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
业露华
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精神解脱。相传释尊在出家前,曾被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烦恼所缠绕,为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终于走上出家修行之路。因此佛教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解脱烦恼,进入永恒寂静的精神境界,这在佛教称为“涅檠”。
在佛家看来,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境界,就永远摆脱了烦恼,得到了彻底的“觉悟”,就成了“佛”。觉悟是对人生的真实意义和世界最高本质的领悟和把握,是一种超出常识的智慧,佛教称之为“般若”。佛教是因其创始人释迦牟尼被称为“佛”而得名。佛陀是佛教道德的最高体现者,是佛教道德圆满完善的体现。
“佛”有“觉悟”和“觉察”的意思。“觉悟”是就主体方面而言,指修行者已经证悟了人生的终极真理。“觉察”则是指修行者以无上智慧对认识对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才能彻底认识和掌握人生和宇宙的终极真理。
对于佛教徒来说,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佛。佛陀是“觉行圆满”者,是真理的代表,是信仰的化身,是彻底的觉悟者,同时也是佛教最高道德理想的完美体现者。从教义上说,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虽然也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能达到至善至美的佛教道德境界,但是就实践修行而言,成佛的过程十分艰难,要经过许多阶段,循序渐进,努力实践,还要经过累世修行,才有可能达到佛的境地。即使如中国佛教禅宗宣称“直指人性,见性成佛”,但真正实践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与佛陀相比,大乘佛教的菩萨与众生更为贴近。对于中国佛教徒来说,菩萨对他们更有吸引力,更具有道德教化作用。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捶”的简称,意思是“觉有情”。虽已“觉悟”但仍为“有情众生”之一。但也正是这“觉悟”之“有情”,反而更体现了菩萨的人情味。在大乘佛教中,佛陀的地位至高无上,神秘却缺乏亲切感。而被宣称为以“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的精神而长期留住人间的菩萨,则使人们觉得更为贴近。他们在世间普度众生,以种种化身来至人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因而使人更感亲切,同时也获得了更多信徒的崇敬和膜拜。
按佛教教义,菩萨是未来的佛,其将来必定成佛。菩萨修行分为若干阶段,其中最高等级,就是所谓“一生补处”菩萨。佛家宣称,修行达到“一生补处”地位的菩萨,只要再降生一次,在人世间完成最后的修行,即功德圆满,到达佛的境界。中国佛教中许多人们熟知的大菩萨,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就是这样的菩萨。此外,还有弥勒菩萨,据佛教称,目前正在兜率天宫为诸天演说佛法,解答疑难。等过了亿万年后,将再次降世,来到人间,继释迦牟尼后在娑婆世界(即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说法,教化众生。
佛教认为:菩萨者,必以菩提之智上求无上正等正觉之果;又以大悲之心下救一切众生。如《翻译名义集》卷一中解释“菩萨”一词说,“菩提,佛道名;萨埵,秦言大众心。有大心人佛道,名菩提萨埵”,又说,“菩提,此之谓觉,萨捶,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由于菩萨常出入世间,以大悲心解救众生苦难,所以与世间关系密切,在民众中影响也特别大。菩萨是以发大乘之心,上求无上智慧,下化无量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因此大乘佛教的出家或在家修行者,后来也被尊称为“菩萨”。这样,“菩萨”的称呼在大乘佛教中越来越普遍,在民众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佛教传人我国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的民众心理,由此各种菩萨信仰很快发展起来。中国的佛教徒还通过种种比附,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与中国佛教中四位著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联系起来,把这四座山说成是这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由此而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说,此四位菩萨也成了中国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
修习菩萨道,最重要的是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智慧之心,即佛教经典中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华严经·人法界品》(卷七十八)中说:“欲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之心。”《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中说:“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长。”大乘佛教的实践者,也就是所谓菩萨行者,为利益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众生,必须发心求证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发心立誓求证者,才能称为大乘菩萨。而无上正等正觉之根本,也就是所谓菩萨心体,据说是由信、精进、正念、正定、正智慧构成,因此《成唯识论》中说:“大菩提心以善根为其自体,以大愿为缘,不退屈为其策发,方能发起故。善根力名清净力,是因,能降伏所治故。大愿力名增上,是缘,常值善友故。坚固心升进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根增长,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所谓菩提心者,据佛教解释,乃是上求无上佛道,下度一切众生的心愿。这是菩萨精神的根本。上求无上佛道,就是要誓愿证得佛教最高智慧和最终精神境界,而不是只为修成小乘佛教的阿罗汉果,更不是光为自己求人天福报。下度一切众生,就是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而不仅仅是教化个别的,或部分的有情众生。这两方面结合,正好体现了“觉有情”的意思,也就是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因此《华严经·人法界晶》中说:“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与菩提心相应,大乘佛教菩萨行者在修行时还应当发“弘誓愿”。“弘”是广大的意思,发弘誓愿就是立下广大而深切的誓愿。发弘誓愿是为坚固菩提心,使修行者在发心之后不再退转,从而在修行过程中制伏烦恼,不断精进而不懈怠。佛经中说菩萨应发的弘誓愿有多种,但通常有所谓“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即誓度一切众生,使未脱离苦界的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解脱众苦。相传地藏菩萨发心,于释迦灭度之后,弥勒降世之前的无佛之世住留世间,解救一切众生苦难,即使地狱众生也不例外,正是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例证。烦恼无尽誓愿断,即誓断一切烦恼。在佛家而言,烦恼为众苦之因,要想离苦得乐,必断一切烦恼障碍。唯烦恼断而得解脱,因此修菩萨行者必发愿断一切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誓学一切法门。佛法广大,号称八万四千法门。唯誓学一切法门,才能在修行中精进奋勇而不松懈,因此菩萨修行应学一切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证,即誓证一切佛果。佛教修行,小乘声闻学者一般以阿罗汉果为最高果位,所谓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是说修行者达到此果位,已经断尽心中一切烦恼,应当接受人天众生之供养。就大乘佛教教义来看,这仅仅是一种自利的行为,即所谓“自了汉”。大乘佛教不但主张自利,还求“利他”,换句话说,大乘佛教教义不但要求修行者本身得到解脱,还要求“普度众生”,使一切有情都能得到解脱。因而大乘佛教修行者以成佛为修行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果位。
如此四弘誓愿与菩提心相应,体现了大乘佛教菩萨道的大悲精神。
大乘佛教宣称,修习大乘菩萨行者,当以大悲心为根本。《华严经·人法界品》中说:“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因此,菩萨应当具有的大悲精神,与菩提,b是一致的。《发菩提心论》中说:“菩萨发心,慈悲为首。”所谓“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俗话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本”,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一切欢乐,这叫“慈”(与乐);因怜悯众生而拔除众生一切苦难,这叫“悲”(拔苦)。《大智度论》卷三十七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般涅檠经·梵行品》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姓,得福报无量。”
佛教认为世上众生都是生活在苦海中,佛菩萨由于怜悯众生,所以要“普度众生”,要解救众生,使世间一切众生都信奉和接受佛教教义,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悲心”。这是菩萨在修行之初发心的根本,所以经中说“三世诸佛,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o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修行成佛之初,刚开始在菩提树下独自享受证得无上道的欢乐。后来帝释天恳请释迦怜悯众生,为众生说法传道,于是释迦才发大悲心,向众生讲说佛法要义。
在佛教修行实践中,是否具有大悲心是衡量修行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大悲心,爱悯众生,才能在修行时为普度众生而发菩提心,立大誓愿。所以发菩提心者必具大悲心,即如《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
在中国佛教流行的诸菩萨中,以观音菩萨为大乘佛教大悲精神的化身。据佛教经典宣称,世间一切众生,如果信奉观世音菩萨,那么他在遇到各种灾难时,只要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音菩萨即会前来解救受难者。《妙法莲华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称,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经中还说,观世音菩萨能以各种化身说法,救度众生。在《观无量寿经》中,还说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协同阿弥陀佛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众生,等等。
对于体现佛教大慈大悲精神的观音菩萨之信仰,大约在两晋之际,就已经在社会上出现。到了南北朝,关于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信仰,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而广泛流传。与大悲精神及观音…
《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