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業露華)

  略論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

  業露華

  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爲了精神解脫。相傳釋尊在出家前,曾被衆生的生老病死等煩惱所纏繞,爲尋求解脫煩惱的方法,終于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因此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爲了解脫煩惱,進入永恒寂靜的精神境界,這在佛教稱爲“涅檠”。

  在佛家看來,達到這樣一種精神境界,就永遠擺脫了煩惱,得到了徹底的“覺悟”,就成了“佛”。覺悟是對人生的真實意義和世界最高本質的領悟和把握,是一種超出常識的智慧,佛教稱之爲“般若”。佛教是因其創始人釋迦牟尼被稱爲“佛”而得名。佛陀是佛教道德的最高體現者,是佛教道德圓滿完善的體現。

  “佛”有“覺悟”和“覺察”的意思。“覺悟”是就主體方面而言,指修行者已經證悟了人生的終極真理。“覺察”則是指修行者以無上智慧對認識對象進行觀察分析,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才能徹底認識和掌握人生和宇宙的終極真理。

  對于佛教徒來說,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成佛。佛陀是“覺行圓滿”者,是真理的代表,是信仰的化身,是徹底的覺悟者,同時也是佛教最高道德理想的完美體現者。從教義上說,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別雖然也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能達到至善至美的佛教道德境界,但是就實踐修行而言,成佛的過程十分艱難,要經過許多階段,循序漸進,努力實踐,還要經過累世修行,才有可能達到佛的境地。即使如中國佛教禅宗宣稱“直指人性,見性成佛”,但真正實踐起來也不那麼容易。因此與佛陀相比,大乘佛教的菩薩與衆生更爲貼近。對于中國佛教徒來說,菩薩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更具有道德教化作用。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捶”的簡稱,意思是“覺有情”。雖已“覺悟”但仍爲“有情衆生”之一。但也正是這“覺悟”之“有情”,反而更體現了菩薩的人情味。在大乘佛教中,佛陀的地位至高無上,神秘卻缺乏親切感。而被宣稱爲以“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的精神而長期留住人間的菩薩,則使人們覺得更爲貼近。他們在世間普度衆生,以種種化身來至人間,解救衆生的苦難,因而使人更感親切,同時也獲得了更多信徒的崇敬和膜拜。

  按佛教教義,菩薩是未來的佛,其將來必定成佛。菩薩修行分爲若幹階段,其中最高等級,就是所謂“一生補處”菩薩。佛家宣稱,修行達到“一生補處”地位的菩薩,只要再降生一次,在人世間完成最後的修行,即功德圓滿,到達佛的境界。中國佛教中許多人們熟知的大菩薩,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就是這樣的菩薩。此外,還有彌勒菩薩,據佛教稱,目前正在兜率天宮爲諸天演說佛法,解答疑難。等過了億萬年後,將再次降世,來到人間,繼釋迦牟尼後在娑婆世界(即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成佛,在華林園龍華樹下說法,教化衆生。

  佛教認爲:菩薩者,必以菩提之智上求無上正等正覺之果;又以大悲之心下救一切衆生。如《翻譯名義集》卷一中解釋“菩薩”一詞說,“菩提,佛道名;薩埵,秦言大衆心。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薩埵”,又說,“菩提,此之謂覺,薩捶,此曰衆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衆生。”由于菩薩常出入世間,以大悲心解救衆生苦難,所以與世間關系密切,在民衆中影響也特別大。菩薩是以發大乘之心,上求無上智慧,下化無量衆生,于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因此大乘佛教的出家或在家修行者,後來也被尊稱爲“菩薩”。這樣,“菩薩”的稱呼在大乘佛教中越來越普遍,在民衆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佛教傳人我國後,這種菩薩信仰特別符合中國的民衆心理,由此各種菩薩信仰很快發展起來。中國的佛教徒還通過種種比附,把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與中國佛教中四位著名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聯系起來,把這四座山說成是這四大菩薩的說法道場。由此而形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說,此四位菩薩也成了中國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薩。

  修習菩薩道,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也就是無上智慧之心,即佛教經典中常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華嚴經·人法界品》(卷七十八)中說:“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中說:“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大乘佛教的實踐者,也就是所謂菩薩行者,爲利益十方世界一切有情衆生,必須發心求證無上正等正覺。只有發心立誓求證者,才能稱爲大乘菩薩。而無上正等正覺之根本,也就是所謂菩薩心體,據說是由信、精進、正念、正定、正智慧構成,因此《成唯識論》中說:“大菩提心以善根爲其自體,以大願爲緣,不退屈爲其策發,方能發起故。善根力名清淨力,是因,能降伏所治故。大願力名增上,是緣,常值善友故。堅固心升進者,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棄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根增長,大菩提心堅固不退。”

  所謂菩提心者,據佛教解釋,乃是上求無上佛道,下度一切衆生的心願。這是菩薩精神的根本。上求無上佛道,就是要誓願證得佛教最高智慧和最終精神境界,而不是只爲修成小乘佛教的阿羅漢果,更不是光爲自己求人天福報。下度一切衆生,就是要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而不僅僅是教化個別的,或部分的有情衆生。這兩方面結合,正好體現了“覺有情”的意思,也就是體現了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因此《華嚴經·人法界晶》中說:“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與菩提心相應,大乘佛教菩薩行者在修行時還應當發“弘誓願”。“弘”是廣大的意思,發弘誓願就是立下廣大而深切的誓願。發弘誓願是爲堅固菩提心,使修行者在發心之後不再退轉,從而在修行過程中製伏煩惱,不斷精進而不懈怠。佛經中說菩薩應發的弘誓願有多種,但通常有所謂“四弘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衆生無邊誓願度,即誓度一切衆生,使未脫離苦界的一切有情衆生都能解脫衆苦。相傳地藏菩薩發心,于釋迦滅度之後,彌勒降世之前的無佛之世住留世間,解救一切衆生苦難,即使地獄衆生也不例外,正是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的例證。煩惱無盡誓願斷,即誓斷一切煩惱。在佛家而言,煩惱爲衆苦之因,要想離苦得樂,必斷一切煩惱障礙。唯煩惱斷而得解脫,因此修菩薩行者必發願斷一切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誓學一切法門。佛法廣大,號稱八萬四千法門。唯誓學一切法門,才能在修行中精進奮勇而不松懈,因此菩薩修行應學一切法門。

  佛道無上誓願證,即誓證一切佛果。佛教修行,小乘聲聞學者一般以阿羅漢果爲最高果位,所謂阿羅漢,意爲殺賊、應供,是說修行者達到此果位,已經斷盡心中一切煩惱,應當接受人天衆生之供養。就大乘佛教教義來看,這僅僅是一種自利的行爲,即所謂“自了漢”。大乘佛教不但主張自利,還求“利他”,換句話說,大乘佛教教義不但要求修行者本身得到解脫,還要求“普度衆生”,使一切有情都能得到解脫。因而大乘佛教修行者以成佛爲修行的最終目標和最高果位。

  如此四弘誓願與菩提心相應,體現了大乘佛教菩薩道的大悲精神。

  大乘佛教宣稱,修習大乘菩薩行者,當以大悲心爲根本。《華嚴經·人法界品》中說:“發菩提心者,所謂發大悲心。”因此,菩薩應當具有的大悲精神,與菩提,b是一致的。《發菩提心論》中說:“菩薩發心,慈悲爲首。”所謂“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俗話說,“出家人以慈悲爲本”,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佛教認爲,佛、菩薩愛護衆生,給予衆生一切歡樂,這叫“慈”(與樂);因憐憫衆生而拔除衆生一切苦難,這叫“悲”(拔苦)。《大智度論》卷叁十七稱:“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般涅檠經·梵行品》中說:“若于一衆生,不生嗔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爲慈善。一切衆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聖種姓,得福報無量。”

  佛教認爲世上衆生都是生活在苦海中,佛菩薩由于憐憫衆生,所以要“普度衆生”,要解救衆生,使世間一切衆生都信奉和接受佛教教義,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悲心”。這是菩薩在修行之初發心的根本,所以經中說“叁世諸佛,大悲爲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o相傳佛陀釋迦牟尼在修行成佛之初,剛開始在菩提樹下獨自享受證得無上道的歡樂。後來帝釋天懇請釋迦憐憫衆生,爲衆生說法傳道,于是釋迦才發大悲心,向衆生講說佛法要義。

  在佛教修行實踐中,是否具有大悲心是衡量修行者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大悲心,愛憫衆生,才能在修行時爲普度衆生而發菩提心,立大誓願。所以發菩提心者必具大悲心,即如《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菩薩發心,以大悲爲根本。”

  在中國佛教流行的諸菩薩中,以觀音菩薩爲大乘佛教大悲精神的化身。據佛教經典宣稱,世間一切衆生,如果信奉觀世音菩薩,那麼他在遇到各種災難時,只要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音菩薩即會前來解救受難者。《妙法蓮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稱,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能給處于危難中的衆生以無畏的力量,解救衆生于水火之中。經中還說,觀世音菩薩能以各種化身說法,救度衆生。在《觀無量壽經》中,還說觀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一起,協同阿彌陀佛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衆生,等等。

  對于體現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的觀音菩薩之信仰,大約在兩晉之際,就已經在社會上出現。到了南北朝,關于能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信仰,已經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歡迎而廣泛流傳。與大悲精神及觀音…

《略論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