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主要論點研究(王文雄)

  大乘佛教主要論點研究

  王文雄

  大乘佛教的本質主要在于中觀及唯識,中觀思想見于阿含經的中道、般若經、金剛經、中論、七十空性頌論等,主要在說明一切的存在是因緣所生,所以沒有長久不變的物質。在爲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更深法者,以大乘法說以因緣相。如中論說:“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如般若波羅蜜中說,佛告須菩提,菩薩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佛滅度後,後五百歲像法中,人根轉鈍,深著諸法。求十二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不知何因緣所以空,即生疑見。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如是則無世谛第一義谛,取是空相而起貪著,于畢竟空中生種種過。又說:“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所以知無生”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衆因。又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一謂生,二謂生者。若離余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自無”所以他亦無。何以所以,“有自”所以“有他”。若“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共生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所以。若無因而有萬物者,是則爲常,是事不然,無因則無果。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則十惡五逆應當生天。以無因故,經說十二因緣,是事有所以是事有。何以故,因諸法從衆緣生,所以“自無定性”,自無定性所以“無有有相”。

  唯識思想主要見于華嚴經、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等,其目的在說明如何斷“我、法”二執,如百法明門論正文開頭說:“一切法無我”;又于最後說:“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人)無我、二法無我”,人生若執于色相和心識即起煩惱。弘一大師在切莫誤解佛教的演講中曾說:“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後所得的結果”。“我”空了煩惱障斷除:“法”空了所知障斷除。我空之後即生死解脫;法空之後即不住涅槃。我認爲這是心經:“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最好解說。是衆生入佛知見與修行成佛道的法鑰。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便是說明我空的境界,用以斷除煩惱障。又了解煩惱即菩提與生死即涅槃的無上正覺,便是說明法空的境界,用以證入非空非有,不落兩邊的中道妙理,所謂“離名言相、離心緣相”才能究竟真理。

  天臺摩诃止觀之正觀也告訴我們,修福修慧首先要了解心動過程,所以在“觀陰入界”有很長的篇幅。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做佛”,首先我們要了解是心做佛。所謂百法,第一心法八是造十法界的主人;第二心所有法五十一是與心法合作造十法界的運作法;第叁色法十一也是與心法、心所有法合作造十法界的運作法;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是不與心法、心所有法合作而無色相有生滅的法;第五無爲法六是無生滅的法。百法告訴我們心是如何的在作用,也是教導我們如何修持清淨心,去惡從善做我們自己真正的主人。讓我們去除百法中心所有法的貪嗔癡慢疑睡六種根本煩惱和所起如忿恨等的二十種隨煩惱,而以願心起十一善心所,行舍摩他、七覺知、八正道以去除智慧的障礙,及清淨心的真如主體,作自利利人的大事業。真如主體是清淨心也就是一真法界,世間的萬象也都是究竟真理的一部分,禅宗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教主要目的是教導我們了解緣起(空)的道理,要我們空去我執的煩惱障及法執的所知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