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佛塔在云南傣族地区分布较广,其中临沧西文笔塔最为典型。该塔高15米,基座为八角形,主塔由9个圆环体叠成,四角有7座小形的模型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早期傣族佛塔。
高基座佛塔。这类佛塔塔身上层用几组层次较少的盒状体砌成,下层则系用多边“亚”字形折角的砌法。如西双版纳的英贴塔、景谷县勐窝佛寺双塔均属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佛塔主要受泰国南部占婆式佛塔和缅甸巴岗式佛塔的影响。
亭阁式佛塔。这种类型的佛塔有一多边形的高台基座,座台上建单层或多层的仿木结构的亭阁,塔身各层辟有窗户,塔身为四方形,四面设门。例如景洪栋塔、勐海的宰龙塔,均属此类塔型,与泰国北部13世纪所建的景某佛塔形制相似。
折角多边式佛塔。这种类型的佛塔在西双版纳、临沧、德宏等地分布较广,它是由数层折角多边的盒体状相堆砌而成,其变化式样较多,以西双版纳勐腊的曼孟佛塔较为典型。
八角形密檐式佛塔。塔身由几层须弥座体相叠而成,塔身下部有塔门式的佛龛,四周和边角有卷云状花纹,与大乘佛教得密檐式佛塔相似,西双版纳的庄慌塔就是这种塔型之典范。
“塔包树”和“树包塔”。在云南普洱市景谷县的大寨官缅寺内,坐落着中国佛塔的奇观—“塔包树”和“树包塔”。这两座砖石结构的佛塔,各高10余米,上圆下方,呈葫芦形。塔包树,位于佛殿的右侧,从塔顶中间长出一棵高20米,直径1米的大榕树,而佛塔紧紧地将大榕树环抱着。树包塔位于佛殿左侧,有一棵25米高、直径1米多的大榕树,从塔顶中部长出,它的粗壮弯曲的根茎又从上下四周环绕着佛塔,紧紧地把高大的佛塔抱住,很像是从塔顶伸出的一个绿色的伞盖。塔包树和树包塔是云南傣族佛塔丛林中的奇观,并为那里的佛教艺术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形成造型别致的一种独特的佛塔类型。像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佛塔代表了傣族佛塔的另一种风格,其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傣族佛塔在佛寺中的自由位置,带来了在南传风格影响下的多彩式样。傣族劳动人民在修寺建塔的艺术创造中,不断吸收、借鉴异国和异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佛教建筑,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傣族佛塔的结构
从佛塔的立面看,傣族佛塔是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这种佛塔建筑结构与汉传佛塔和藏传佛塔的结构相趋同。
塔基。塔基是在夯筑加固后的地面上,围砖或石铺砌出一台略高于地表的平台,其占地面积比塔座宽得多,平面形状依塔形而定,也有圆形和多角形,一般呈正方形,在方形塔基的四角,设有龙和蹲兽的雕塑像。塔基正四方砌有佛龛,塔基下往往藏有碑刻佛像、宝珠等。
塔座。塔座的平面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多种。一般由一层或两层须弥座构成,有的塔座还做成多角阶梯形,须弥座束腰间设有小型佛龛或各种雕刻装饰,追求塔身与塔座间的协调与吻合。
塔身。塔身大多为圆形,呈葫芦状,一般为砖石实心结构,外面敷以石灰,有的还用植物胶砂浆涂料,使塔身坚固厚实;有的在佛龛处绘画贴金,还留有佛洞,用以安放信徒们奉献的金银、宝石和钱物等。
塔刹。塔刹带有极为浓厚的装饰意义,是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多数佛塔塔刹是由莲座、相轮、华盖、宝瓶及风铎等部分组成。这种结构与内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塔刹的结构基本相似。这种塔刹的刹座往往制作成喇叭状的仰莲雕塑,上面为一圆形锥体,锥体上有浮雕圆环相轮,相轮重数少则5环,多则17环不等(内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塔刹相轮一般为13重),再上是铁制刹杆上的饰物,有金属制成的华盖,华盖上端常饰有火焰或宝瓶式小塔之类的装饰,还有风铎。塔刹均为铜质,其面镀金或贴以金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塔刹的高度约占全塔的三分之一,是佛塔艺术处理上的顶峰,塔刹的最顶端是塔针。显然,傣族佛塔塔刹在整座佛塔中所占比例很大。
傣族佛塔的布局
傣族佛塔的组合有单塔、双塔和群塔之分。有的是塔随寺建,有的是寺随塔建,有的则孤塔独傲,有的则群塔林立。无论是寺随塔建,还是塔随寺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敬塔礼佛的愿望。单塔往往建在村镇附近的山岗或较高地带,分布广,数量多,建造形式灵活。双塔和群塔则分布点少,数量不多。西双版纳州的勐海遮曼谷双塔就是这种布局的典型代表。当地人称之为“姊妹塔”,据说大塔代表傣族姐姐,小塔代表布朗族妹妹,象征傣族与布朗族亲如姐妹般的友谊。这里所说的群塔布局形式,就是指金刚宝座式塔座上的佛塔。傣族佛塔大多建在山坡高地上,往往与金碧辉煌的傣族佛寺、轩敞雅洁的边寨竹楼、苍翠欲滴的浓郁树丛互相掩映陪衬,形成傣族景区迷人的风光。
傣族佛塔的意义
傣族佛塔的意义从本质上与大乘佛塔没有大的区别,人们普遍认为佛塔是佛教徒崇拜佛陀的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纪念性建筑物。把佛塔看作是佛陀的化身,建塔时在塔心置一金板或银板,上刻建塔年月和经咒,同时也把一些金、银、琉璃、金属、货币等珍藏于塔内。认为佛塔与人一样,是骨肉之躯,其心必有金,建塔是为自己造福。在这种心智模式的驱动下,凡传说中佛陀到过的地方皆建佛塔,西双版纳的庄莫塔、庄董塔和邦友塔就属这种类型。在佛陀留下印迹的地方建塔,如曼飞龙白塔,就是因塔下的一块岩石上有一人足印迹,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印而在此建塔;另一种则选择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地方建塔。这些都是对佛陀的尊仰,其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傣族信教徒建塔的本意,就是为了恭迎佛法,供奉佛陀的遗物,比如佛牙、佛发、佛像、佛经等,直至后期才出现和尚墓塔。综观傣族佛塔,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属宝塔型的佛塔多,而属舍利和墓塔型的少,这是与内地佛塔和西藏佛塔在内涵及意义上的又一大区别。
傣族佛塔的艺术特色
傣族佛塔的建筑艺术造型是在吸收泰国、缅甸,以及国内各民族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丰富多彩的佛塔艺术。从佛塔的建筑艺术来看,形成了多视角、多层面、多式样,以及极富动态感的艺术风格;从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曾经历了由古朴典雅到繁复华丽的发展时期。早期佛塔的装饰图案简洁朴实,塔身装饰比较素雅,晚期佛塔装饰出现了雕刻图案,彩绘及陶塑饰物增多。佛塔装饰图像中,常见的有各种花卉、大象、孔雀、鸳鸯,以及麒麟、龙狮等形象,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傣族佛塔既有尊神礼佛的功能,又有装饰各种建筑设施的作用。例如井塔就是典型的例证,把水井的围栏砌成塔的基座,在座台上建若干座小型佛塔和佛龛,集尊佛、装饰、实用为一体,形成西双版纳州所独有的人文景观,同时还有祭祀谷神,祈求丰收的作用。傣族还有将佛塔作为装饰品戴在头上的习俗,历史上傣族王宫宠妃的冠戴之上有一座精美的银制小型佛塔,以显示地位之高贵,服饰之庄重,信仰之虔诚,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傣族佛塔既是古老的传统建筑艺术,又与傣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紧密相联,每逢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都喜欢围在佛塔旁,翩翩起舞,相互祝福,显现出傣族地区特有的民情风貌。围绕佛塔还引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譬如西双版纳就有这样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涅槃1000年时,世上降生了一个叫帕雅苏克的人,他一生辛勤操劳,忙于建寺立塔,在世间建84000座佛寺和84000座佛塔,西双版纳州境内的第一座佛寺和佛塔就是帕雅苏克亲自动手修建的。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由此可见当时佛塔建筑艺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空前发展的盛况,并可推断古印度阿育王造塔84000座的功德事迹对傣族人的建塔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傣族佛塔的起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