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師父,他有一個故事,說起來十分有趣。
“文革”的時候,他老人家被迫在一個林場裏,幫他們看果園。有些好心人就跟他說:你做和尚,很好,我們也很贊歎你,你對人善良。但是,你看你又不吃肉,又不娶妻,這樣可不好。
老和尚怎麼回答?他說,你看你們,好事都讓你們占了,肉也讓你們吃了,老婆也給你們了,你們還說我不好。
是啊,世間的人就是這樣。但也不用管他。因爲他希望你跟他同化。同化了,那你們就一樣了。一樣了,就沒有感覺了。
出家生活應該是有嚴格條件的。不過現在,也不一定。那天一位居士說,怎麼日本有的僧人有妻子兒女呢?那沒有辦法,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我們的思想有局限性,是因爲我們長期生活在自己設想的思路中,很難做一些突破。這就是佛法說的“我執”,自我的一種執著。對自我做一番清洗,是很難的事情。
在這裏,我們每天都要對自我進行挑戰。每天早晨,“邦邦邦”一響,很痛苦,又要起來。
的確,這個“我”太強大了。不要說過去的事情,就是這一輩子,“小我”養成的一些強大的習慣,就足以讓我們俯首稱臣。想戰勝自我,成爲一個智慧的人,要一點一點地做起,從最基礎的做起,培養良好的習慣。
佛法也就是說培養好的習慣開始。受持戒律,也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個習慣,是在觀念的基礎上,用觀念指導我們的行爲,我們的人生就會發生一些改變,不知不覺,“大變活人”。別人會說:“哎,這個人整個變掉了。”當然有些人會說你走火入魔,你也不要擔心。
今天的偈語就是讓我們知道,怎麼樣是愚癡的,怎麼樣成爲智慧的人。
各位將來都能成爲有智慧的人,現在,請打開你們的《皈依共修儀軌》好嗎?
2008年10月4日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句話,也是來自《法句經》。
“友不勝于己,與我不相等,甯可獨行居,不與愚者伴。”
很簡單,很直白。在中國也有類似的交友之道。
與人交往,當然不僅僅是表面上的交流,而是互相學習、互相溝通的過程。那麼,一定要找那些,至少與自己相類似的、志趣相投的、有共同喜好的人,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近朱者赤。
佛陀之所以要說這樣一句話,也是爲了讓佛法跟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很多同學問:佛法的道理,怎樣融入生活呢?
其實經教裏都有詳細介紹。深入經藏,去找一找好了。
每個人在佛法修學的過程中,都會希望遇到有這樣一些朋友,互相切磋,互相支持。所以在佛教中,把善知識也稱爲善友。但善友的標准,高低不一樣。高一點的叫“知識”,具有戒定慧等十種特征,通達教理——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要找這樣的善友,是很難的,但也不是說沒有辦法。
佛陀鼓勵我們找善友,也是爲了避免我們跟一些身上有不良習慣的人在一起,那樣會影響自己。因爲人和人之間在相處中互相影響,也就是互爲緣起。坐在一些朋友中,比如我們今天坐在一起皈依共修,無形中就成了一種氛圍,大家就成了道友的關系。我們的語言和行爲總是在尋找佛法,所以,我們形成了善法的氛圍,彼此的影響是有意義的,至少不會讓我們往下走。這就是比較好的關系。
可是,在其他環境中,我們未必還有這樣的機會。離開了這個環境,周圍可能是一些世俗的快樂。世俗的朋友邀請你打打牌、喝喝酒、泡泡吧、上上網……當然,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但你會不知不覺對這種方式産生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和貪著。
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和什麼樣的人交往。
所以佛教的經典中和戒律中,特別強調人際交往。
有的人會問:我發心行菩薩道,不是說要和衆生打成一片嗎?要到衆生中去幫助他們。
這句話也不錯。可是有一個前提:我們想幫助別人,必須不受別人影響。你是否具備一定的解脫力?這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保護別人的方法。就像一個人,自己都不會遊泳,看到別人掉到水裏,還想去幫助別人,方法不合適的話,結果可能是大家一起落水。
所以,我們要找好的朋友。
當然朋友有很多種,在佛的經典中也講到很多。
有一部經叫《孛經》,太虛大師早年曾經講過,大家有機會可以找來看一看。這部經裏邊說,有四種朋友。哪四種呢?知道嗎?
第一種,有友如花。這樣的朋友,很鮮豔,很絢麗,同時也昙花一現。但是也應該感謝,他在瞬間裏在你身邊成爲夥伴。這樣的朋友,不可能陪伴你走完生命的旅程,你也不要期待。他就像流星一樣滑過天際。
第二種,有友如稱。稱量的稱。他衡量交往的人:跟他交往,我會獲得什麼樣的利益,又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在人際關系中,總是在盤算著。這樣的人,也是一種朋友。當你有用的時候,當你分量夠的時候,就可以在一起。當你分量輕了,或者暫時不強勢,他就會離你而去。但也沒有關系。既然別人喜歡稱量,那就讓他稱量。他有造作,有分別的心,需要找到一個歸宿,那就讓他去吧。
第叁種,有友如山。他像大山一樣穩固,可以做我們的依靠。我們在他面前,仰之彌高,不能到達他的境界,但他的人生是我們向往的。我們修學,要找一些如山的朋友。有這樣的朋友,確實是很好的事情。過去在叢林裏有這樣一句話:“名師不如同參”。不是說真的會這樣,而是說在名師的教導下,有一批同參,有一些好的道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所以,把這樣的同參叫“生死同參”。不是說生在一起、死到一起,而是說,在一起是爲了解脫生死。這樣的朋友真是太好了。
我們可以看一看那些高僧傳記,這樣的人是很多的。我們寺院的曆史上,有一位老和尚叫茂林律師,他的一個弟弟叫性璞法師,他們也算同參,一直在一起。
我想,大家一定有這樣的朋友,遇到修學的困惑或者人生的難題,就向對方提出,獲得求證。
再進一步講,最好的朋友是什麼呢?我們用怎樣的方法來形容他呢?
第四種,有友如地。像大地一樣。現在大家就坐在地上。坐在地上的感覺,比依靠的感覺更好。依靠,只是有一個靠山,萬一有一天靠不到了呢?大地就不一樣。我們始終生活在地上,就算你生活在山裏,也還是在地上。它永遠是負載我們的一個平面。這樣的朋友,甚至不能稱他爲朋友了,他是我們生命的根。
佛陀在經教裏說,善友是全梵行。——這句話大家可能不太懂。
有一天,舍利弗在佛陀面前,佛陀就問他:在你修學的路上,肯定有很多人幫助你,這樣的人稱爲善友,那你認爲,善友對你的修行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舍利弗說,善友,讓我感激,至少是半梵行,至少是我們修行成功的一半。他覺得這樣說已經很不錯了,已經比較誠懇和忠實了。孰料佛陀回答:不是這樣的,我們所獲得的一切利益都跟善友有關,善友是全梵行。
善知識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跟善友交往,你就很難放逸。你在他面前,很難生起相續的妄想和惡念。不是說你不會生這些,你也會。但一旦在他的面前的時候,你的妄念很難相續。就會把你妄想的意識流,一下子給截斷了。
我們的念頭,刹那刹那在變化。如果是跟一些普通的朋友在一起,打打妄想好像沒有什麼,也沒有畏懼和緊張。可是和善友在一起就不一樣,很慚愧。
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大家坐在這個環境中,偶爾打一個妄想,“肚子餓了,等會兒吃什麼”,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與善友在一起,的確不一樣。而如果你跟社會上的人在一起,你這樣想很自然,也不覺得羞愧。
你希望和什麼樣的朋友在一起?你要尋找什麼樣的朋友?
如果我們自己跟別人交朋友的時候,像花一樣不能持久,或者像稱一樣對別人稱量,那就很難與高尚的人在一起。交往之中,彼此的平衡很重要。你是不是真正用一種仁慈的心,和別人在一起?有人問,爲什麼在這樣一個時代遇不到聖者呢?並不是聖者們都不出現了,而是不具備存在的條件。當我們的內心還沒有真正清淨,沒有真正需要他出現的時候,他是不會來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我們要尋找一些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和善友在一起,他們會讓你強大。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皈依共修時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