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一、五乘佛法的組織

  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普度衆生。惟以衆生根器不同,如果只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王,對衆生種種不同之病源,施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使佛法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五乘佛法┼聲聞乘:乘四谛而證聲聞四果。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緣而證辟支佛果。

  └菩薩乘:乘六度而證佛果。

  以上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是世間法;聲聞、辟支佛、菩薩叁乘是出世間法。出世叁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于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聖谛和十二因緣,在本文第七章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谛,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谛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爲緣覺或獨覺,衆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于無佛之世,衆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于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聲聞和緣覺爲出世二乘,此外,釋迦世尊爲因機說教,廣攝衆生,尚說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說法的本懷,但爲憐憫衆生,使不墮惡道去受劇苦,才說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權巧法門。

  二、乘五戒以生人中

  六道衆生,生死輪回。六道者,天、人、修羅、畜、鬼、地獄。畜、鬼、地獄爲叁惡道。惡道有苦無樂。天道樂多苦少,修羅多嗔恚,人道苦多樂少,思求出離,所以六道中適于修行者,惟有人道。然佛經中常說:“人身難得”,意思是,今生以過去的善根福德,獲得人身,但來生是否仍能獲得人身,則以今生的善惡業力以爲決定。學佛修道的人,倘能保持人身,縱今生修道無有成就,來生仍可繼績修持,倘一失人身,何時才能脫離惡塗,就很難預料了。所以佛說此守五戒以保人身的方便法門。

  欲來生保持人身,今生要遵守幾個條件,這幾個條件就是佛門五戒。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衆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衆生平等。佛說衆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衆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爲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者亦爲間接的助殺。

  佛于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那是一、于諸衆生,普施無畏。二常于衆生,起大慈心。叁、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爲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衆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侵入,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己私欲而傷害生命,至于執幹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于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攫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叁、人不欺負。四、十方贊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衆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叁、邪淫戒:佛門四衆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爲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行,亦有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叁、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僞誇張,藉辭掩飾,皆爲妄語。妄語不但欺人,抑且自欺。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爲諸世間之所信服。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九、智慧殊勝,無能製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爲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于人,爲何也列爲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爲媒介。四分律載飲酒有十過叁十六失,如壞顔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叁,由此可知酒之爲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于仁,不偷盜近于義,不邪淫近于禮,不妄語近于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于智。儒家以五常爲做人的標准,佛門以五戒爲未來獲得人身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爲善。

  叁、乘十善以升天道

  在六道衆生之中,人道雖優于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惟人生濁世,八苦交煎。比較上天道樂多苦少,所以釋迦世尊說此乘十善以升天道的法門。

  天的梵名爲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淨、妙高之義。佛經中言天的名數有二十八層,分爲欲界、色界、無色叁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

  欲界諸天,有男女飲食之欲,宮殿苑囿之好,故稱欲界。色界諸天爲離男女飲食之欲的有情所居,惟尚有身相宮殿,故曰色界。無色界諸天無色無物,無身體宮殿國土,惟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

  天上光明清淨,樂多苦少,是以世人多希望升天——其他外道也多主張升天,惟升天有升天之條件,那就是行十善。

  十善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不殺、不盜、不淫是身業清淨;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是口業清淨,不貪、不嗔、不癡是意業清淨。身、口、意,叁業清淨,謂之十善業道。

  關于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四業,已于五戒中述及,不再贅述。不兩舌即不挑撥離間,不惡口即不盛氣辱罵,不绮語即不穢雜戲谑,這叁者是由不妄語一戒開展而成的。

  至于貪、嗔、癡叁者,佛法上稱爲叁毒,這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蓋內心若無貪、嗔、癡之意念,語言上不至有惡口妄語,行爲上亦不至有殺盜淫之惡行也!

  貪嗔癡,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等是十惡,不行此十惡,是爲十善。但進一步說,身業不殺不盜不淫,進一步更作放生、布施、淨行。語業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進一步更作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意業不貪不嗔不癡,進一步更作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這十善才稱圓滿。

  五戒是行爲上消極的製止爲惡,是外在的;十善是心理上積極的自發爲善,是內心的。守五戒,行十善,這只是世間法,雖不墮入叁惡道,但並沒有了生死,脫輪回,所以這是不究竟法。佛法的究竟義,是要衆生了生脫死,超出叁界。所以世間法只是權假,出世間法才是究竟。

  出世間法,是修四谛的聲聞乘,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乘,和修六度的菩薩乘。

  惟聲聞乘和辟支佛乘,雖然了生脫死,超出叁界,但其目的只在自度,所謂“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棄世間苦海中的衆生于不顧,所以佛嘗斥之曰“焦芽敗種”,曰“自了漢”。因此,佛法的究竟意義,是在修六度萬行,舍己爲人的大乘菩薩道。

  四、發菩提心與四弘誓願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偈雲: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出世在于度己,入世在于度人。出世正所以爲入世,入世也所以爲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義,是在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行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

  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衆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衆生。所以菩薩是上求大覺——成佛;下化有情——度衆。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那就是說,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佛家講慈悲不說博愛,慈是予人以樂,悲是拔人以苦。而愛是感情作用,因爲既稱愛,就有能愛所愛,既有能所,則有人我,以我爲能愛,彼爲所愛,有了人我相,此愛就有差別。且愛是相對的,有愛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導愛,且認爲愛是衆生起惑造業的根源之一。而菩薩道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普度衆生的根本,但慈悲並不是以我爲中心而出發的,乃建立在衆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無我的基礎上。我是衆生的一分,衆生是全體的大我,度人所以爲自度,利人也所以爲利我,這是慈悲的真義。

  娑婆衆生,迷妄執著,背覺合塵,因而起惑造業,因業受報。衆生的迷妄執著,非大慈大悲無以救度,所以世親菩薩說:“菩薩見諸衆生,無名造業,長夜受苦,舍離正法,迷于出路,爲是等故,發大慈悲,志…

《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