1米多的大榕樹,從塔頂中部長出,它的粗壯彎曲的根莖又從上下四周環繞著佛塔,緊緊地把高大的佛塔抱住,很像是從塔頂伸出的一個綠色的傘蓋。塔包樹和樹包塔是雲南傣族佛塔叢林中的奇觀,並爲那裏的佛教藝術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形成造型別致的一種獨特的佛塔類型。像雲南西雙版納橄榄壩佛塔代表了傣族佛塔的另一種風格,其造型優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總之,傣族佛塔在佛寺中的自由位置,帶來了在南傳風格影響下的多彩式樣。傣族勞動人民在修寺建塔的藝術創造中,不斷吸收、借鑒異國和異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佛教建築,爲後世留下了珍貴的佛教文化遺産。

  傣族佛塔的結構

  從佛塔的立面看,傣族佛塔是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組成,這種佛塔建築結構與漢傳佛塔和藏傳佛塔的結構相趨同。

  塔基。塔基是在夯築加固後的地面上,圍磚或石鋪砌出一臺略高于地表的平臺,其占地面積比塔座寬得多,平面形狀依塔形而定,也有圓形和多角形,一般呈正方形,在方形塔基的四角,設有龍和蹲獸的雕塑像。塔基正四方砌有佛龛,塔基下往往藏有碑刻佛像、寶珠等。

  塔座。塔座的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多種。一般由一層或兩層須彌座構成,有的塔座還做成多角階梯形,須彌座束腰間設有小型佛龛或各種雕刻裝飾,追求塔身與塔座間的協調與吻合。

  塔身。塔身大多爲圓形,呈葫蘆狀,一般爲磚石實心結構,外面敷以石灰,有的還用植物膠砂漿塗料,使塔身堅固厚實;有的在佛龛處繪畫貼金,還留有佛洞,用以安放信徒們奉獻的金銀、寶石和錢物等。

  塔刹。塔刹帶有極爲濃厚的裝飾意義,是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多數佛塔塔刹是由蓮座、相輪、華蓋、寶瓶及風铎等部分組成。這種結構與內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塔刹的結構基本相似。這種塔刹的刹座往往製作成喇叭狀的仰蓮雕塑,上面爲一圓形錐體,錐體上有浮雕圓環相輪,相輪重數少則5環,多則17環不等(內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塔刹相輪一般爲13重),再上是鐵製刹杆上的飾物,有金屬製成的華蓋,華蓋上端常飾有火焰或寶瓶式小塔之類的裝飾,還有風铎。塔刹均爲銅質,其面鍍金或貼以金箔,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塔刹的高度約占全塔的叁分之一,是佛塔藝術處理上的頂峰,塔刹的最頂端是塔針。顯然,傣族佛塔塔刹在整座佛塔中所占比例很大。

  傣族佛塔的布局

  傣族佛塔的組合有單塔、雙塔和群塔之分。有的是塔隨寺建,有的是寺隨塔建,有的則孤塔獨傲,有的則群塔林立。無論是寺隨塔建,還是塔隨寺建,都是爲了滿足人們敬塔禮佛的願望。單塔往往建在村鎮附近的山崗或較高地帶,分布廣,數量多,建造形式靈活。雙塔和群塔則分布點少,數量不多。西雙版納州的勐海遮曼谷雙塔就是這種布局的典型代表。當地人稱之爲“姊妹塔”,據說大塔代表傣族姐姐,小塔代表布朗族妹妹,象征傣族與布朗族親如姐妹般的友誼。這裏所說的群塔布局形式,就是指金剛寶座式塔座上的佛塔。傣族佛塔大多建在山坡高地上,往往與金碧輝煌的傣族佛寺、軒敞雅潔的邊寨竹樓、蒼翠欲滴的濃郁樹叢互相掩映陪襯,形成傣族景區迷人的風光。

  傣族佛塔的意義

  傣族佛塔的意義從本質上與大乘佛塔沒有大的區別,人們普遍認爲佛塔是佛教徒崇拜佛陀的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紀念性建築物。把佛塔看作是佛陀的化身,建塔時在塔心置一金板或銀板,上刻建塔年月和經咒,同時也把一些金、銀、琉璃、金屬、貨幣等珍藏于塔內。認爲佛塔與人一樣,是骨肉之軀,其心必有金,建塔是爲自己造福。在這種心智模式的驅動下,凡傳說中佛陀到過的地方皆建佛塔,西雙版納的莊莫塔、莊董塔和邦友塔就屬這種類型。在佛陀留下印迹的地方建塔,如曼飛龍白塔,就是因塔下的一塊岩石上有一人足印迹,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印而在此建塔;另一種則選擇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地方建塔。這些都是對佛陀的尊仰,其意義也就不言自明了。傣族信教徒建塔的本意,就是爲了恭迎佛法,供奉佛陀的遺物,比如佛牙、佛發、佛像、佛經等,直至後期才出現和尚墓塔。綜觀傣族佛塔,給人明顯的感受,就是屬寶塔型的佛塔多,而屬舍利和墓塔型的少,這是與內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在內涵及意義上的又一大區別。

  傣族佛塔的藝術特色

  傣族佛塔的建築藝術造型是在吸收泰國、緬甸,以及國內各民族優秀傳統建築藝術的基礎上,創造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豐富多彩的佛塔藝術。從佛塔的建築藝術來看,形成了多視角、多層面、多式樣,以及極富動態感的藝術風格;從裝飾藝術的角度來看,它曾經曆了由古樸典雅到繁複華麗的發展時期。早期佛塔的裝飾圖案簡潔樸實,塔身裝飾比較素雅,晚期佛塔裝飾出現了雕刻圖案,彩繪及陶塑飾物增多。佛塔裝飾圖像中,常見的有各種花卉、大象、孔雀、鴛鴦,以及麒麟、龍獅等形象,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傣族佛塔既有尊神禮佛的功能,又有裝飾各種建築設施的作用。例如井塔就是典型的例證,把水井的圍欄砌成塔的基座,在座臺上建若幹座小型佛塔和佛龛,集尊佛、裝飾、實用爲一體,形成西雙版納州所獨有的人文景觀,同時還有祭祀谷神,祈求豐收的作用。傣族還有將佛塔作爲裝飾品戴在頭上的習俗,曆史上傣族王宮寵妃的冠戴之上有一座精美的銀製小型佛塔,以顯示地位之高貴,服飾之莊重,信仰之虔誠,亦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傣族佛塔既是古老的傳統建築藝術,又與傣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緊密相聯,每逢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都喜歡圍在佛塔旁,翩翩起舞,相互祝福,顯現出傣族地區特有的民情風貌。圍繞佛塔還引出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譬如西雙版納就有這樣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涅槃1000年時,世上降生了一個叫帕雅蘇克的人,他一生辛勤操勞,忙于建寺立塔,在世間建84000座佛寺和84000座佛塔,西雙版納州境內的第一座佛寺和佛塔就是帕雅蘇克親自動手修建的。這雖然是民間傳說,但由此可見當時佛塔建築藝術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空前發展的盛況,並可推斷古印度阿育王造塔84000座的功德事迹對傣族人的建塔思想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傣族佛塔的起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