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憂郁說再見
傅紅薇
淺談憂郁症
得到它並不是誰的錯,也不是一項缺點。如同其他疾病一樣,憂郁症只是疾病的一種。
近年來罹患憂郁症的人數呈直線的上升,很多以前行爲上不明原因的躁郁行爲也因爲醫藥界對憂郁症的研究,而有了治療的契機。
要了解憂郁症,首先要知道在醫學上“憂郁”的定義是什麼?
憂郁是一種悲傷的狀態,一種異常的情緒狀態,一種臨床上精神疾病的表現。
在醫學臨床上憂郁症又有下列的分類:
重度憂郁症、輕度憂郁症、雙極症憂郁期(又稱躁郁症)、內科疾病相關之憂郁症、因藥物引起之憂郁症、適應障礙並發之憂郁症。
在此,我們先不對疾病型與因服用藥物所引起的憂郁症作論述,先就一般人口中相傳的憂郁症做更詳細一點的資訊陳述。
憂郁症的病因
1.生物學的因素
生理上造成憂郁症的因素,除了遺傳的體質之外,醫學界上還發現,當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化學傳導物質中的“新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不足時,會引發憂郁症。
2.心理因素
個性固執、要求完美、死心眼、過度依賴他人、過度要求他人,以及對于小壓力卻有大反應的人,都容易得憂郁症。
3.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爲個人的職業、工作環境、家庭生活等壓力所引起的憂郁症。
憂郁症的診斷因生理機能檢測困難,多以症狀作爲診斷依據,如果要實際檢測體內的神經化學傳導物質是否不足時,必須檢測腦脊髓液,或檢測神經化學傳導物質受體,在檢測手續上需要相當的缜密與繁瑣,無法像驗血般普及,目前的醫學界在憂郁症的診斷上,都以症狀的表現來做診斷是否罹患憂郁症的准規。
症狀:
1.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或絕望。
2.失眠或睡眠過度。
3.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
4.無價值感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
5.常感到疲勞或缺乏活力。
6.精神難以集中,或思考力、決斷力驟減。
7.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喜悲情緒快速地兩極轉換,或毫無反應。
8.食欲突增或突減,體重明顯減輕或上升。
9.反複地想到死亡或自殺意念,甚至企圖自殺或構思自殺計劃。
如果個人在自我檢測中發現,上述的九項症狀中有五個症狀持續兩星期以上,並且發現憂郁的情緒不易化解,已經影響生活時,應該懷疑自己是否罹患憂郁症,最好向醫師查詢。
憂郁症的治療
1.抗憂郁症藥物
目前的醫學藥物對于重度或輕度憂郁症的症狀緩解、功能恢複,有60~80%的效果,唯患者應服藥6個月至12個月,以預防再發。目前醫學研究發現患者發作次數愈多,再發頻率愈高,所以持續服藥治療可以減少再發次數。
如果在服用抗憂郁症藥物期間伴隨副作用發生時,應該要和醫師商量,尋找適合自身體質,而且副作用最低的藥物。
有些甲狀腺功能低落的患者,或是更年期婦女,也容易因生理的變化或荷爾蒙的不足而罹患憂郁症,在尋求醫療時,應雙向交叉問診治療。
2.心理治療
重度憂郁症時,除了服用藥物之外,應該同時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輕度憂郁症患者則可以藉助運動,如戶外運動、接近大自然、培養興趣愛好等活動減輕症狀。
3.環境調整
有些患者可能因爲個人因素無法達到環境調整,可以尋求家人、朋友的協助,改善不當的環境因子,幫助病情早日康複。
4.調養性的療法
食物中必需脂肪酸(例如:omega3,6,9)與維他命B群,是細胞、神經傳導中很重要的營養物質,憂郁症患者在飲食上應該注意攝取足夠的量。
必需脂肪酸常蘊藏在食用植物油,唯進入體內後需要B3、B6、C、E、鎂、鋅等物質才能合成,因此在日常飲食中必需注意營養的均衡。
健康的腸道中可以自行製造某些維他命B,保持腸道中腸益菌的不匮乏亦是很重要的一環。
也有很多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由于目前的醫學界的研究都以西醫爲主,中醫方面的研究報告極少,在此不予論述。
憂郁症是一種疾病,不是個人的情緒問題而已。
在憂郁症還未普遍被重視以前,很多人都誤認爲憂郁症是個人思想、情緒不當所引起的。可是,醫學界已經研究發現,患者得到憂郁症並不是誰的錯,也不是一項缺點;憂郁症如同其他疾病一樣,只是疾病的一種。
因此,憂郁症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一樣,需要尋求醫師的協助,以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改善這個疾病。很多的憂郁症患者在發病的初期往往是不自覺的,因此對憂郁症有正確了解,這對自己或周遭的家人、朋友是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可以讓自己或親友能夠不受此文明病的困擾,讓每一個人更健康。同時,醫學界亦認爲建議初期憂郁症患者就醫,是讓憂郁症早日痊愈的不可或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