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僧伽教育——續佛慧命的事業

  

僧伽教育——續佛慧命的事業

  

本著“抓緊培養佛教人才,提高整個佛教界的素質……續佛慧命”(趙樸初語)的精神,在安上老和尚和普仁法師倡導與努力下,西園寺創辦了旨在培養高層次僧才的“戒幢佛學研究所”,並獲得國務院宗教局正式批准。研究所擁有國內教界、學界的優秀師資,在教學中,采用啓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形式。課程設置包括專業課與公共課兩大部分:專業課逐門滾動前進,一步一個腳印,爲深入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公共課則相輔相成,既彌補文化知識上的欠缺,又拓展視野,提高學僧全面把握問題的力度與深度。

   本所導師濟群法師以其二十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傳統及現代佛教教育的經驗和不足,提出佛教修學中的五大要素,即菩提心、聞思正見、瑜伽止觀、道次第、戒律。本所教學便圍繞這五個方面展開,繼承並發揚了佛教優良的教學傳統。

   研究所的教學分爲兩個階段:前叁年爲預科,重點爲修學打下良好基礎。在這一階段的學習中,重視出離心、菩提心的培養和聞思正見的獲得,重視道次第和律儀的基礎,同時也兼顧佛教曆史及各宗派知識的了解。預科二年學習優異者,經考核升入研究生階段,學製叁至五年,在導師指導下,選擇一個專業深入修學。本所目前開設有菩提心(兼獲中觀見)、唯識學及阿含叁個專業,今後將進一步增加。

   在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研究所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教學特色,主要可歸納爲以下幾方面:

  

菩提心實踐

  

   對佛法的體悟,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生活。如果長時間把自己封閉在教室內,局限在書本中,久而久之,對社會將變得越來越冷漠。同時,逐漸意識不到佛法對于生命的重要性。只有接觸社會,關愛大衆,才能喚醒我們的慈悲心。《普賢行願品》告誡我們,發心學佛不能離開社會、離開衆生,就像一顆樹的枝葉華果不能離開水份一樣。樹離開水不能成活,菩薩離開衆生,悲心就無從生起。基于這一原因,研究所安排學員適當參與弘法和慈善活動,以此促進他們的學修,培養作爲當代僧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菩提心的實踐,是研究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所下設弘法部,長期舉辦各種定期和不定期弘法活動,包括定慧講堂的周日共修活動、青年佛學組的每周佛學講座、每雙月初一的八關齋戒法會,每年數次的叁皈五戒法會及大型講經法會。此外,研究所還出版發行了《人世間》雜志、《人生佛教小叢書》等各類弘法書刊,並以“戒幢佛學教育網”爲平臺,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條件開展多媒體弘法。

   研究所根據學員們的不同特長,安排他們參與各類弘法工作。在實踐過程中,一方面增進道心、磨煉定力,一方面提升弘法能力。通過對兩屆學員的觀察發現,這一菩提心實踐使學員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信心道念及弘法能力都有了長足進步。事實證明,菩提心實踐對于快速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弘法人才來說,確爲行之有效的方法。

  

律儀生活

  

   培養堪能擔當如來家業的合格僧才,不能局限于知識傳授,更應以提升學員素質爲首要,這就涉及到信仰建設、道風建設和素質教育等各個方面。其中,如法的律儀生活顯得尤爲重要了。對此,研究所不僅重視理論學習,更重視修學實踐。

   研究所開設有《戒律學綱要》等課程,使學員們對叁皈五戒、八關齋戒直至比丘戒、菩薩戒作系統的學習,從而全面把握佛教戒律的精神實質。此外,特別組織大家學習《瑜伽菩薩戒》,從叁聚淨戒、六度四攝等方面,探討大乘行者的學修規範,引導學員正確看待聲聞戒與菩薩戒的關系,妥善處理自利和利他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叢林布薩,進行半月一次的誦戒,沙彌、居士則讀誦《遺教叁經》和南傳《法句經》,在莊嚴、隆重的宗教儀式中啓發學員們作自我的反省,達到清除煩惱、洗滌心靈的目的。

   爲引導學子護持道心,堅定信仰,革除學院式教育中可能出現的重慧學輕戒行、重聞思輕修持的弊端,研究所規定所有學員必須順應宗教生活,嚴格按照叢林作息製度起居,以隨衆上殿、過堂、出坡、布薩等共修活動鍛造出世品格。多年實踐表明,結合佛教義理學習和具體修行實踐的教育範式,是研究所的又一成功探索。

  禅修實踐

   禅修,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佛陀給我們開示的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定乃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動,其作用爲攝散澄神,見性悟道,是開發生命無限智慧的必經之路。叁乘聖者的成就,都是建立在禅定基礎上,由禅定安住身心,由禅定成就種種神通,由禅定開發無漏智慧,由禅定成就世、出世間一切功德。

   研究所以培養住持佛法的人才爲己任,因而,將禅修作爲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程設置上,爲學員們安排了有關禅學著作的導讀,包括小乘禅觀及大乘禅宗典籍,使學員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同時,邀請接受過禅修訓練、具有實際禅修經驗的大德爲學員們作具體的禅修指導。學習之余,每周安排兩次集體禅修活動。使同學們在掌握理性知識的同時,增加感性體驗。通過禅修來調節身心,並增進宗教情操。

  

周末論壇

  

   佛法非常重視思辨能力的運用。佛陀所具足的四無礙智,包括義無礙、法無礙、辭無礙和樂說無礙。在佛教發展過程中,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高僧大德,無不以無礙辯才著稱于世。他們對佛法甚深教理的闡述和弘揚,使得佛教在印度曆史上發出璀璨光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教教理大多建構在邏輯思辨的基礎上,無論是中觀的辯證法,還是唯識的因明學,都擁有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正是這一點,使佛法在弘揚過程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並爲人們廣泛接受。

   因此,研究所在教學中也致力于佛教思辨傳統的發揚,以“周末論壇”配合專業課教學。論壇采用學術會議的規範,討論內容由任課老師根據學習重點事先布置。每周安排多位同學作重點發言,其余學員可針對他們的論點、論證提出補充看法,或發表不同意見。立論者應針對大家的意見給予回應。最後由指導老師作總結和點評,指出討論中存在的問題並澄清疑難。

   通過數年實踐,證明“周末論壇”確實是很好的輔助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員思辨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引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活躍教學氣氛,加強師生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

  

高校互動

  

   研究所從開辦以來,始終重視與高校的互動,先後有蘇州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曉莊學院、香港大學、輔仁大學等高校師生前來我寺參學交流。他們與研究所學子一同聞法、禅修、行腳,還就當前的一些熱點問題作了交流和對話。通過與高校的互動,一方面,使學員吸取高校在學術研究領域的特長,並在交流過程中了解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爲今後走上弘法崗位打下基礎;一方面,使高校學子通過正面接觸增進對佛法和佛教文化的了解,對佛法普及具有現實意義。

   爲開闊學員們的視野,研究所還經常邀請教內外著名的佛教學者前來講學。如研究所副所長、香港大學淨因法師,中華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圓慈法師,中國社科院楊曾文教授、方廣錩教授,北京大學王邦維教授、白化文教授,複旦大學王雷泉教授,南京大學賴永海教授,南開大學孫昌武教授,中山大學龔隽教授,敦煌研究院馬德教授等,都曾在研究所舉辦講座。此外,臺灣學者林光明先生、日本學者廣澤隆之、橫山宏一教授等,也在此作過專題講座。通過這些高水准的學術講座,拓展了學員的視野,增長了學員的見聞,提高了學員的研究能力。

  

回歸自然

  

   祖師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郁郁黃花盡是般若”。老子亦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也是最好的老師。回歸自然不僅能使人甯靜,于修行也大有裨益。佛陀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道,古代的禅者們,也多是在水邊林下用功辦道,見性解脫。

   研究所的學習場所設在西園寺一處幽靜的院落,庭院中草木山石擁合,清幽雅致。步出庭院右轉,便是疏朗明淨的西花園。信步園中,滿目青翠,竹影婆娑,雖處城市而有山林之幽。學子們功課之余,漫步、經行在臨水小徑,體味超塵清涼,陶冶出世情操。

   爲了引導學員們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導師濟群法師時常帶領學員們到蘇州周邊的天平山、天池山、小華山、穹隆山等地行腳,洗滌塵慮,開闊心胸,在自然懷抱中體味萬緣放下的空靈。回歸自然,無疑是培養學子健全人格的一大妙法,能有效幫助學員們塑造率真、灑脫的品格,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氣質。

  

  此外,研究所在教學中還采用集中式授課、學分管理與免修、升降有序等方式。集中式授課,使學員能集中精力強化相關課程的學習,使之達到相應的深度,對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佛學水平有顯著效果。學分管理與免修,使學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將更多精力用于佛學專業的研讀。升降有序的方式,則調動了學員的主觀能動性,並使研究所保持良好的整體素質。

   道在人弘,優秀的僧伽隊伍,是佛教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所以說,僧伽教育是續佛慧命的宏偉事業。在新的曆史時期,戒幢佛學研究所將繼續遵循“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禅定修行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的指導思想,爲造就高素質的優秀僧才不斷努力。

  

《僧伽教育——續佛慧命的事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