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論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業露華)▪P2

  ..續本文上一頁信仰相一致的佛教《大悲忏法》,自宋代天臺宗僧人知禮製訂以來,一直盛行于世。《大悲忏法》又稱《大悲心咒忏法》,是知禮依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參以天臺教觀行儀而作。據說衆生行此大悲忏,觀音菩薩將以千手千眼護持衆生,使衆生得大安樂,除一切病,滅一切罪,等等。

  起大悲心,是修習大乘佛教菩薩行者應當具有的基本道德精神。這種道德精神來源于對世間衆生諸苦的觀察。佛教教義以世間爲苦,佛道修行的目的就是出離諸苦。佛教基本教義四谛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苦谛,四谛就是圍繞“苦締”展開,來說明世間衆生一切苦的原因和離苦之道。佛教對苦有種種解說,而大悲精神正是基于對衆生種種苦難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故《瑜伽師地論》中說,大乘佛教菩薩行者,是緣于大苦蘊而起大悲心(卷四十四)。《華嚴經·離世間品》則說菩薩是以“十種觀察衆生而起大悲”,這十種觀察是“觀察衆生無依無怙而起大悲,觀察衆生性不調順而起大悲,觀察衆生貧無善根而起大悲,觀察衆生長夜睡眠而起大悲,觀察衆生行不善法而起大悲,觀察衆生欲縛所縛而起大悲,觀察衆生沒生死海而起大悲,觀察衆生長嬰疾苦而起大悲,觀察衆生無善法欲而起大悲,觀察衆生失諸佛法而起大悲。”

  大悲心爲大乘佛教道德精神之體現,因此,無論是在佛教修行或是道德修養實踐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無盡慧經》中,將大悲精神對大乘佛教修行者的重要性比作人的呼吸與生命之關系,“如人命根即以出入息爲根本,菩薩如是修學大乘,以大悲爲根本。”《大般涅槃經》中也以大悲精神爲叁世諸佛之根本。具體而言,大悲精神對大乘佛教菩薩行者的宗教修行及道德修養實踐的影響,是既能引起修行者發大菩提心,還能使此菩提心堅固而不退轉。就倫理方面來講,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大乘菩薩行者于未來之際,常作各種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衆生之事。

  菩薩除了發大悲心,以慈悲精神爲修行之根本外,還要在宗教實踐中修行六度四攝。所謂六度,亦稱六波羅蜜,是佛教所說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涅架彼岸的方法或途徑,這是大乘佛教徒宗教修行的主要內容。佛教宣稱此六種修行到彼岸的方法,包括了菩薩道的一切修行方法,也是菩薩一切品行的概括,所以有“六度萬行”之說。《解深密經》中說:“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禅定)、智慧到彼岸。”

  所謂布施,據《大乘大義章》卷十二中解釋:“以已財事分布與他,名之爲“布”,掇已惠人,目之爲“施”。”因此布施就是指施予他人以財物、體力或智慧等,佛教以此來破除衆生存留心中的吝啬和貪念,以免除“來世”的貧困。大乘佛教則以此爲“普度衆生”的方法。大乘佛教認爲菩薩舍棄一切世俗之物,出家學道,以佛道利益衆生,這就是布施的意義。

  佛教認爲,財富和名利,是人生最大的累贅,是引發衆生貪嗔等欲念的重要原因。一切衆生如要擺脫人生煩惱,就應當舍棄名利和財物,出家修行。佛教教義認爲修習布施能夠對治衆生貪欲,而貪欲則爲一切煩惱和罪惡之淵,所以“布施”在大乘佛教的宗教修行和道德實踐中有著重要地位,大乘佛教將此列爲六度之首。佛經中也大力渲染“布施”之行,如《菩薩本生蔓論》中記“舍身飼虎”、“舍身救鴿”等故事,都是菩薩行布施而不惜身命的典型。

  持戒是爲了禁止一切不符合佛教教義的思想言行産生而作的規定。作爲去惡從善的准則,這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內容。據《大智度淪》十叁中說:“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保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一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

  戒的具體內容,有叁戒,五戒,十戒,具足戒等多種。佛教的戒律,內容繁多,涉及面極廣,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連行、住、坐、臥都有一定的規定,這在佛教稱爲“威儀”。然諸戒中最基本的還是五戒。這是一切佛教徒,包括出家和在家教徒,都應遵守的。《優婆塞戒經》卷叁中說:“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爲甚難。何以故

  是戒能爲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無量利益。”

  所謂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認爲殺生違反了佛法以慈悲爲本的倫理精神。大乘佛教認爲,信奉佛教教義,受持了五戒,就應修習慈悲心,不應傷害一切有情衆生,所以佛教戒律以不殺生爲首。

  其余不偷盜,不邪淫等也是如此。佛教認爲偷盜等行爲都是現世惡業之極,行此等惡業,來世要墮入地獄,受無窮罪苦;而修持五戒,則能使自己遠離諸罪,增長一切善法,斷絕一切惡因苦果,得到善因樂果。戒是佛教道德精神的外在體現,所以經中說:“持戒則爲樂,身不受衆苦,睡眠得安穩,寤則心歡喜。”“又說:“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供養,Jb滅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滅,後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忍辱即內心能安忍于來自外界之辱。佛教認爲,佛教徒在修行時,應能忍受饑渴寒熱等痛苦,也應忍受別人施加于自己的損辱。忍辱被認爲是佛教徒應有的美德之一,菩薩在修行時更應能忍常人不能忍受的一切,要做到“難忍能忍”。

  在封建等級製社會中,這種忍辱精神很容易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作爲控製民衆精神的思想工具。因此當社會需要變革時,極端的忍辱會産生一定的消極作用。但是,在某種社會曆史條件下,忍耐會對社會秩序的建立和穩固起一定積極作用。此外,在個人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中,忍辱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精進、禅定和般若是對佛教徒宗教修行和道德修養的要求。

  精進即要求佛教徒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努力,不能中途松懈。

  禅定是要求修行時保持心情的平靜,不受外界的幹擾和影響,在佛教智慧的指引下得到悟解。

  般若是指佛教的最高真理和不可以語言文字表達的無上智慧。這是佛教徒修行的最高目標。佛教認爲只有掌握了般若智慧,才能徹底解脫輪回,達到佛教最高的修行地位和理想的道德境界。

  六度在宗教實踐和道德修養中的作用,可分爲兩大類:前叁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爲一類,是佛教徒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准則,是大乘佛教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後叁者即精進、禅定、般若,則偏重于宗教修行實踐,是實現佛教道德理想的根本。

  四攝又稱四攝事,四攝法等,是大乘佛教修菩薩行者在修行過程中,與一切衆生相處時應當遵守的四種行爲准則。這四種行爲准則是:一布施攝,二愛語攝,叁利行攝,四同事攝。

  布施攝,布施即以財物或真理(佛法)施與他人,爲對治貪嗔之心。布施爲六度之一,但四攝中的布施攝與六度中的布施度略有區別。布施攝爲針對衆生而起,其目的是爲使衆生于佛道修行起親近和愛念之心,從而慢慢接近,最後進入佛道。這是側重于利他行。而六度中的布施度則主要是爲對治修行者之貪念,兩者之目的和作用略有差別。

  愛語攝是依據衆生之根性而對之以善言慰喻,使他們對佛法産生親近的感覺,進而接受佛法。

  利行攝是盡量做有利于鞏固和增進衆生對佛法信仰的事,使衆生堅固對于佛道之信仰。

  同事攝是說修行者應與衆生和睦相處,在日常生活中,依衆生之根機而隨時予以教化,使衆生能與自己一樣信奉佛法。

  四攝是大乘佛教菩薩行者與衆生相處時的行爲准則,其目的是爲使衆生對于佛道生起愛念之心,最終使衆生接受佛道。因此這是在宗教目的指導下的行爲原則,也是大乘佛教教化衆生的方法和手段。

  六度四攝是大乘佛教菩薩精神的體現,是大乘佛教徒道德修養及道德實踐的具體內容。大乘佛教宣稱,佛法修行有無數法門,但此六度之行即可概括一切法門。大乘佛教將六度四攝作爲修菩薩行的正道,是攝盡一切菩薩道的概括。正因如此,所以佛教對六度四攝修行十分重視,認爲修習者必須先具備一定的條件,在一定的前提下才能修行六度。如修布施、持戒等,小乘佛教中也有,甚至一般凡夫也可行布施、持戒之行,但不具備一定先決條件,那麼只能是布施、持戒而不能看作爲六度中的布施度、持戒度,等等。此前提條件,據《成唯識論》中說,有七種:“安住最勝,謂要安住菩薩種姓。二依止最勝,謂要依止大菩提心。叁意樂最勝,謂要悲愍一要有情。四事業最勝,謂要具行一切事勝。五巧便最勝,謂要無相智所攝受。六回向最勝,謂要回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謂要不爲二障間雜。”由如此七種前提出發修習,才可算作是修行“到彼岸”之行。可見,按大乘佛教所說,修習六度當以無上菩提之心爲依持,也就是以大菩提心爲基礎,在大悲精神指導下進行修習,才可稱爲六度到彼岸。因此,菩提心,大悲精神及六度四攝法等,共同構成大乘佛教道德理想的主要內容。

  

《略論大乘佛教的道德理想(業露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