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山茅蓬

  天臺山茅蓬

  釋來聖

   一向無夢。

   去天臺山的前一個晚上,做了個夢,很奇怪的夢。醒來時,夢已支離破碎,只記得幾許片斷。

   夢裏,奔赴一個未知的地方,仿佛武俠小說裏的俠客們,爲了避免武林即將而來的血雨腥風,一頭撲進了盤結糾葛的江湖恩怨,義無返顧,風潇水寒。途中,狼煙四起,殘垣斷壁。死去的人全身發著霹雳似的光,僵屍般懸在空中,沒有繩子。後來,就躺在了茅屋頂上。腳邊一物,似石非石,似珠非珠,實實在在,觸手處,卻渾無一物。再後來,在路邊茶館喝茶。店主是個老婆婆,十分蒼老,已看不出實際年齡。店內,一小兒獨自玩耍。本以爲是老婆婆的孫子,一打聽,卻是老婆婆的兒子。

   我是跟著淨師去的。元旦後,淨師就要到緬甸馬哈西禅師的國際禅修中心去了,臨走前,去天臺山看看他的師父。

   我隨身帶著大棉袍,這是淨師反複交代過的,因爲山上很冷,比山下要低十幾度,就是在夏天,晚上也要蓋被子,一個月不洗澡也沒問題。

   我把夢告訴淨師。淨師說,說不定你前世就是個天臺山的出家人。

   幾年前的夏天,一幫同學到過天臺山,我沒去,聽說鬧了不少笑話。石梁飛瀑,山高水長,是《西遊記》的外景地之一,一同學學著唐僧師徒跋山涉水,結果真的掉到水裏去了。還有一位就更慘了,大襪子裏竟然不知什麼時候鑽進一條山螞蝗,早已吃得滾圓血亮,嚇得那同學哇哇大叫。

   山上,風很大,霧很大。

   想起夢裏的景象,便戲說,這不是好兆頭,說不定這遭我會死在天臺山,你看看,這盡是妖風陣陣,妖霧騰騰。淨師說,死在這兒是你的福報,這麼好的地方,別人想死還死不成呢。

   還在大學讀書時,曾去南嶽衡山遊玩。放眼處,蒼松翠柏,蓊蓊郁郁,映山紅點綴其間,星星點點,漫山遍野,煞是好看。當然知道映山紅就是杜鵑,杜鵑就是映山紅,但從此後,就只叫它映山紅,不叫它杜鵑了,而今到了天臺山,更覺得自己當初的分別大有道理。

   一般的杜鵑,貼地而長,低矮,不成片,只在他物間點綴。天臺山的杜鵑,高大如樹,成片生長,稱作杜鵑王,因只在天臺山華頂一帶才有,故又稱華頂杜鵑。花開時,一定豔麗而不俗氣,究竟會到何種程度,實在想象不出來,但若再叫映山紅,顯然已是不行了。

   六點不到,天已經完全黑了,安靜得不得了,仿佛深夜。

   淨師的師父今年七十八歲,一個人住茅棚,已經住了十年。

   明天,上完早課,過完堂,我們就去茅棚。

   拐過一道彎,茅棚就到了。

   門從裏面關著。淨師在窗前叫了幾聲師父,聽見一聲應,不一會兒門便開了。老師父正在床上打坐,因爲要開門,沒有穿戴好,只穿毛褲,襪子也沒有穿。

   老師父說,我不認識你們。我說,這是淨,我是清。清這名字是我胡謅的,沒想到,淨師還真有個師兄叫清,眼下在雲居山,聽說很發心。哦,老師父似乎認出了淨師,好,好,我去穿衣。我對淨師說,跟你師父講,不用穿衣,就坐床上好了。

   屋外,陽光燦爛,可冬日的早晨,依然很冷。

   老師父的床用木板拼成,沒有蚊帳。床前,放著一張方桌,陳舊,班駁,雜亂地放著些東西,到底有些什麼,已記不清了,唯一記得的,便是一臺可以挂在牆上的鍾,一動不動,不知道是壞了,還是老師父覺得用不上,別人送來後,從來就沒動過它。床的另一頭,是幾只木箱,上面放著海青、袈裟,還有一些衣服。空中,吊著幾只竹籃,不知道放些啥。地上,有兩只撮箕,放著紅薯。

   以前,常住的寺院裏種著蘿蔔,香客們覺得寺院的蘿蔔不同一般,往往要拔幾個走。還聽說,在陝西一帶,要是誰家的媳婦不生小孩,就會有人跑到寺院裏偷出家人的鞋子,不要多的,只偷一只,據說這樣就能確保小孩生出來,想想大概陝西一帶,“僧鞋”與“生孩”諧音吧,我不是陝西人,不知道是不是如此。對這些舉動,平日裏我雖不至于譏諷,但每每不以爲然,但現在,看著老師父種的紅薯,也心裏癢癢了,我對淨師說,呆會兒走的時候,我要帶幾個走,可臨走,忘得一幹二淨,至今遺憾。晚上,回華頂吃飯,很巧,就有紅薯,可我沒吃,怕吃了會放屁,不威儀。

   老師父是浙江人,十句話我有九句半不懂,幹脆,讓他們師徒說話,我正好四處轉轉。

   老師父的茅棚是用石頭砌成的,大致可分叁間。當中那間,供著佛像,一尊釋迦牟尼佛,一尊地藏菩薩,還有一尊,忘了是誰。佛像前有供桌,還有香爐,滿是灰塵,很久沒點香了。右手邊那間,便是老師父睡的地方。左手邊那間,後半部分是做飯的地方,前半部分也是睡的地方,跟老師父那邊不一樣,床前的桌子上堆著一摞書,《楞嚴經》、《法華經》之類的,被子卷成一團,其余的空間,堆放著木柴、種菜的工具等,滿滿當當。

   茅棚坐北朝南,地勢很好,叁面環山,前低後高。周圍全是菜地,冬日裏,空空的。土壤很松軟,肥沃。再周圍,便是滿山青翠。

   平日裏,也去別的地方走走,很多人潮人湧的地方,去了也就是去了,我沒有感覺,而那些不爲人注意的地方,我卻感覺倍增。

   比如普陀山,在潮音洞,感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在梵音洞,感歎老百姓的巧奪天工,而于佛教上的感應與共鳴,卻完全沒有,倒是千步沙,沙子潔白,細密,平整,和著海浪的聲音,讓我歡喜不已,心想,每天在這禅坐一會兒,倒也不錯。百步沙其實更好,有大塊的礁石,可做了浴場,承載太多,有些零亂,可惜了。

   茅棚這地方,幽靜,清朗。

   我實在喜歡。

   據說,茅棚是永明延壽禅師開悟的地方,當年,禅師入定太深,長坐不動,長出的頭發竟成了鳥窩。

   山下的寺院曾幾次要接老師父下山去住,老師父不同意。老師父覺得在這兒打坐很好,妄想少,不想下山。

  爲著誰做飯,正跟淨師互相客氣的時候,老師父已經開始做了。菜無他,兩棵白菜而已。

   廚房很小,淨師在竈前燒火,老師父在竈後炒菜,我站在竈邊上看著,便無法動彈。廚房沒有明瓦,窗戶小得可憐,很黑。屋裏的東西也幾乎全是黑的,黑色的竈臺,黑色的碗櫃,黑色的案板,只有鍋蓋是白的,鋁皮做的。

   鍋還沒燒幹,放了油進去,緊接著放了白菜進去,幾個翻轉,便放了水煮著。這時,放了四根青辣椒進去,長長的,沒切,連同白菜一起煮。

   老師父原來每天吃叁餐,現在改吃兩餐,還計劃著不久就只吃一餐。老師父對吃的不講究,有吃就行,還說,住茅棚的人,如果心思用不到功夫上,便會用到其他兩件事上,一是睡覺,一是吃飯。

   老師父平時吃米飯,今天,應我們的要求,改吃面條。面條快煮好的時候,淨師說,師父,把白菜倒在鍋裏一起煮吧。老師父照著做了。煮好後,老師父搭了七衣,沒穿海青,盛了碗出去上供,天天如此。趁老師父去上供,我趕緊用鍋鏟把辣椒撥到面條裏頭煮著,那辣椒看起來跟下鍋前一個樣,我擔心沒熟。

   面條除了油鹽,沒有其他任何調料,聞起來不香,吃起來卻很可口。其實,調料也不是沒有,廚房的案板上,擺著些瓶瓶罐罐,有腐乳,有生姜,還有橄榄菜,有的動過,有的沒動過,全都一摸一手黑,也不知啥年月的東西,我沒敢吃。

   我們不在屋裏吃,都盛了端出來,坐在門邊,邊曬太陽邊吃。我吃了兩大碗,飽是飽了,竟還意猶未足。

   吃這東西,真的很奇怪。出家前,天天這肉那肉的,每次吃飯時還感歎沒什麼東西吃,而現在,天天青菜白菜,卻也吃得心滿意足。都說,吃素可以培養慈悲心,沒吃過素的,自然無法理解,而我,若有人要把活魚活雞做了給我吃,肯定不會答應,戒律倒在其次,更多的,想著活生生的東西在血淋淋的殺戮之後在嘴裏咀嚼,不忍的同時,也覺得怪異。

   端著空碗往裏走,老師父一把搶過碗,說,我來洗碗。我趕緊跑出去,對淨師說,你師父搶著要洗碗,怎麼辦。淨師還沒吃完,一愣,一凝神,一擺頭,說,讓他洗吧,也讓他培點福報。

   吃完飯,曬了會兒太陽,老師父就打坐去了。

  老師父個頭較高,臉上紅紅的,是病,不是病,我看不出來。

   來之前,淨師給他師兄打過電話,問了師父的身體情況,帶了些風濕止痛膏。遞過去時,老師父說,沒有用,現在全身痛。

   老師父腰有點偻,走起路來,卻穩穩當當,做起事來更不含糊,麻利得很。

   老師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出家,對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熟得很,熟透了。寺院方丈任生産隊長時,老師父任副隊長。一次,在田埂上休息時,一不注意,眨眼的工夫竟坐去了四個多小時。

   每次見面,老師父都會對淨師說,不要做當家,不要做知客。老師父有個徒弟,出家不久就做了當家,還收了徒弟,老師父非常不滿意。

   淨師說,我跟我師父有很多共同語言,談得來,從緬甸回來後,我就來陪我師父。

   好啊,我說,那我每年都來看你。說這話時,心裏卻在想,到時候,自己尚不知在何方,即使有心,怕也是身不由己,空有心而已。

   淨師此去,最少住一年,若情況好,就住叁年。

   諸多經典中,淨師對《阿含經》情有獨鍾,奉爲最高經典,還說中國八大宗派在判教中把自家所奉的經典判爲最高是有問題的。我說,你這也是一種判教,幹脆,你以後在中國建立一個阿含宗得了。

   我又說,回來後,你要發大心,把這兒建成一個禅修中心,也搞搞夏令營來著。

   淨師說,我要麼不幹,要幹,就是個革命派。淨師說,有時,我也是很狂妄的,我發現,像我這樣一心考慮佛教發展的,我還沒碰到過。聽到這話,我沒有言語,心想,希望佛教發展,有一套自己想法的人,不是沒有,但到了後來,想法仍舊是想法,現實依然是現實。總覺得,淨師也好,我也好,在佛教界裏,都還幼稚得很,很多想法,在現實中,都還要翻幾個跟鬥。

   對參學,我一個稍微有點兒佛教信仰的同學曾戲說是遊山玩水。無法否認,參學是遊了山,玩了水,可若僅止于此,我是不同意的,雖說天下的寺院都差不多,但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不四處走走,是無法對中國佛教的現狀有清楚的認識的。這些年來,我也四處走走,總的來說,不太滿意,但也不至于失望,心中還是存有希望的。

   吃晚飯時,強師告訴我,說明天請我吃中飯,想想,該是爲淨師餞行。

  

《天臺山茅蓬》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廬山夜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