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一、五乘佛法的组织

  释迦世尊成道之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普度众生。惟以众生根器不同,如果只说一乘法,将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获得法益。故说种种权巧方便法门,适应种种根基。佛如大医王,对众生种种不同之病源,施以种种不同之法药而医治之。这就使佛法中有了世间出世间种种不同的法门,这种种不同的法门,综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所谓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这五乘的修持和所证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五乘佛法┼声闻乘:乘四谛而证声闻四果。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

  └菩萨乘:乘六度而证佛果。

  以上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是世间法;声闻、辟支佛、菩萨三乘是出世间法。出世三乘中声闻、辟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

  关于声闻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在本文第七章中已有介绍,声闻乘修四谛,证声闻四果。声闻是亲闻佛之声教,彻悟四谛真理,渐次断见思二惑,因而脱出世间生死苦海者,谓之声闻。声闻四果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辟支佛译为缘觉或独觉,众生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曰缘觉。若于无佛之世,众生无从闻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缘故,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或睹飞花落叶而感悟无常之相,因而豁破无明者,皆名独觉。

  声闻和缘觉为出世二乘,此外,释迦世尊为因机说教,广摄众生,尚说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说法的本怀,但为怜悯众生,使不堕恶道去受剧苦,才说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权巧法门。

  二、乘五戒以生人中

  六道众生,生死轮回。六道者,天、人、修罗、畜、鬼、地狱。畜、鬼、地狱为三恶道。恶道有苦无乐。天道乐多苦少,修罗多嗔恚,人道苦多乐少,思求出离,所以六道中适于修行者,惟有人道。然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意思是,今生以过去的善根福德,获得人身,但来生是否仍能获得人身,则以今生的善恶业力以为决定。学佛修道的人,倘能保持人身,纵今生修道无有成就,来生仍可继绩修持,倘一失人身,何时才能脱离恶涂,就很难预料了。所以佛说此守五戒以保人身的方便法门。

  欲来生保持人身,今生要遵守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就是佛门五戒。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那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侵入,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己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攫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行,亦有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抑且自欺。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九、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三、乘十善以升天道

  在六道众生之中,人道虽优于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惟人生浊世,八苦交煎。比较上天道乐多苦少,所以释迦世尊说此乘十善以升天道的法门。

  天的梵名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净、妙高之义。佛经中言天的名数有二十八层,分为欲界、色界、无色三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

  欲界诸天,有男女饮食之欲,宫殿苑囿之好,故称欲界。色界诸天为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情所居,惟尚有身相宫殿,故曰色界。无色界诸天无色无物,无身体宫殿国土,惟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

  天上光明清净,乐多苦少,是以世人多希望升天——其他外道也多主张升天,惟升天有升天之条件,那就是行十善。

  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业清净;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口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是意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谓之十善业道。

  关于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四业,已于五戒中述及,不再赘述。不两舌即不挑拨离间,不恶口即不盛气辱骂,不绮语即不秽杂戏谑,这三者是由不妄语一戒开展而成的。

  至于贪、嗔、痴三者,佛法上称为三毒,这是一切恶业的根本。盖内心若无贪、嗔、痴之意念,语言上不至有恶口妄语,行为上亦不至有杀盗淫之恶行也!

  贪嗔痴,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是十恶,不行此十恶,是为十善。但进一步说,身业不杀不盗不淫,进一步更作放生、布施、净行。语业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进一步更作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进一步更作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这十善才称圆满。

  五戒是行为上消极的制止为恶,是外在的;十善是心理上积极的自发为善,是内心的。守五戒,行十善,这只是世间法,虽不堕入三恶道,但并没有了生死,脱轮回,所以这是不究竟法。佛法的究竟义,是要众生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所以世间法只是权假,出世间法才是究竟。

  出世间法,是修四谛的声闻乘,修十二因缘的辟支佛乘,和修六度的菩萨乘。

  惟声闻乘和辟支佛乘,虽然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但其目的只在自度,所谓“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弃世间苦海中的众生于不顾,所以佛尝斥之曰“焦芽败种”,曰“自了汉”。因此,佛法的究竟意义,是在修六度万行,舍己为人的大乘菩萨道。

  四、发菩提心与四弘誓愿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出世在于度己,入世在于度人。出世正所以为入世,入世也所以为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义,是在发菩提心,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

  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具足应称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觉是觉悟,自觉且又觉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是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大觉——成佛;下化有情——度众。

  要行菩萨道,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第一要无我,第二要慈悲。那就是说,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佛家讲慈悲不说博爱,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以苦。而爱是感情作用,因为既称爱,就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则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此爱就有差别。且爱是相对的,有爱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导爱,且认为爱是众生起惑造业的根源之一。而菩萨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普度众生的根本,但慈悲并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建立在众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的基础上。我是众生的一分,众生是全体的大我,度人所以为自度,利人也所以为利我,这是慈悲的真义。

  娑婆众生,迷妄执着,背觉合尘,因而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众生的迷妄执着,非大慈大悲无以救度,所以世亲菩萨说:“菩萨见诸众生,无名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