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皈依共修时的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我师父,他有一个故事,说起来十分有趣。

   “文革”的时候,他老人家被迫在一个林场里,帮他们看果园。有些好心人就跟他说:你做和尚,很好,我们也很赞叹你,你对人善良。但是,你看你又不吃肉,又不娶妻,这样可不好。

   老和尚怎么回答?他说,你看你们,好事都让你们占了,肉也让你们吃了,老婆也给你们了,你们还说我不好。

   是啊,世间的人就是这样。但也不用管他。因为他希望你跟他同化。同化了,那你们就一样了。一样了,就没有感觉了。

   出家生活应该是有严格条件的。不过现在,也不一定。那天一位居士说,怎么日本有的僧人有妻子儿女呢?那没有办法,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们的思想有局限性,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自己设想的思路中,很难做一些突破。这就是佛法说的“我执”,自我的一种执著。对自我做一番清洗,是很难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每天都要对自我进行挑战。每天早晨,“邦邦邦”一响,很痛苦,又要起来。

   的确,这个“我”太强大了。不要说过去的事情,就是这一辈子,“小我”养成的一些强大的习惯,就足以让我们俯首称臣。想战胜自我,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要一点一点地做起,从最基础的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佛法也就是说培养好的习惯开始。受持戒律,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习惯,是在观念的基础上,用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生一些改变,不知不觉,“大变活人”。别人会说:“哎,这个人整个变掉了。”当然有些人会说你走火入魔,你也不要担心。

   今天的偈语就是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是愚痴的,怎么样成为智慧的人。

   各位将来都能成为有智慧的人,现在,请打开你们的《皈依共修仪轨》好吗?

  2008年10月4日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句话,也是来自《法句经》。

   “友不胜于己,与我不相等,宁可独行居,不与愚者伴。”

   很简单,很直白。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交友之道。

   与人交往,当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交流,而是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过程。那么,一定要找那些,至少与自己相类似的、志趣相投的、有共同喜好的人,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朱者赤。

   佛陀之所以要说这样一句话,也是为了让佛法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很多同学问:佛法的道理,怎样融入生活呢?

   其实经教里都有详细介绍。深入经藏,去找一找好了。

   每个人在佛法修学的过程中,都会希望遇到有这样一些朋友,互相切磋,互相支持。所以在佛教中,把善知识也称为善友。但善友的标准,高低不一样。高一点的叫“知识”,具有戒定慧等十种特征,通达教理——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要找这样的善友,是很难的,但也不是说没有办法。

   佛陀鼓励我们找善友,也是为了避免我们跟一些身上有不良习惯的人在一起,那样会影响自己。因为人和人之间在相处中互相影响,也就是互为缘起。坐在一些朋友中,比如我们今天坐在一起皈依共修,无形中就成了一种氛围,大家就成了道友的关系。我们的语言和行为总是在寻找佛法,所以,我们形成了善法的氛围,彼此的影响是有意义的,至少不会让我们往下走。这就是比较好的关系。

   可是,在其他环境中,我们未必还有这样的机会。离开了这个环境,周围可能是一些世俗的快乐。世俗的朋友邀请你打打牌、喝喝酒、泡泡吧、上上网……当然,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你会不知不觉对这种方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贪著。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所以佛教的经典中和戒律中,特别强调人际交往。

   有的人会问:我发心行菩萨道,不是说要和众生打成一片吗?要到众生中去帮助他们。

   这句话也不错。可是有一个前提:我们想帮助别人,必须不受别人影响。你是否具备一定的解脱力?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保护别人的方法。就像一个人,自己都不会游泳,看到别人掉到水里,还想去帮助别人,方法不合适的话,结果可能是大家一起落水。

   所以,我们要找好的朋友。

   当然朋友有很多种,在佛的经典中也讲到很多。

   有一部经叫《孛经》,太虚大师早年曾经讲过,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看一看。这部经里边说,有四种朋友。哪四种呢?知道吗?

   第一种,有友如花。这样的朋友,很鲜艳,很绚丽,同时也昙花一现。但是也应该感谢,他在瞬间里在你身边成为伙伴。这样的朋友,不可能陪伴你走完生命的旅程,你也不要期待。他就像流星一样滑过天际。

   第二种,有友如称。称量的称。他衡量交往的人:跟他交往,我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又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在盘算着。这样的人,也是一种朋友。当你有用的时候,当你分量够的时候,就可以在一起。当你分量轻了,或者暂时不强势,他就会离你而去。但也没有关系。既然别人喜欢称量,那就让他称量。他有造作,有分别的心,需要找到一个归宿,那就让他去吧。

   第三种,有友如山。他像大山一样稳固,可以做我们的依靠。我们在他面前,仰之弥高,不能到达他的境界,但他的人生是我们向往的。我们修学,要找一些如山的朋友。有这样的朋友,确实是很好的事情。过去在丛林里有这样一句话:“名师不如同参”。不是说真的会这样,而是说在名师的教导下,有一批同参,有一些好的道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所以,把这样的同参叫“生死同参”。不是说生在一起、死到一起,而是说,在一起是为了解脱生死。这样的朋友真是太好了。

   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些高僧传记,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我们寺院的历史上,有一位老和尚叫茂林律师,他的一个弟弟叫性璞法师,他们也算同参,一直在一起。

   我想,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朋友,遇到修学的困惑或者人生的难题,就向对方提出,获得求证。

   再进一步讲,最好的朋友是什么呢?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来形容他呢?

   第四种,有友如地。像大地一样。现在大家就坐在地上。坐在地上的感觉,比依靠的感觉更好。依靠,只是有一个靠山,万一有一天靠不到了呢?大地就不一样。我们始终生活在地上,就算你生活在山里,也还是在地上。它永远是负载我们的一个平面。这样的朋友,甚至不能称他为朋友了,他是我们生命的根。

   佛陀在经教里说,善友是全梵行。——这句话大家可能不太懂。

   有一天,舍利弗在佛陀面前,佛陀就问他:在你修学的路上,肯定有很多人帮助你,这样的人称为善友,那你认为,善友对你的修行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舍利弗说,善友,让我感激,至少是半梵行,至少是我们修行成功的一半。他觉得这样说已经很不错了,已经比较诚恳和忠实了。孰料佛陀回答:不是这样的,我们所获得的一切利益都跟善友有关,善友是全梵行。

   善知识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跟善友交往,你就很难放逸。你在他面前,很难生起相续的妄想和恶念。不是说你不会生这些,你也会。但一旦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你的妄念很难相续。就会把你妄想的意识流,一下子给截断了。

   我们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化。如果是跟一些普通的朋友在一起,打打妄想好像没有什么,也没有畏惧和紧张。可是和善友在一起就不一样,很惭愧。

   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大家坐在这个环境中,偶尔打一个妄想,“肚子饿了,等会儿吃什么”,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与善友在一起,的确不一样。而如果你跟社会上的人在一起,你这样想很自然,也不觉得羞愧。

   你希望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你要寻找什么样的朋友?

   如果我们自己跟别人交朋友的时候,像花一样不能持久,或者像称一样对别人称量,那就很难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交往之中,彼此的平衡很重要。你是不是真正用一种仁慈的心,和别人在一起?有人问,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遇不到圣者呢?并不是圣者们都不出现了,而是不具备存在的条件。当我们的内心还没有真正清净,没有真正需要他出现的时候,他是不会来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我们要寻找一些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和善友在一起,他们会让你强大。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皈依共修时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对联二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