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不排斥其他可能有效的治療和處理。在處理痛的問題時,如果我們不要太在意,或不從負面的角度來想它,有時候它會立刻纾解。
在其他時候,也許就需要完全面對它。有慢性病痛的人,如果練習以“痛”爲對象的禅修,也許會發現稍爲纾解,與痛結合爲一。給你自己有機會看看痛,不要貼上一般的厭惡標簽。以一種緩慢而放松的方式,接近你所感受到的知覺,只需與它在一起就夠了。一方面維持放松的呼吸,一方面經驗身體的感覺。以一種安詳的方式,長久停留在感覺上,或者不拘時間多長,只要覺得舒服就可以。最後,慢慢把你的覺察力帶回到身體其他部位和周遭環境。
你也許會發現,以這種方式經驗到的身體感受,不像平常那樣討厭,而且你可以把這種經驗帶到生活中的其他層面。每天花點時間,以這種安詳而溫柔的方式處理你的痛,可能會有所幫助。
最高級的佛教修行法門,就是以開放的方式對待問題,但任何人都可以配合正面態度的培養,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上。
處理恐懼
許多人有恐懼和焦慮的困擾,希望能從壓抑他們生活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恐懼的治療,就像許多問題的治療一樣,也是掌握在我們手中。治療的方法有很多,完全依環境和個人習性而定。這裏介紹一些方法,有助于複習本書所介紹的實際技巧。
最先要體悟的應該是:恐懼也可以成爲朋友和幫手。在危險的時候,恐懼可以給予我們的腳以力量,讓我們跑得比我們所想象的還要快。我們也可以欣賞日常生活中比較世俗面的恐懼。譬如,如果我們恐懼考試會不及格,也許就會感覺到有強烈的動機想好好用功以通過考試。
如果恐懼或焦慮是某個比較深的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去掩飾它。注意某一個咄咄逼人而尖銳的焦慮,可能會提供我們治療問題的鑰匙。
常常我們只需要面對恐懼,它就消失了。恐懼和焦慮畢竟都是由我們自身産生的。了解到這些情緒都是虛構出來的東西,可以給予我們力量來消除它們。當焦慮已經變成習慣、負面的思考模式,我們就必須提醒自己,它不是真實的或牢固不破的。由于我們習慣性地執著焦慮,我們也許會把它想成真實的,但如果放松那種執著,我們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恐懼其實只是紙老虎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面對恐懼,並且在恐懼之中找到治療的鑰匙。或者我們可以自由地忽視或舍棄它。或者當恐懼似乎大到無法在當時處理時,我們也可以逃避,而在稍後准備妥當時,再回來治療它。
有時候,由于環境似乎緊箍得讓我們無法逃避恐懼,那麼我們可以試著排除負面的標簽,把恐懼的真性了解成純淨的能量。優秀的演員和演說家都知道,怯場可以讓他們警覺,並做好出色演出的准備。榮獲英勇獎章的軍人表示,他們也會感到恐懼,但恐懼都被轉化成爲勇氣。如果我們能夠融入經驗之中,巨大的恐懼可以讓我們覺得生活非常充實,即使我們只剩下幾分鍾可以活。不管情境如何,關鍵點是不要執著恐懼。
纾解強大的恐懼
人們發展出各式各樣恐懼,例如幽閉恐懼或飛行恐懼。在這些情況下,問題出在對恐懼的恐懼,拉緊的心弦把某些原先的恐懼加以放大和複製,直到口幹唇燥、喉嚨緊鎖、全身搖顫。處理劇烈恐懼的實際方法,可以擴展爲教導我們學習如何訓練自己處理任何困難。
讓我們看一個“空曠恐懼症”的例子,這是對于空間和公共場合的恐懼。這種恐懼似乎是如此真實,以致有時候人們就變成自己家中的囚犯。
訓練時采取容易進行的小步驟
解決之道就是首先在概念的層次上,將對于恐懼的恐懼視爲一個我們可以溫和地訓練自己去克服的幽靈。禅修和正面的觀想會有所幫助。
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經驗,訓練我們的心和身纾解恐懼。訓練時必須采取容易進行的小步驟。首先,在恐懼出現之前,走出大門一小段距離,不管多遠。迎接恐懼。放松你的身體和呼吸,允許恐懼升起來。經驗恐懼,嘗試對它開放。提醒你自己“這只是我的會恐懼的自我而已。我可以放下這種恐懼。”如果你的身體搖顫,不要嘗試強迫它停止。允許它搖動,放下想要把它推開的希望,但同時要保持身體的放松和呼吸。讓恐懼通過你,這是纾解它的方法。讓恐懼充分破壞,因爲你知道你將存活下來,而且它不能傷害你,即使它似乎是那麼地堅實和痛苦。
當你通過恐懼的考驗之後,就要慶祝一番。即使你還是覺得非常害怕,也仍然恐懼踏入公共場所。不管有什麼進步,都要感到高興。每一天都走遠一點點,但有時候也要休息。當你由于恐懼必須後退時,你必須接受退步是前進之旅的一部分。不斷鼓勵你自己,有一天你將能夠走到你所設定的目標。記得犒賞自己,也許可以吃一餐館子,或只是在那個地方狂歡一番。在贏得這場大勝利之後,繼續練習你的新技巧。強化你的力量,直到你完全不再恐懼爲止。
這種方法被現代行爲心理學用來治療恐懼症,它也符合佛教的精神修行。我們這些沒有這種特殊恐懼的幸運兒,也會認可這種技巧的普遍適用性,以及它跟我們日常生活和精神修行的相關性。
我們需要采取小步驟,鼓勵自己,持續不斷地練習。我們都是人,痛苦時都需要幫助。幫助和力量的最大來源,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可以喚起自身的治療力量。這就是治療練習的目的,它將幫助我們處理恐懼和其他問題。
——摘自《西藏醫心術》·鄭振煌譯
《如何處理心靈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