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的方法(觀雲法師)

  

觀心的方法

  

觀雲法師

  

  各位營員,晚上好。今天,按照這次靜修營的安排,晚上7點到8點之間是禅修時間。

   有些營員可能已經有一定的禅修體驗了,但是,肯定也有部分營員是第一次體驗禅修。所以,我要先介紹一些最基本的禅修知識。

   禅修就是俗話說的打坐。禅修的含義,從字面上來講是靜慮修,禅是禅那,本意是思維修或靜慮修,但在中國,禅宗的禅,其含義不同于靜慮這個層面的含義;修,就是修行。

   從古到今,禅修用功的方法很多,流派也很多。佛教最早的時候,是佛陀針對當時的人介紹了很多禅修方法。至今,這些修行方法,在南傳佛教還保存得比較完整。漢傳佛教中禅宗的修行,在宋代以前,方法活潑多樣;宋代以後,強調“參話頭”。參話頭的方法,至今在國內一些禅堂仍然在用,教界舉辦一些夏令營的時候還有介紹和傳授。其他宗派也有各自的禅修方法,比如說天臺宗、華嚴宗,有止觀的教法。另外,淨土宗有念佛,把念佛作爲無上深妙法。藏傳佛教的禅修,一般是在上師的指導和加持下,修滿一定的加行之後,有特殊的口訣和修法。

   我們學習到佛法的教理,要真正落實在我們的生命裏,禅修是一個重要環節。今天晚上,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些禅修的基本常識,後面再帶領大家初步體驗一下禅修,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禅修前應做的准備

  

  介紹一下禅修前應做的一些准備工作。

   一、打坐之前,先要把外圍的事務要處理好。

   我們不能在爐子上燒著開水的時候去打坐禅修,這樣容易誤事。禅修,要盡量選擇沒有事情打擾的時候,或者時間比較充裕的時候,比如在晚上,家裏其他人都休息了以後。

   二、禅修的環境,盡量選擇安靜的環境。

   特別是禅修初入門的人,應盡量避免在吵鬧的環境中禅修,如在有別人可能來的環境,打坐之前還可以在門上貼張紙條什麼的,讓別人知道你在打坐,否則可能會受到打擾。

   叁、不要在饑餓和很過飽的狀態下打坐。也不要在十分疲憊的時候打坐。總之,禅修時,不要讓身心處在極端的狀態下。

   四、不能在特別冷和特別熱的環境下打坐,也不能在風特別大的環境下。有人講究“夏練叁伏,冬練叁九”,打坐時故意克服寒冷,這是不對的。因爲打坐時,身體很容易受風寒。所以一些禅堂裏,夏天打坐都用包腿布。有些人夏天圖涼快,在客廳裏打坐,兩邊門窗大開,風穿堂而過,這樣容易受風。

   五、禅修之前應該具備一些教理的基礎,對心行的特點應有所了解。我們平時用得最多的就是第六意識,思維、計較、分別、情緒的反應,都在第六意識裏。禅宗講參,是“離心意識參”,打坐實際上是要超越第六意識,直接去面對生命的本來狀況。如果在禅修過程中,我們還是習慣地用第六意識,局限性非常大。所以,一定的教理基礎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看書、聽講座,獲取相關的知識。

   六、要親近禅修指導老師。在禅修中,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理解不一樣,具體情況不一樣。如果沒有老師指導,禅修時遇到一些情況不知道怎麼處理,容易走彎路,倘若比較執著,甚至會出問題。

  

正確的姿勢要領

  

   打坐時,臀部後面要墊得稍微高一點,腿部要稍微低一點,這樣有利于身體的穩定。如果前面高、後面低,人的脊柱會感到不適的。

   大家坐的這個拜墊是平的,這一般是拜佛時用的,用它長時間打坐有點不太合適。南傳的一些禅師,打坐時後面用布袋子墊著,布袋裏邊裝的是一些谷物、豆類,有10到15厘米高。現在大家用這種拜墊打坐,可以坐在拜墊上,腿放在拜墊底下。

   過去有些禅堂裏,對出家人的腿子有嚴格要求。出家人要“叁冬四夏”熬腿子,腿子經過叁個冬天四個夏天之後,基本上就柔軟了,腿子不再是打坐的障礙。清代有這樣的說法:“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金山寺的規矩很嚴,一般來說,腿子不過關的人不敢進那裏的禅堂,要在自己的寺院裏修得差不多了,腿子沒問題了,才敢去金山寺討單。過去講:上等的禅和子到金山寺住禅堂;中等的挂一單;下等的隔江望一望,不敢進去。

   靜修營裏,不對腿子做嚴格要求,我只是把相關知識給大家介紹一下。

   你們看,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面,這就是單盤;兩腿交叉,腳心向上,這就是雙盤。不管怎麼盤,要以坐下來身心比較穩定爲目標。

   禅修中,不要把腿子如何當成目標,怎樣用心才是重點所在。

   有一位禅師教授步行禅,是在行走中全身心地感知腳踩在大地上的感覺,訓練專注和觀察的能力。連換步的時候重心是怎麼轉移的,都要覺知到。很多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受益。有個坐輪椅的人問這位禅師:“我沒有腿,步行禅的禅味我就體會不到了嗎?”這位禅師說:“你可以在修行步行禅的人中間選擇一位,他走的時候,你可以專注的用心去感受,他的腿也將是你的腿。”那個人坐在輪椅上,用心去感受。過了幾分鍾,他流下了兩行熱淚。顯然,他用心覺知到了。

   腿子不是禅修第一重要的因素。但是,合理的坐姿有利于身心的調整,也很重要。如果姿態總是不正確,時間長了也會産生負面影響。

  

善用我們的心

  

   接下來,就要用功了。佛法是心法,在心上用功。“念佛不用嘴,參禅不用腿。”用的是什麼?就是用我們的心。

   心,非常奇妙。有時候,你想讓它怎麼樣,它偏不能怎麼樣。我記得看過一個片子,兩個大人在說什麼話,擔心小孩聽到,就說:“哎,你小聲點,小孩在睡。”小孩聽到以後說:“媽媽,我已經睡著了。”心就像那個調皮的小孩一樣。修行的過程中,要明白心的原理。如果你刻意地想讓心一定要怎麼樣,反而不好調伏它。

   今天晚上,我想給大家介紹的是觀心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相對其他的一些禅修方法而言,比較簡明。

   這個禅修方法,供大家參考。每個人適合的禅修方法不同,今晚的集體活動中,如果你們平時有自己長期適應的禅修方法,也不一定要用這個方法。我要介紹的是用正念觀自己的心,是覺照的方法。

   平時,我們不是迷失在對過去的回憶裏,就是在盤算未來。即使在當下,也是想東想西。禅修時,盡可能保持當下這一刻心是鮮活的。

   回想過去的事情的反思,是回憶;對未來的憧憬,就是妄想。這兩種狀態,念頭和事情都有時間上的差距。所做的事情和你對這件事情的覺照,是同時進行的,這才是正念。

   也許禅修之前,我們在想念家裏的什麼親人,或者是單位的什麼事情,現在把這一切都放下。無始以來的過去,和沒有窮盡的未來,這都是時間上的概念。我們把時間設定到當下這一刻。把我們的身心,不管是哪個方面,都收攝到當下。

   我們長久以來,用我們的心去判斷,去分別,去看外在。今天,來照顧一下我們的心本身。從來我們都是爲他人服務的,今天,我們來觀察這個爲他人服務的主體。如果你像一個燈管,每天開著都在照亮別人,今天,把光全部收攝回來,照亮自己的生命。

   用我們的心,來觀察我們的心。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大家可以試一試。每位營員穿著的統一服裝背後,都寫著兩行字,坐在後面的人能夠看到。我們看到眼前這兩行字的時候,可能會把字默念一下,這就是念頭了。對這個思維的過程,我們要如實地觀察到。只是觀察,不要取舍。

   如果你們對我所講的話産生了思維,那麼你要清楚:“我剛才在動這個念頭,想法師的話是什麼意思。”我的話好比是指月亮的手指頭,與你們自己的觀照相應的,才是那個月亮。

   如此,我們觀察自己的心。任何一個想法出來,我們都要觀察到。每一刻,如果有念頭,我們要觀察住這個念頭,看這個念頭往哪裏去。只要一觀察,念頭就像吹出來的肥皂泡一樣,破滅了。有些“肥皂泡”可能持續幾秒鍾,有些是半分鍾、一分鍾。

   如果身心清淨,沒有任何念頭,很好,那我們就觀察沒有任何念頭的狀態。

   如果發現自己不斷産生雜念,也很好,應該高興,這說明我們正念現前了,否則怎麼能觀察到這些念頭?

   禅修,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修行,並非要修成木石一樣,而是不管有沒有念頭,自己都要知道。

   我們的心具有觀察的能力,現在我們不用這觀察的能力觀察心外的東西,就觀察心本身。在正念之中,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都是如此鮮活和真實。

   我們能觀察的心,和所觀察的心,在此時此刻,不是兩個東西。

   我們的身體有任何狀況,比如身體稍微發熱,腿稍微發痛,我們都要觀察和體會到。

   如果我們的腿痛到難以觀察,我們可以把腿輕輕地放下來,但是動作幅度要小,不要影響他人。

   在我們觀察的過程中,任何引起我們身心注意和反應的現象和過程,都應該被我們觀察到。整個禅修過程,就是我們自己觀察我們自己身心的一個過程。

   佛陀開示,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包括我們的身心。我們在觀察的過程中,會觀察到我們自己,某一個念頭,或者某一種身體的感覺,是如何産生、持續、變化、消失的,我們就是在觀察無常的緣起。

   我們觀察身心的能力越強,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的觀察就會越深刻。

   接下來的時間,15分鍾,我們認真、專注地觀察自己的身心。

  

  (集體禅修15分鍾……)

  

  大家可以把腿慢慢放松一下。

   正式的禅修,止靜的時候是叁聲木魚,開靜的時候是一聲引磬。

   今天我主要是講觀心的方法,具體的細節並不是有板有眼、可以憑據的東西。在南傳佛教裏,有很多具體的禅修方法。比如說,安般禅法是觀察自己的吸氣和呼氣。用這些有依憑的方法,操作起來可能會更加方便一些。但是,我介紹給大家的觀心方法,可以隨時隨地去用。你在等公交車的幾分鍾裏就可以觀察,哪怕只是一念的觀察。

   我們平時對自己的身心沒有當下了知,就是失念,也就是沒有正念的狀況。

   濟群法師說希望大家做“叁好營員”,生活好,學習好,休息好。要把這“叁好”做到,實際上就是正念。

   我們這種方法,就是訓練自己對當下身心狀況的了知。

  

常見的兩大問題

  

   昏沈和掉舉,是禅修中經常會出現的兩個問題。

   打坐時間稍長,有些人就有點瞌睡了,喪失了觀察。這個狀態在禅修裏就叫昏沈。打坐的時候出現昏沈,我們發現了,就把身體挺一下,整頓一下身心,打起精神重來,繼續觀察。由于剛才睡了,你可能對剛才的昏沈有一點懊惱,對這一點微小的懊惱,也要能夠觀察到。如果的確實是因爲缺少睡眠而困了,那麼幹脆去睡覺,等精神飽滿了,再來禅修。

   還有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打坐的時候,我們的思維非常活躍,東想西想,就是不能觀察自己的身心。但就是無法與法相應。這是掉舉。這時候,我們可以用觀察呼吸時的出息和入息,來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還有人說,我的心無論如何都不能跟法相應。那麼,我們可以直接觀察這個不相應的身心狀態。

   總之,不要讓身心處于分裂或者對立的狀態。

  

禅修時間的靈活掌握

  

   然後,講一講禅修時間長短的問題。剛開始的時候,時間可以稍微短一點,坐五分鍾,十分鍾,或半個小時,都可以,並不是一定要坐多長時間。關鍵是,我們要使自己的心變得專注,在禅修的過程中,專注地保持正念。

   可以階段性地禅修,比如說,我今年,或者是上半年,或者是這半個月,專門修止。

   所謂止,就是把心置于一處。我們的心平時是很散亂的,禅修的時候,要把心專注在一點上,使得我們的心有力量。我們用這種專注力觀察身心的變化,這就是觀。止觀,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具體禅修的時間長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實際情況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的,比如說半個小時之後有什麼事情,于是設定坐20分鍾;一是自己心行方面的,有些人,心狂野慣了,專注五分鍾就很難受,十分鍾就更難受,或者腿子受不了,那就可以打坐15分鍾到20分鍾。

   經曆了不斷調整、適應的過程,功夫純熟了,身心相應了,打坐時間可以循序漸進地加長。

  

禅修的意義

   在野外,我們要生火,沒有打火機,有凸透鏡,可以把太陽光聚集到一個點上,把一堆柴火點燃。把能量集中到一個點上,會有所突破。

   我們平時的心是散亂的,散亂的心沒有力量。由于心是散亂的,我們對人世間的人、事、物的觀察也是膚淺的。當我們經常訓練我們的專注力,我們的心將會變得有力量,對一些事物的觀察就比一般人要深刻,能穿透一般人穿透不了的東西。

   “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把心置于一個點上,當你有這種能力,長時間觀察身心的苦、空、無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間的真實,甚至可以藉由這一途徑得到解脫,這就是禅修的意義所在。

《觀心的方法(觀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