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思想,通過直觀宇宙本體(道、無)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宣揚“本來無一物”(《壇經》)、“本來無事”以消解矛盾,稱“體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達本來無事,理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苦因,方度一切苦厄。”(《禅門師資承襲圖》)即一個人了悟萬物如夢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卻情欲,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與萬物、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了。爲此,他們特別強調“無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們不被糾纏于種種差別的妄念所迷惑。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禅宗是通過心性、心理、認識、觀念等範疇,即在主觀精神領域轉變生滅的觀念,擴大心的作用,泯滅情欲,排除妄念等內在活動來消解人的基本矛盾,排除心靈的緊張,克服人的意識障礙,從而實現自我超越的。
實現自我超越,就會出現不同層次的超越結果:(1)在泯滅種種矛盾的禅修過程中,會使人的情感得以渲泄,煩惱得以排除,痛苦得到緩解;(2)禅修具有心理調節的功能,這種功能的增強,使得人們的心緒趨于穩定,心態歸于平衡;(3)禅宗把涅槃理想落實于現實生活中,強調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實現人生理想,這會使人居安樂道,使人滿足、愉快、興奮,平添生活情趣;(4)禅宗尊重宇宙萬物自然本性的自發流露,又提倡從統一和諧的視角超越地審視宇宙萬物,這會使人從對自然、對宇宙萬物的感性直觀中獲得一種特殊的愉悅體驗,即審美經驗,從而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意境;(5)禅宗超越短暫與永恒、有限與無限、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使人由悲歎人生短暫、渺小、孤獨轉而提升爲體驗不朽、偉大、和諧,從而提高人的主體地位,並把人格尊嚴高揚到極致;(6)在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尊嚴的基礎上,禅宗進一步確立人的內在本性與超越佛性的終極合一,從而使每個人獲得真正認識和極終安頓:我是自然本性未曾扭曲的我,一旦對自然本性自我發現,整體體悟,我就與宇宙萬物和諧共存,我就與宇宙同在,我就是佛。這些超越結果,禅師們自然會因根機差異和修持程度而有所不同,有的可能達到某個層次,或某幾個層次,也有的可能同時達到上述全部超越境界。
叁
禅宗的思想特點主要是相對于印度佛教、中國佛教其他宗派的差異性而言,禅宗內部不同派別的思想也有差異,這裏是從總體上論述禅宗的思想特點,主要有:
1.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視心性修持和經典教化在由凡轉聖中的作用,禅宗卻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單刀直入,徑直指向當下現實的人心,體驗清淨本性,見性成佛。不重視經典和言教,廢除坐禅,排斥繁瑣名相辨析,否定絕對權威,反對偶像崇拜。這種簡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點。
2.成就理想,不離現實。其他佛教派別普遍地排斥現實生活,而禅宗卻肯定現實生活的合理性,認爲人們的日常活動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著禅意,人們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發現清淨本性,體驗禅境,實現精神超越。這種寓理想于現實中,在現實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張使禅修具有最爲接近世俗生活的優長,具有十分明顯的活用實用價值。
3.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禅宗除繼承佛教外,最重視結合中土固有的傳統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宗派。如它繼承道家的道、無、自然、無爲無不爲等範疇、命題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樣具有鮮明的超越差異、對立、矛盾的意識。同時,禅宗不僅創造了一系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現實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遊于塵垢之外”的脫離現實生活的超越道路。如上所說,禅宗主張在現實的感性生活中實現心理、觀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繼承道家,又超越道家,這也是它的影響作用在唐末以來一時超過道家的原因所在。
綜合以上對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和特點的簡要評析,我們似可以回答以下的問題:
1.什麼是中國禅宗的禅?中國禅宗的禅是一種文化理想,一種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獨特修持方法,或者說是一種生命哲學、生活藝術、心靈超越法。
2.什麼是禅宗精神?回答是超越精神。超越是禅宗思想的本質,超越現實矛盾、生命痛苦,追求思想解放,心靈自由,是禅宗追求的理想目標,它如一條紅線貫串于整個禅宗思想體系之中。
3.如何評價禅宗?禅宗的修持方法、生活態度、終極關懷、超脫情懷,對于人的心靈世界、精神生活是有不可否認的正面意義的。在曆史上,它對破産農民和失意士大夫、知識分子起到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吸引了大批破産農民聚集山林,過著農禅並重的生活,同時,也深受一些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的歡迎和贊賞,從而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在當前社會轉型期中,出現了某種價值取向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的傾向,我們若能重視吸取禅宗的超越精神的合理內核,無疑有助于端正人們的價值坐標和道德規範,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與禅宗的這種積極作用相聯系,禅宗對客觀環境和客觀矛盾的悲涼超越,對物質生産和物質生活的消沈冷漠,則又是和人類的物質需求相悖的。我們認爲,人們面對大自然大宇宙,也應當以現實的人文精神爲主導,永不滿足,不懈求索,依靠智慧與創造、知識與科學的力量,不斷戰勝苦難,求得人類幸福。如果精神上的自我超越,變成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進而喪失了進取精神、開拓精神與奮鬥精神,是既不利于實現人生的價值與光華,也不利于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
《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