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入佛門

  走入佛門

  釋明嘉

   我1973年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淮南是礦區,出産煤炭。父親是礦上的工程師,母親是中學教師,家裏還有一個弟弟。我在安徽讀了小學、中學,後到上海念的大學。1995年大學畢業以後回安徽工作了一年,然後在深圳工作了六年,又到上海工作了大半年,最後在廣東發心出家。回想一下自己走過的道路,我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中,都沒有學佛信佛的人,可是自己能夠出家,感到十分慶幸,也感覺其中的艱難和因緣的巧合。

   最早接觸佛教是1998年在深圳買的講解天臺智者大師所著的《童蒙止觀》。回去打開來看,裏面說到叁界、六道、五欲、五蓋,“世間欲樂欺诳可厭,禅定寂靜尊重可貴”等內容,我看了以後特別歡喜,常常翻閱讀誦,到後來可以背誦裏面的許多文字和偈頌。從那以後,我開始從圖書館,書店中尋找佛教方面的書籍期刊來閱讀,99年的時候還曾經寫信到福建省佛教協會,他們很慈悲地寄給我許多佛教普及讀物。我就是這樣逐漸學習、積累佛法知識的。

   其中,對于靜坐我特別喜歡。有一段時間在找工作,空閑時間特別多,我就在房間裏練習靜坐,通過數息的方法,並用佛法中無常和苦的道理來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同時也這樣觀察自己。當心逐漸靜下來時,身體變得輕快,感覺漸漸敏銳,身心逐漸爲一種喜悅所充滿,禁不住在心裏感歎:原來就在這一呼一吸裏面,還藏著這樣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其中居然有這樣美好的感覺!那種快樂的感受讓人難以忘記。有過這樣的靜坐經驗,慢慢在心中産生了出家修行的念頭。

   到2001年時去出家的念頭變得強烈以來。那時我在深圳一家製造通訊設備的上市公司工作,公司之間竟爭非常激烈,公司簡報上經常登載各公司投標、競標的消息,每天的工作的氛圍很緊張,也很壓抑。我常常一個人想:這樣工作下去,過幾年是什麼樣子呢?答案很明顯,看看周圍的人就可以知道。如果能力強,可以升職加薪,像那些部門領導一樣;如果能力一般,就是差不多繼續做現在的工作,同時考慮供房、結婚一類事情。

   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喜歡這樣子呢,回答是我不喜歡。那些領導壓力大,許多人煙瘾很重,身體常常不好。當然,他們也許能夠樂在其中,可是我不能。再看自己周圍的同事,每天早上常常精神不好,很多人經常是皺著眉頭、表情嚴肅地在思考怎麼樣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再檢討一下自己:每天下了班回到住處,一般是精疲力竭,稍稍休息一二個鍾頭,精神好了一點,又總控製不住自己要看電視,至少要到十一點半才會去睡覺。雙休日早上通常是睡懶覺,起來後吃點東西,翻看一下報紙,要到下午或者晚上才能恢複精神。若逢連加十天班,人會變得特別疲倦、煩躁。除了每個月領工資那天心情還算好些,苦惱的時候依然占據大部分時間。這樣問自己,過這種日子劃得來還是劃不來。回想自己從前靜坐的經驗彌足珍貴,對比其中的差別,能夠明顯地知道,就是拿更多的薪水,也不值得這樣過活。

   于是在2001年6月辭去工作,想去出家。那時候曾經打電話到福建和廣東的一些寺院詢問情況,8月份還到過五臺山……2003年8月終于得允在雲門寺住下,次年5月禮上佛下源恩師剃度出家。2005年2月受具足戒。

   回想我經曆過的學佛道路,有叁個人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們是虛雲老和尚,恩師佛源老和尚及臺灣的妙境長老。

   最初是在網上看到虛雲老和尚的傳記,那是2002年初,正值我想出家,可是我周圍認識的人中並沒有佛教徒。我不知道現在的出家人的生活狀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習慣、適應出家的生活,更不知道哪裏有合適的寺院可以出家……帶著諸多問題,我嘗試在網上尋找搜索相關的信息。

   很容易就找到了虛雲老和尚的傳記,從中讀到他一生的經曆,包括出家、苦行、修福、學教、拜五臺、開悟、住山、建廟等。同時也了解了鼓山湧泉寺、雞足山祝聖寺、韶關南華寺和雲門寺、雲居山真如寺這些與虛雲老和尚甚深因緣的寺院。老和尚的師傳記讓我對解放前的出家生活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漢地佛教在現代遭到嚴重破壞,我們接受的教育極端排斥佛教,小時候被灌輸了各種對宗教的偏見。老和尚的傳記對于幫助我從這樣的環境中走出來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告訴我——就在不久以前,在這片我自己來來往往的土地上,有過這樣的人,曾經這樣的出家,又曾經這樣不懈地學習佛法,努力地實踐修行,終于開悟,然後躬身行菩薩道,爲了大衆不避困難,曆盡磨難……

   讀老和尚的傳記令我非常感動,使我對真正意義上的出家人、修行人生起崇敬心,也使我對出家的生活、修行的生活生起極大的信心。來雲門寺以後,更有機會閱讀老和尚的年譜開示彙編,看到了更多細節。在我心中老和尚是菩薩再來,雖然沒有留下著作,可是他用自己一生的經曆告訴我們怎樣學習佛法,怎樣實踐佛法,怎樣救護衆生。老和尚的年譜開示彙編盡管讀過許多次,以後還會繼續學習。

   最早接觸佛源恩師也是在網上。雖然當時自己已經決定要出家了,可是到哪個寺院去出家?拜誰爲師父呢?雖然也去過五臺山、普陀山這樣的地方,和寺院裏的師父攀談過,但是並不深入,心裏對此沒有主意。後來,通過網絡搜索寺院介紹,看到了雲門寺的信息,也看到恩師的簡介和照片。從中得知雲門寺有佛學院,有禅堂。照片上的恩師,是清瘦而精神的模樣,看了很有一種歡喜的感覺。

   來到雲門寺以後,我對老人家有更多了解,也更加感動。老人家年輕時隨侍虛雲老和尚,五十年代維護雲門祖庭,在以後的二十多年裏,經曆了許多磨難,不改自己的初心。八十年代以來,主持重建雲門寺,開辦佛學院,恢複禅堂的長香,接引後學,領衆修行。老人家的這些經曆中展現出來的品德叫人從心底生起恭敬心。

   在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中,去出家,並找到一個適宜的修學環境,依止一個有經驗的人引導自己,並有一群同修善友互相磨砺提攜,使自己身心能夠安住,碰到困難和障礙能夠如理如法的解決,在修行的道路上時時進步,這是不容易的。老人家禀承虛雲老和尚遺命,“文革”以後恢複雲門道場,帶領、督促大家維持一個道風良好的環境,接納學人,不辭辛苦地給我們大家做依靠,這是難以得遇的。

   老人家用語言,也用行動告訴我們怎麼樣修行,怎麼樣維護常住,怎麼樣共住。老人家時常教導我們:怎麼樣安排每天的功課,煩惱和業障來了怎麼樣應對,乃至于日常生活當中怎麼樣用水……老人家贊歎我們,喝斥我們,有時候用手中的拐杖打我們——總之,老人家從各個方面,通過種種方法,教導我們這些缺乏經驗的後學,使我們可以在出家的路上安穩、踏實地一路走下去。能夠得遇老人家,依止老人家,何其有幸!

   第叁位對我影響很大的善知識是臺灣的妙境長老。我是通過聽錄音的方式接觸到長老的。聽過的長老的講記主要有《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和《瑜伽師地論》的部分講解。

   因爲我特別喜歡靜坐,對《童蒙止觀》上的方法因爲其簡略而感受到不滿足,希望能夠學習掌握更深入微細的方法。曾經嘗試閱讀過《釋禅波羅密》、《摩诃止觀》、《清淨道論》等著作,但因爲看不懂而放棄了。我後來才知道學習佛法有一定的次第方法,大多數鈍根的人,必須先跟隨一位老師學習,要學到一定的程度以後才有能力自己研讀經論。

   在聽長老講解《分別瑜伽品》時,介紹說《瑜伽師地論》中有非常詳盡的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教授教誡時,我非常高興。我從2004年5月開始學習《瑜伽師地論》,方法是聽長老的錄音講解,內容是從五識身相應地開始,直到聲聞地差不多結束,包括討論在內,約450個小時的錄音。我大致每天聽一個半小時的講解,並做詳細的筆記,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聽完。學習過程中的歡喜和收獲是難以表達的。

   妙境長老一方面提倡學習經論,一方面強調止觀的重要。他說通過經論的反複學習,可以掌握修行的次第方法,可以確立正見。不學習經論,很容易爲現在的各種相似于正法的邪見所淹沒。止觀可以幫助調伏煩惱,改正習氣,身心安樂,還可以幫助經論的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奢摩他、毗缽舍那的修習,由外凡至內凡乃至轉凡成聖。在聽錄音講解的過程中,我常爲自己能有機會跟隨長老學習這樣的經論而高興不已,心裏一方面盼望將來能進一步學習聲聞地以後的內容和攝大乘論等唯識經典,一方面也想把學過的內容反複溫習,思惟抉擇,掌握其中的意趣。

   叁位善知識給我的幫助和恩惠是巨大的。雖然我還沒有出生,虛雲老和尚就已經謝世,但是記載他一生經曆的傳記推動,引導我走上出家的路,如果不是這樣,善根淺薄,業障重重的我不知何時才能邁出這一步。佛源恩師是一棵大樹,在現在佛法衰微、煩惱濁盛的世界裏存有一片蔭涼,叫我們能夠棲息依止。妙境長老則教我學習經論和止觀,在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谄曲盛行的今世,長老敢于做獅子吼,破斥邪見,不遺余力地引導我們這些肉眼如盲的初發心者,使我們少走彎路。

   叁位善知識對我的幫助是這樣的大,給予我的是這樣的多,我心中充滿了對他們的感激和尊敬,並把他們都看做是我的恩師。一方面,我在心裏祈求能夠得遇更多的善知識,施惠于我,幫助引導我學習佛法。另一方面我也發願,要依教修行,發菩提心,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傳播佛法,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周圍的人學習佛法,樹立正見,希望他們也能夠從佛法中得到利益。這是我報答恩師們的方法,也是我報答無始以來利益我的無量無邊衆生的途徑。

   (作者爲戒幢佛學研究所在讀研究生)

✿ 继续阅读 ▪ 一個人去放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