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大乘佛教的過去與未來(妙喜法師)

  中國大乘佛教的過去與未來

  山西省五臺山普壽寺 妙喜法師

  末學來自五臺山普壽寺,法名釋妙喜。此次演講的題目是“慈悲的海浪永不止息:中國大乘佛教地過去與未來”。

  佛陀的智慧猶如大海深廣無邊,佛陀的心充滿了慈悲,佛陀是無相的,卻能示現微妙不可思議諸相教化衆生。佛教是以釋尊四十九年說法爲基礎的宗教,至今已在不同地區和民族中發展演進了兩千五百余年,吸納融合了多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形成了適應性強、涵蓋面廣、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寶庫。

  佛教向東方傳播大約始于公元前後。在此以前,大乘思想已經很顯著地出現于佛教中了。自公元前二世紀至一世紀左右,已經有幾部重要的大乘經典存在。以這些大乘經典爲背景,有龍樹菩薩的卓越思想活動之展開,以致大乘佛教的特色,在那時很明顯地呈現于佛教曆史舞臺。在漫長的佛教曆史中,大乘佛教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國佛教,幾乎是完全受到大乘思想的影響,更成爲充滿熱情、富有活力的宗教,猶如滔滔河流般,滋潤著東方。

  佛教在中國長期流傳中,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國古人習慣于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來觀察事物。在儒家、道家的不少著作中都有這方面的論述。大乘佛教爲此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雖然他的很多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共鳴,但卻不盡相同。佛教所講的宇宙萬有皆是真如佛性的顯現,也就是說衆生具有與佛相同的本性,物我是不二的。因此,一個實踐佛法的人要達到自覺的圓滿,獨善其身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必須幫助一切衆生解脫苦難、達到覺悟。在《華嚴經》中,菩薩告訴我們:“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可見,對于一個真正的大乘行者來說,個人生命的完善是建立在世界的共同完善中的。這種思想即使在今天也十分可貴,對我們有很大的啓示意義。

  在其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佛教一直將面向社會的教化作爲自己的責任。大乘佛教的教理爲社會的思想教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實際情況,佛教從事教化的方式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那麼,在新的世紀,佛教的教化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爲了未來更好的發展,佛教的教化不僅需具有契合真理的傳統特色,而且必須與時代的需求相適應。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出家僧衆的修養素質。法賴僧弘。因此培養和造就佛教優秀人才已經刻不容緩。目前,很多佛教團體正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例如,五臺山普壽寺規劃了“叁加一”僧伽教育工程。這一工程已經付諸實施。她的基本結構包括以下幾部分:所謂“叁”是指將五臺山普壽寺作爲修道基地、將山西榆次的大乘寺作爲具有佛教特色的教育基地、將菩提愛心協會作爲弘揚佛法文化的中心。“一”是指將清泰安養園作爲服務于老年人的慈善事業。“叁加一”工程的理念不僅爲僧伽教育開拓了新的道路,也發揚了愛國愛教的精神。我們相信她必將成爲未來僧伽教育的理想模式。

  今天,在全球化步伐加快與信息流暢的背景下,與外界的交流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頻繁。這就要求中國佛教放眼世界,與國際團體越來越多的合作,以佛教無限慈悲博愛的教化,促進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諧共處。

  讓我們常隨佛學,盡我們的努力將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推廣、奉獻給世界。佛經中說:“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作爲佛陀的弟子,我們應當實踐佛陀的教法。讓我們共同努力吧!謝謝。南無阿彌陀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