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P2

  ..續本文上一頁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救頭燃,一切衆生有苦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余。”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對于發菩提心解釋的更爲明白,經曰:“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發下了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同時要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古德有解釋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谛而發的。一者緣苦谛,見衆生八苦煎迫,而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二者緣集谛,見衆生煩惱重重,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弘願。叁者緣道谛,緣無上正道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弘願。四者緣滅谛,因清淨寂滅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弘願。

  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還祗算是發心,尚未實行。必須實際履踐,才能達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所以發願的次一步就是要行六度與四攝。

  五、六度與四攝

  戒定慧叁學,是佛門修持者必修的途徑,而大乘複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蜜。

  波羅蜜是梵語,義爲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回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蜜就是舟筏,行六波羅蜜,就可度過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六波羅蜜的內容如下表:

  ┌——檀波羅密—┐ ┌——布施┐ ┌——悭貪

  ├——屍羅波羅密┤ ├——持戒┤ ├——毀犯

  ├——羼提波羅密┤ ├——忍辱┤ ├——嗔恨

  六度┤ ├譯爲┤ ├可度┤

  ├——毗梨波羅密┤ ├——精進┤ ├——懈怠

  ├——禅那波羅密┤ ├——禅定┤ ├——散亂

  └——般若波羅密┘ └——智慧┘ └——愚癡

  六度名稱如上表所示,茲再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就是高度布施的一種,以頭目腦髓,肢節手足作布施的,稱爲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布施的,稱曰外施。

  布施共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以己資財隨力施與的,叫做財施(包括上述內財外財);以佛法化導衆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救 護衆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布施不難,難于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叁輪體空者,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也就是本文前節所述:“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祗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語屍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但行大乘菩薩道,不但是消極的戒惡,更應積極的爲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持戒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爲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叁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叁百四十八戒。惟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異。但在家菩薩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的。

  叁、忍辱度,忍辱所以度嗔恨。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則其他諸忍亦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于窮困病苦之逆境中,忍令頹喪鄙卑之念不生;于富貴順遂之順境中,忍令驕矜沈迷之念不生;于不順不逆,萬法生滅之常境中,忍令遷隨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悔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饑渴寒熱創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占據一方位置了。

  四、精進度:精進所以度懈怠。純一無雜曰精,鼓勇直前曰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出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五、禅定度:梵語禅那,義爲靜慮,在于度散亂。禅定可分爲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心攝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後産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禅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癡,是由禅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本來面目了。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爲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沈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于積習;叁學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攝化衆生,布施而不修叁學,祗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嗔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動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

  修菩薩行者,除勤修六度之外,尚須行四攝法,才能深入人群,普度衆生。四攝法者,即是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

  一、布施攝:要普度衆生,必須要深入人群,與被度的人接近才能達到度人的願望。布施攝,就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二、愛語攝:隨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便于我達到度化對方的目的。

  叁、利行攝: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度人的目的。

  四、同事攝:修菩薩行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之情況下,而度化之。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諸攝,祗是行爲上的攝化,行四攝時尚須以四無量心爲根本,才能表裏合一。這四無量心是:

  慈無量心:慈是與人以樂之心,普緣無量衆生。

  悲無量心:悲是拔人以苦之心,普緣無量衆生。

  喜無量心:見人戒惡行善,生歡喜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此心普緣無量衆生。

  舍無量心:怨親平等,舍怨舍親;乃至以上叁心,舍之而心不存著,此心普緣無量衆生。

  修菩薩行六度四攝,應叁輪體空,不住于相。如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又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者的意思是,衆生皆具佛性,得滅度者,實系其本具之佛性顯露,我何能存彼系我所度化之心?後者的意思是,衆生既非我所度化,則更不應執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與被度衆生的智愚高下了。

  六、菩薩與佛

  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稱爲菩薩。然而,自初發心行菩薩道,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補佛位之妙覺菩薩,其間果位,共有五十一階之多。這五十一階,各有名稱,此處爲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盡述,略言之,五十一位,是十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是妙覺菩薩。

  十住者,乃安住某處之義,謂以六度萬行爲所住之處也。其中由發心住,至灌頂住,共有十位。十信者,乃發心住位中修此十種心也!其中由信心至回向心亦有十位。十行者,謂依六度而作利他之行也:其中由歡喜行至真實行共有十位。十回向者。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謂也。其中由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至法界無量回向共十果位。十地者,地爲萬法所依,又能生長萬物,義謂有爲無爲與一切功德與所修行,依此令得生長也!其中由極喜地至法雲地共十果位。最後果位是妙覺菩薩。

  妙覺者,其義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者。換言之,亦即佛果之無上正覺。妙覺菩薩,即補處之佛也。

  學佛修行的人,守五戒,行十善,祗不過是世間法,獲人天小果,不出叁界,仍在六道輪回之內。修四谛,十二因緣,斷見思惑,破我執,斷煩惱障,可證阿羅漢和辟支佛果,但二乘小果,祗知自覺自利,不知救人救世,且也非最高極果。若由此更進一步,內懷修道成佛之願,外行布施利他之行,修六度,行四攝,最後破我法二執,斷見思塵沙二惑,及煩惱所知二障,即達到自覺覺他的菩薩地位,當菩薩位滿,再破盡根本無明,此時大覺已圓,即證佛位。

  釋迦世尊一生說法,對于根基淺鈍者及二乘行人,多說苦、空、無常、無我。關于這些,在本文第七章已予介紹。但佛法是使人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法門,既然使人離苦得樂,可知學佛的終點,一定有個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境界存在。這個境界,就是大般涅槃所具的常樂我淨四德。

  大般涅槃,爲梵語摩诃般涅槃那,譯爲大入滅息,或大滅度,大圓寂等。大乘義章雲:“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故名之爲滅,離衆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爲滅。那者名息,究竟解脫永蘇息故,息何等事,息煩惱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諸行事故。”

  證果聖者,入于涅槃,即具常樂我淨四德。常者涅槃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爲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名之爲常。樂者,涅槃之體,涅滅永安,名之爲樂,又運用自在,所爲適心,名之爲樂。我者,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易,性不變易是名爲我。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塵垢,名之爲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汙,名之爲淨。這就是佛門修行者,自苦、空、無常、無我的凡夫境界,所證得的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聖者境界——佛的境界。

  佛者,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佛有十號,曰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天人師、世尊、佛,合爲十號。

  這樣看來,由凡夫以至證佛果,階位如是之多,佛似乎是高高在上,渺不可期。但反過來說,心佛不二,佛與衆生,原爲一體,因有迷悟染淨之分,才有衆生與佛之別。古德雲,佛是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悟的諸佛。而迷與悟,惑與覺,祗在吾人方寸之間。語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從,祗在吾人自己的抉擇了。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