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佛教在印度流傳與發展的過程,一般分爲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叁個時期。大乘佛教雖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發展而來,但是其主要思想卻不同于聲聞的自我解脫,而是強調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無上佛果爲目標。

  大乘佛教興起的時間約在公元一世紀,但是在原始阿含聖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緣”中,已顯示出大乘菩薩道的內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爲要務,更是說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者,只是當時的環境和衆生的根機偏于聲聞、緣覺,因此,當時雖然也有與佛陀風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導外道、目犍連以力降伏衆魔、富樓那深入蠻荒布教、迦旃延與外道論議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發揚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時期,同樣有“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的大德出現。大衆部一向是進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其後,影響化地部、法藏部、經量部亦朝向大乘發展。公元一、二世紀的有部論師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師馬鳴、脅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們的學說思想便成爲從部派佛教演進到大乘佛教間的橋梁。

  大乘佛教曆經五、六百年潛移默化的過程,終于漸露曙光,綜其原因,概歸爲四點:

  一、佛陀涅槃後,佛弟子隨著對佛陀精神的永恒懷念,于是佛陀過去生中修菩薩行的故事便成爲學習的典範。

  二、部派發達時期,各部派之間對義理的闡釋,意見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産生。

  叁、佛弟子已警覺到部派過份著重于法的分析诠釋,把佛法變成保守難解的理論,因此極力摒棄,以回歸佛陀重視實際生活,以人間爲主的本懷。

  四、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一直受到婆羅門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達羅文化及外國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面對外力的沖擊下,佛教更力求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動起來,新興佛教的運動者稱爲“大乘行者”。而大乘典籍也在經過數百年的口口相傳,到了迦膩色迦王在位期間(七八至一二叁),逐漸被記錄保存下來。後由龍樹菩薩(一五○至二五○)將之整理、撰述闡揚,終于確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依經典的出現及思想闡揚的時間先後,可劃分爲初期、中期、後期叁階段。公元一至四世紀間爲初期大乘,重要的經典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以及淨土諸經。《般若經》是最早出現的經典,由南方案達羅漸傳于西北印,其中的行進路線正顯示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張“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後整個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論基礎。所以,《般若經》可以說是促成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動力。

  南印度的龍樹及弟子提婆即依據《般若經》的性空思想,造《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進一步闡釋中道的理論,而創立中觀學派,主張“不厭世間苦,不欣涅槃樂”,爲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後期,仍發揮其深遠的影響力。

  中期大乘是指四至六世紀,密教興起前的階段。重要經典包括宣說“如來藏”和“佛性”思想的《涅槃經》、《勝鬘經》,發揚唯識思想的《解深密經》,以及兼說兩種思想的《楞伽經》。四、五世紀之間的無著、世親兩兄弟,承繼以上諸經的思想,並以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爲根據,撰著《攝大乘論》、《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等,闡述宇宙萬有皆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萬法唯識”思想,創立了瑜伽行派,亦即唯識學派。

  本派思想繼中觀學派成爲當時大乘的主流,論師輩出。世親之後有安慧、增滿及陳那、護法二大系。中觀學派到了六世紀之後,又陸續出現佛護、月稱、清辯、寂護和蓮華戒等重要論師,因此,“中觀”與“瑜伽”所代表的空、有兩大思想領域的系統,又在大乘中、後期或競爭或合流,成爲大乘佛教的二大主流。

  公元七世紀後,密教興起,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後期,密教經典紛紛出現,主要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大乘佛教終于走向密教化。密教吸收中觀、瑜伽二派的思想,尤其受到廣義瑜伽行派“如來藏”思想的影響,主張衆生本來就是佛,稱爲“本初佛”。修行者透過手結印契、口誦密咒、意觀成佛的“叁密”修習,就能成就“本初佛”。此“即身成佛”的理論迅速流行,甚至中觀、瑜伽兩派學者亦多兼習密教。因此,到了八、九世紀,密教已經成爲印度佛教的主流,西藏亦于此時陸續傳入密教。唯密教到了後期,與印度教的性力派結合,形成左道密教,便日趨沒落。

  十叁世紀初,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雖在印度衰微,因大量密典及時移至西藏,密教也在西藏生根,形成了“藏傳佛教”。又早在公元前叁世紀的阿育王,已將佛教傳播至印度以外的國家,爾後佛教陸續流布國外,向北路傳播者,以大乘佛教爲主,稱爲“北傳佛教”;向南傳播者,以上座部佛教爲主,稱爲“南傳佛教”。目前,北傳、南傳、藏傳系統的佛教,以漸趨融和的形態,在世界各國弘傳,二十一世紀佛教的開展,必定更加輝煌燦爛。

  [注釋]

  又各家學者依研究角度或立場的差異,對佛教的分期大抵有如下的說法:日本佛學家水野弘元的分期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初期、中期、後期。太虛大師的分期法:大行小隱時期;大主小從時期;密主顯從時期。印順長老分爲五期:聲聞爲本的解脫同歸;傾向菩薩的聲聞分流;菩薩爲本的大小綜合;傾向如來的菩薩分流;如來爲本的梵佛一體。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後世弟子依其說法方式及體裁劃分爲十二類,稱“十二分教”,又稱“十二分經”,即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希有)、論議。其中的“本生”是記錄佛陀在累生累劫中示現,或爲外道、爲王、爲臣,或爲士、農、工、商,乃至畜生等不同身分,種種利人方便的菩薩行。“譬喻”是以譬喻的方式說法。“因緣”是以敘說佛陀及其弟子發心、修行、授記成佛、製戒、說法等因緣與事迹。

  富樓那,弘化步履遍及摩揭陀國、憍薩彌羅國、輸盧那國等,以其長于辯才,善于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爲“說法第一”。迦旃延,自出家皈佛後,精進不懈,證得阿羅漢果。佛陀涅槃後,仍從事教化,屢與外道論戰,于佛陀弟子中,堪稱“論議第一”。

  南印度的案達羅王朝有其獨特的文化與信仰,他們將對自然萬物的崇拜發展成爲神祇的偶像信仰,佛教爲接引當地人民,乃將他們所崇拜的神祇攝受成爲佛教的護法神。因此,佛教開始有了佛菩薩像與護法神像的造像與禮拜,而西北印度一直遭受希臘、波斯等國的入侵,因而陸續帶進他們的文化。這些不同文化的沖擊,都是推動大乘思想的助緣。

  在現存的《小品般若經》載有:“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佛)入滅後起于南印度,從南方進于西方,從西方進于北方。”此即說明了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生起于南印度,成熟于西北印度。又西北印度原是婆羅門的教區,流行梵文,因此,從西北傳入中國的經典,多爲梵文本。

  以佛陀入滅爲開端,說明如來法身常住不變,闡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該 經對佛性思想的開展,影響甚钜。

  主要在發揮如來藏的思想。即謂人人皆藏有如來清淨的自體,只因被煩惱所纏而現出雜染相,然其本性清淨無垢,與如來同等。

  說明阿賴耶識叁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無性(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說的思想。

  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等,闡揚人生宇宙的現象及本體,宣說一切萬有皆由心造,吾人認識作用的對象,不在外界,而在內心。是一部融攝唯識的阿賴耶識法義,成立真常唯心的如來藏思想,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如來藏系的經典。

  詳述瑜伽行觀法,主張客觀對象乃人類根本心識的阿賴耶識所假現的現象,須遠離有與無、存在與非存在等對立的觀念,始能悟入中道,爲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的寶典。無著、世親之後的瑜伽行派,以陳那、安慧兩系爲主。陳那傳弟子護法,安慧傳增滿。

  提婆之後,至第五、六世紀間,有佛護以“應成法”(歸謬證法),即由對方的立論中找出其自相矛盾之處,以破其邪誤而顯揚自宗的正確方法,來闡釋龍樹空的哲學,後人稱爲應成派,後由月稱繼之。與應成派相對立的另一中觀派分支爲自續派(自立論證派),清辨一方面批判他宗的錯誤,另一方面建構論證以證明一切皆空的主張。以上兩派間的差別,大體上是方法論上的差別。應成派是消極批判他人的思想,自續派是積極地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爾後自續中觀派又分爲:經(量)部行中觀派,吸收小乘部派||經(量)部的思想,有清辯等人;瑜伽行中觀派,吸收瑜伽行派的思想,有寂護、蓮華戒等人。

  中觀派的寂護、蓮華戒一系,就是吸收了瑜伽思想而名爲瑜伽中觀派者。

  乃大日世尊在金剛法界宮所說,旨在開示一切衆生本有清淨菩提心所具的無盡莊嚴藏 ,示以本有本覺曼荼羅爲主旨,並宣說叁密的方便。該經共計叁十六品,頓漸兼陳,理事並闡。全經以阿字本不生的心地爲宗,以如實自知,開悟無生智,獲無相悉地爲趣。

  由十四處十八會的說法而成,由龍樹菩薩于南天竺的鐵塔內,自金剛薩埵受持該經十萬頌,再傳至龍智、金剛智。相傳《金剛頂經》有四種:一爲法爾恒說本,二爲塔內安置本,叁爲十萬頌廣本,四爲四千頌略本,即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該經爲求加快證入佛、菩薩的境地,故于該經詳述密教獨特的秘密修行儀軌。梵本今已不存。然于金剛智航海東來途中遇到風暴,經典大部流失,故傳譯弘布者僅爲其中極少部份。如瑜伽中觀派的寂護、蓮華戒、師子賢等;中觀應成派的佛護、月稱;經行派的清辨等人皆是密教師。元八世紀,西藏王赤松德贊迎寂護入藏,此後,蓮華生繼之,成爲西藏喇嘛教(密教)的創始人。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