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曲終人散,月上西樓

  曲終人散,月上西樓

  成峰法師

  江南的雨水,總是那麼及時、溫和、恰如其分,來得不緊不慢,給靜修營的結尾多少增添了些許色彩,類似中國水墨畫,濃淡相宜,饒有趣味。

   兩百人,來自十幾個省市,帶著不同的人生經驗,在這個園子裏,共同生活了近一百小時。言語的接觸、目光的對視、心靈的碰撞,爲生命留下一段難忘的經曆。

   《心經》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就是再不濟也會調侃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至于其中的真意深意,也就沒有幾個人樂于深究了。

   還記得十多年前,在送別人的新年賀卡上寫下上述八個字,對方回答著實令人啼笑皆非。那個已婚女人居然說出“不要太黃”的搞笑言詞,的確讓人回味。

   如今,過去很多年了,大家的理解有沒有變化呢?是否觸及經文的核心呢?

   講臺上,法師娓娓道來,語言平實、說理透徹、明晰;講臺下,營員們全神貫注,思維義理、會歸內心。

   站在一個角落,望著一期法會的始終,思維著《心經》描述的思想,卻發現竟然如此相通。

   藉著因緣的假合,促成了一次聚會,使得大家有機會得以了知自己、認識世間,分享人生,最終,卻又歸于空性大海。

   觀自在,據說是對菩薩名號忠實的翻譯。國人卻一直沿用觀世音的稱呼,聽起來更加具有母愛的溫情。相反,觀自在稍微有些理性與超越,自然,造就凡人與菩薩的距離。

   那麼菩薩與凡人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遙遠?

   《心經》上有幾種說法:

   1、凡人在此岸,菩薩則不拘彼此;

   2、凡人生活在五蘊實有的旋渦中,而菩薩已徹底明了色空不二的真相;

   3、凡人內心躁動,無法平衡,菩薩超越痛苦,心無挂礙;

   4、凡人以我爲生活中心,菩薩以無我慧爲人生原點。

   相較之下,兩者間的區別躍然而出。

   突然覺得,其實《心經》敘述了人間百態。當然,它的確是濃縮版的記錄。

   幾個簡單名相——五蘊、四谛道盡人生的滄海桑田,六根六塵勾勒出人與世間那糾纏不清的聯系,而六識卻又話盡平生許多遺憾。

   自然,不明事理的後果只能戴上無明的帽子,一黑到底。

   無怪乎世尊一路說來,層層解縛。臨終,還用家鄉話苦口婆心唠叨幾句——

   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 继续阅读 ▪ 吾將上下而求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