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與人生:佛教心理治療與森田療法

  

四聖谛與人生:佛教心理治療與森田療法

  

周宏·方冰

  

   四聖谛是佛教的重要理論,雖然當前知道四聖谛的人多,但往往在生活中不知該怎樣用,本文就自己實踐的一些膚淺體會,給大家交流一下。

   學習四聖谛的關鍵是要把“苦聖谛”學好,苟嘉陵在《做個喜悅的人》中說“四聖谛”是圍繞著苦聖谛走的。例如,有青年人長得很英俊,卻認爲自己皮膚黑産生了嚴重自卑,他是首先做價值評價:皮膚黑價值低,皮膚白價值高。然後就生起皮膚白的欲望,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才産生苦受。對苦受又不能接受,就有行爲反應。皮膚黑不好,要推開;皮膚白好,要抓過來。他如果對當下感受沒有很好的觀察,對苦的原因就不能如實知道。會認爲苦是皮膚黑造成的,對滅苦之道也就不能如實知,會錯誤地滅苦,如整天想換膚、增白或信教。認爲是過去世造成了惡業才使皮膚黑,要消業,業一消皮膚就白了,苦也就滅了。若對當下的感受清楚,他會發現,皮膚黑24小時都是這樣的顔色,但心中的苦並不是24小時都存在。這個苦是緣起的,是伴隨價值評價的生起而起,而價值評價是念念生滅的。剛才心中沒有苦,怎麼現在突然生起?最後他會發現,苦是他對事物的貪愛造成。

   曾見有個年青婦女認爲苦是由觀念造成的,但是,是什麼觀念造成她煩惱的,她也不知道。爲此,她整日在想自己觀念上的問題。如果煩惱是觀念造成的,究竟哪個觀念有問題呢?是哪個觀念給自己帶來了痛苦?她對苦不能如實知,對苦的原因也就不能如實知,對滅苦之道也不能如實地明白了。整天在想轉變觀念,而這種轉變觀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一行禅師演講錄中提到一個案例,在西方精神病院中,有個病人平時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但是一看到雞就很恐懼,老覺得自己是小米粒,怕雞把他吃了。醫生就說:“先生,你要轉變觀念,你看你有頭,有手有腳,你是人,你不是米粒。你每天念100遍“我是人,我不是小米粒””。他照著做,過了一段時間醫生問護士他怎麼樣,護士回答:“好!”“好,就讓他准備出院。”這時他看到雞還是嚇得要死!醫生說:“我不是告訴你,你是人,你不是米粒。”他說:“我知道我是人,可我怎麼知道雞也明白我是人呢?”這個醫生的錯誤在于,“我是小米粒”價值低,“我是人”價值高;“我是米粒”要推開,“我是人”要抓過來。正確的方法應如苟嘉陵說的:不要有價值評價,如推與抓,應冷眼旁觀。我是米粒的這個不良觀念不管它是很快消失,或者徘徊,行者都要放松身心,不急不忙看著它。這就是泰國動中禅大師隆波田說的:“看念頭。”法師說“一般人都是知道念頭的,念頭一來就開始評價它,批判它。當我們講轉變觀念時,不是隨便來個觀念就把它轉變了,應先要做價值評價。”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講四聖谛的時候講到,如果你認爲苦受價值低,要把它轉變到價值高的樂受,或樂受價值高要維持住,均是求而不得苦。具體例子我在《佛教心理學》(發表于《禅》2002年6期)一文中提到的,跳舞信仰基督教的例子。如果你認爲這個思想觀念價值低,要把它轉變價值高的思想上,或認爲這個思想價值高要將其維持,也是求而不得苦。《道德經》講:“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心理學森田療法也發現,如果一個人強行控製內心貪欲或自私心理,可能會造成強迫症。

   美國一青年婦女一天突然心理出了問題,很驚恐地說“我要死了,我要死了。”醫生問是怎麼回事?她告訴醫生:“我想結婚前的男朋友。要是現在的丈夫知道會殺死我的!”《聖經》中說見到一個婦女,對其起了邪念就和強奸這個婦女沒有什麼兩樣。這個青年婦女拼命想將其排除,反而會使這個念頭出現,她認爲自己罪太重,如讓丈夫知道那將是不可想象的可怕,所以她活不下去了。日本一男病人也是信仰基督教,出了問題後,就完全失去了工作能力。某人勸其學習儒家。幾年後這個男病人突然給他的朋友打電話,痛哭流涕地說:“我知道應該這樣,但是我做不到!”這就說明,貿然地改變觀念是沒有什麼用的!

   下面談一下苦的熄滅,煩惱是欲望造成的,欲望的熄滅即是苦的熄滅。大家注意,我們不能轉變到無欲上的原因是,當我們講從欲望轉變到無欲時,就在做價值評價,是說“欲望價值低,無欲價值高”。這時無欲就會成爲欲望的對象,相對來說是“欲望的不存在”。那什麼是欲望的不存在?欲望來時允許它來,讓它自由發展。自古以來有成千上萬的人企圖轉變到無欲上。如當代一些氣功功法就是想從執著轉變到不執著,古時的儒家講“滅人欲,存天理。”就是在說人欲價值低,天理價值高。儒家的聖人都在防止欲望的産生,所以他們顯得緊張,嚴肅,相反道教老子、莊子和佛教的佛菩薩都是放松和微笑的。莊子早就說儒家會把人心搞亂,原因就是在此。儒家是以一種譴責的眼光看人,當他看你時,你已被丟入地獄之中了。盡管儒家講仁愛,但他們很難愛別人,因爲他們總希望別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有苦受,對苦受不能接受就會産生嗔恨心。當我譴責他人時,我們內心就充滿了暴力,只有心平等了才能愛人。當我們說一個人是罪人時,是有價值評價的,而一個心理素質訓練得好的人說另一個人是罪人時,僅僅是在敘述一個事實,沒有譴責。

   欲望存在的形態爲拒絕,當我們拒絕一樣事物時,欲望便微妙地進入了。我們爲什麼要拒絕?是因爲對它有價值評價,我們便會希望一個價值評價好的事物。如修行最大的障礙便是我們認爲的心散亂(價值評價低),這時我們便會欲望集中。苟嘉陵說“接受一切”。泰國法師阿姜·查說過:讓一切事物呈現我們本來的面目,讓好的東西就是好,讓壞的東西就是壞。常聽有人說“要戰勝自我,挑戰自我,把自己撕碎了重新再造一個出來。”這都是違背心理學原則的。有心理訓練的人,會驚詫地發現,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愛自己,但你不愛你自己,你是你最大的敵人,你恨不能用各種辦法將自己撕碎了重新再造一個出來,這才是我們痛苦的原因。

   《莊子》“大宗師”一文說:古時候的真人,是不會做價值評判的,認爲價值高要維持住,也並不會排斥價值低的想法。一個叫子與的人得了病,變得非常奇形。另外一個叫子來的人得病快死了。但他們都能完全接受,你會覺得沒有任何事能使之崩潰。相反我們如果認爲某事情發生,是不好的,會使我們崩潰,拼命要防止它發生,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日本一婦女一天突然心跳快了一下,她擔心會不會死?要防止死,最後連家務事也不做了。苦有兩種,身上的和心理的苦。佛在《雜阿含經》說:一般人被兩支箭所射中,一支是身上的,一支是心理的。身上這枝沒人跑得掉,只有心理這枝箭可以不受。泰國法師說在叢林中獨自修行是有危險的,萬一被毒蛇所傷沒人能救助你的,這時你只是觀察身上的感受,不能去排除,提起正念,不受心理的苦。接受一切是包括心中的貪欲、自在、嗔恨、苦受。《大手印》中教導: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或擾亂)的感受發生,即非將之放棄,亦不允許他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或是促之成型,行者僅須認知而已。如是久之,相信雖未被放棄,其實想(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現。用此種方法,來看阻礙菩提道上之一切,僅爲所用,此即所謂利用道礙見道。

   泰國另一位動中禅大師說:“在泰國森林裏有些地方有水蛭,血吸蟲,會吸附到動物身上。要怎麼辦呢?不懂訣竅的人,硬是想將它拔出,它就愈咬得緊跟你奮鬥,結果兩敗俱傷。懂得訣竅的聰明人,只要把混有煙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灑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無事。懂得訣竅的,就這麼簡單。”同樣的道理,當你的妄念、雜念、生氣、沮喪、無聊感等占據你的內心時,你不用跟它們鬥爭,你只要放松身心,始終覺知你的肢體動作,這些雜念都會消失。這些妄念和恨都像客人一樣,有時住得久,有時去得快。不要把它們當作你自己。要快樂地迎接它們,快樂地歡送它們。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蟲一樣。有時煩惱來臨,更要耐心地練習,不要浮躁,煩惱終究還是會離去的。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的,無我的!苦受來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去壓製,讓它透出來,壓製後會壓迫到潛意識之中。我們一開始做心理訓練時,就會感到這股力量會往外擴散出來,元音老人稱爲習氣翻起來,這時人會很痛苦。對于習氣大家不要怕,過一些時間就會好的,不然它在潛意識之中到處運行,還是會影響我們。泰國阿姜·查尊者說:“四念住不能講轉變,否則便是以貪欲心修四念住,與四聖谛是相違背的。”我們總是以從A跑到B爲改變,以從B跑到C爲蛻變,最後發現什麼都沒改變。我們平常沒事時,可以想一下“任何事要發生就讓它發生”,同時觀察這時我們的感受是什麼?對某些事情若不能接受,也沒什麼關系,別強迫自己接受,否則會有痛苦。這時可以想“我知道我不能接受,我允許這種不能接受的心態存在,它要存在多長時間都行。”

   欲望存在的第二種形態是對過去的悔恨,對未來的向往。我們不相信幸福快樂就在當下,而認爲快樂已經消失。那些參加同學聚會的人,回憶起當初非常甜蜜,可當時並不感覺甜蜜。要麼幻想將來,得到什麼或成爲什麼人,自己就幸福了。這種幻想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宗教的,佛使比丘說“你可以去掉欲望,便會清淨!”有一些外道他們不關心在這個世界要有什麼樣的一幢房子,他們關心在另一個世界,需要有什麼樣的房子。預期未來的滿足就是欲望,至于那個未來的滿足是什麼,那並不重要,但如果它是在未來,它就是欲望。活在現在,你就不能夠欲求,你不可能欲求。

   欲望是如此微妙,我們要想直接看清它將是困難的,就像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風,但可以通過肌膚去感覺。欲望的對象可以不同,欲望的實質都是一樣的,欲望的結果也都是苦,我們只要感受敏銳了,就不難看清它。每個欲望都是一個地獄,只要帶著觀察進入這些地獄,一但人們了解了它,整個欲望就將枯萎、消失。煩惱是欲望造成的。對此我們要去親身體驗,而不能去相信別人!相信別人意味著我們對某事情是無知的,我們不會去相信太陽、月亮,因爲我們看得見;我們會去相信神,因爲我們看不見神,不能解釋神。佛教導我們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熾燃,法熾燃,莫異熾燃。南傳佛教認爲,一個人去相信煩惱,是欲望造成的。沒有親身體驗到,這便是一種迷信。還有的人認爲僅僅是相信煩惱是欲望造成的,完全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一個人之所以會對算命看相感興趣,是因爲他要知道,給自己帶來幸福快樂的那件事,是否會發生,什麼時候發生。一個活在當下的人,他每一個片刻都是甜蜜的,故佛在《中阿含經》中講,有心理訓練的人,是不會對算命看相感興趣的。現在有很多人孤獨,需要在網上聊天來排解。一個活在當下的人,當他單獨時,他也是快樂的,那他就不會孤獨。

   學習四聖谛的關鍵是在自己身上去體會。當痛苦無聊煩惱時,我們要去看看是對哪一個事物的渴望造成的,即使看不清楚,也要堅決用四念住。例如對治嗔恨心,首先做好慈梵住,臺灣曦比丘在《你的煩惱熄滅了嗎?》一書中講,一個人在觀察身體時,價值評價便不會生起。如果在做價值評價,如沒有觀察,如果身念住做得不圓滿,嗔恨心就會生起。禅修者對于這些心理狀態的來去、出現、消失只須客觀如實地觀察覺知它,不要介入、不要執著,只要完整地全程經驗它,什麼也不要添加和減少,使內心保持在一種甯靜覺照的狀態。看著它們一一出生、成長、消逝就好了,這些是心念住,也可以做法念住。當中的觀內結,價值評價一起,心理就像打了個結,也可直接觀察感受。我們之所以會發火,一定是我們感受到苦,不能接受這種苦,要去排斥它。詳細地參看《大念住經要義》,據南傳佛教的觀點,正見是在自己身上體會四聖谛生起。單純去讀書往往會讀到的只是自己的解釋,把自己的觀點投射到經典上。讀書多的人反而有可能是修道的障礙,唯識學講,一個人在現量的接觸外在事物最初一刹那,是沒有價值評價的,而凡夫跟著價值評價就來了,處于比量的狀態就有煩惱。元音老人說“禅宗明心見性後,就知道怎樣處于現量緣境。”一個人讀書多了易增長比量。緬甸的孫倫法師和泰國的隆波田法師都沒有多少文化,泰國的阿姜·查法師也是沒有多少文化,但他們四念住修得非常好。但有些人看書非常多,卻對四念住都修不好,完全卡在價值評價上。我們在做四念住時,對任何問題,不論是忘記還是心散亂,修了一段時間沒有見效,都應該用佛陀教誨的: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或孫倫法師講的:“如此就是如此”去對治。

  

《四聖谛與人生:佛教心理治療與森田療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與認知治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