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仰相一致的佛教《大悲忏法》,自宋代天台宗僧人知礼制订以来,一直盛行于世。《大悲忏法》又称《大悲心咒忏法》,是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参以天台教观行仪而作。据说众生行此大悲忏,观音菩萨将以千手千眼护持众生,使众生得大安乐,除一切病,灭一切罪,等等。
起大悲心,是修习大乘佛教菩萨行者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来源于对世间众生诸苦的观察。佛教教义以世间为苦,佛道修行的目的就是出离诸苦。佛教基本教义四谛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苦谛,四谛就是围绕“苦缔”展开,来说明世间众生一切苦的原因和离苦之道。佛教对苦有种种解说,而大悲精神正是基于对众生种种苦难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故《瑜伽师地论》中说,大乘佛教菩萨行者,是缘于大苦蕴而起大悲心(卷四十四)。《华严经·离世间品》则说菩萨是以“十种观察众生而起大悲”,这十种观察是“观察众生无依无怙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性不调顺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贫无善根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夜睡眠而起大悲,观察众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欲缚所缚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没生死海而起大悲,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观察众生无善法欲而起大悲,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
大悲心为大乘佛教道德精神之体现,因此,无论是在佛教修行或是道德修养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无尽慧经》中,将大悲精神对大乘佛教修行者的重要性比作人的呼吸与生命之关系,“如人命根即以出入息为根本,菩萨如是修学大乘,以大悲为根本。”《大般涅槃经》中也以大悲精神为三世诸佛之根本。具体而言,大悲精神对大乘佛教菩萨行者的宗教修行及道德修养实践的影响,是既能引起修行者发大菩提心,还能使此菩提心坚固而不退转。就伦理方面来讲,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大乘菩萨行者于未来之际,常作各种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众生之事。
菩萨除了发大悲心,以慈悲精神为修行之根本外,还要在宗教实践中修行六度四摄。所谓六度,亦称六波罗蜜,是佛教所说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架彼岸的方法或途径,这是大乘佛教徒宗教修行的主要内容。佛教宣称此六种修行到彼岸的方法,包括了菩萨道的一切修行方法,也是菩萨一切品行的概括,所以有“六度万行”之说。《解深密经》中说:“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到彼岸。”
所谓布施,据《大乘大义章》卷十二中解释:“以已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掇已惠人,目之为“施”。”因此布施就是指施予他人以财物、体力或智慧等,佛教以此来破除众生存留心中的吝啬和贪念,以免除“来世”的贫困。大乘佛教则以此为“普度众生”的方法。大乘佛教认为菩萨舍弃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学道,以佛道利益众生,这就是布施的意义。
佛教认为,财富和名利,是人生最大的累赘,是引发众生贪嗔等欲念的重要原因。一切众生如要摆脱人生烦恼,就应当舍弃名利和财物,出家修行。佛教教义认为修习布施能够对治众生贪欲,而贪欲则为一切烦恼和罪恶之渊,所以“布施”在大乘佛教的宗教修行和道德实践中有着重要地位,大乘佛教将此列为六度之首。佛经中也大力渲染“布施”之行,如《菩萨本生蔓论》中记“舍身饲虎”、“舍身救鸽”等故事,都是菩萨行布施而不惜身命的典型。
持戒是为了禁止一切不符合佛教教义的思想言行产生而作的规定。作为去恶从善的准则,这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据《大智度沦》十三中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保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一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戒的具体内容,有三戒,五戒,十戒,具足戒等多种。佛教的戒律,内容繁多,涉及面极广,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连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规定,这在佛教称为“威仪”。然诸戒中最基本的还是五戒。这是一切佛教徒,包括出家和在家教徒,都应遵守的。《优婆塞戒经》卷三中说:“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
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无量利益。”
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杀生违反了佛法以慈悲为本的伦理精神。大乘佛教认为,信奉佛教教义,受持了五戒,就应修习慈悲心,不应伤害一切有情众生,所以佛教戒律以不杀生为首。
其余不偷盗,不邪淫等也是如此。佛教认为偷盗等行为都是现世恶业之极,行此等恶业,来世要堕入地狱,受无穷罪苦;而修持五戒,则能使自己远离诸罪,增长一切善法,断绝一切恶因苦果,得到善因乐果。戒是佛教道德精神的外在体现,所以经中说:“持戒则为乐,身不受众苦,睡眠得安稳,寤则心欢喜。”“又说:“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供养,Jb灭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灭,后得佛道。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忍辱即内心能安忍于来自外界之辱。佛教认为,佛教徒在修行时,应能忍受饥渴寒热等痛苦,也应忍受别人施加于自己的损辱。忍辱被认为是佛教徒应有的美德之一,菩萨在修行时更应能忍常人不能忍受的一切,要做到“难忍能忍”。
在封建等级制社会中,这种忍辱精神很容易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作为控制民众精神的思想工具。因此当社会需要变革时,极端的忍辱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但是,在某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忍耐会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固起一定积极作用。此外,在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忍辱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精进、禅定和般若是对佛教徒宗教修行和道德修养的要求。
精进即要求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努力,不能中途松懈。
禅定是要求修行时保持心情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在佛教智慧的指引下得到悟解。
般若是指佛教的最高真理和不可以语言文字表达的无上智慧。这是佛教徒修行的最高目标。佛教认为只有掌握了般若智慧,才能彻底解脱轮回,达到佛教最高的修行地位和理想的道德境界。
六度在宗教实践和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前三者,即布施,持戒,忍辱为一类,是佛教徒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是大乘佛教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后三者即精进、禅定、般若,则偏重于宗教修行实践,是实现佛教道德理想的根本。
四摄又称四摄事,四摄法等,是大乘佛教修菩萨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与一切众生相处时应当遵守的四种行为准则。这四种行为准则是: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布施摄,布施即以财物或真理(佛法)施与他人,为对治贪嗔之心。布施为六度之一,但四摄中的布施摄与六度中的布施度略有区别。布施摄为针对众生而起,其目的是为使众生于佛道修行起亲近和爱念之心,从而慢慢接近,最后进入佛道。这是侧重于利他行。而六度中的布施度则主要是为对治修行者之贪念,两者之目的和作用略有差别。
爱语摄是依据众生之根性而对之以善言慰喻,使他们对佛法产生亲近的感觉,进而接受佛法。
利行摄是尽量做有利于巩固和增进众生对佛法信仰的事,使众生坚固对于佛道之信仰。
同事摄是说修行者应与众生和睦相处,在日常生活中,依众生之根机而随时予以教化,使众生能与自己一样信奉佛法。
四摄是大乘佛教菩萨行者与众生相处时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使众生对于佛道生起爱念之心,最终使众生接受佛道。因此这是在宗教目的指导下的行为原则,也是大乘佛教教化众生的方法和手段。
六度四摄是大乘佛教菩萨精神的体现,是大乘佛教徒道德修养及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大乘佛教宣称,佛法修行有无数法门,但此六度之行即可概括一切法门。大乘佛教将六度四摄作为修菩萨行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概括。正因如此,所以佛教对六度四摄修行十分重视,认为修习者必须先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修行六度。如修布施、持戒等,小乘佛教中也有,甚至一般凡夫也可行布施、持戒之行,但不具备一定先决条件,那么只能是布施、持戒而不能看作为六度中的布施度、持戒度,等等。此前提条件,据《成唯识论》中说,有七种:“安住最胜,谓要安住菩萨种姓。二依止最胜,谓要依止大菩提心。三意乐最胜,谓要悲愍一要有情。四事业最胜,谓要具行一切事胜。五巧便最胜,谓要无相智所摄受。六回向最胜,谓要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谓要不为二障间杂。”由如此七种前提出发修习,才可算作是修行“到彼岸”之行。可见,按大乘佛教所说,修习六度当以无上菩提之心为依持,也就是以大菩提心为基础,在大悲精神指导下进行修习,才可称为六度到彼岸。因此,菩提心,大悲精神及六度四摄法等,共同构成大乘佛教道德理想的主要内容。
《略论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业露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