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書哲學和佛教
巫白慧
奧義書是傳統印度哲學的思想淵源。印度古今一切哲學流派——正統哲學和包括佛教哲學在內的非正統哲學,都可以在它那裏尋找到自己的根。本文擬就奧義書中若幹主要哲學思想作一簡介,並略論佛教如何繼承和發展這些奧義書哲學思想。
(1)原人與梵理:奧義書繼承吠陀經的原人理論,發展了“梵”來代替“原人”。“梵”被賦予了絕對的和相對的二重內涵。佛教只承認”梵“的相對意義,否定它的絕對意義。
(2)摩耶的幻義:奧義書把大神婆樓那的幻術——摩耶(《梨俱吠陀》Viii.41)轉移到“梵”的身上,梵藉此幻術變現出包括情世間和器世間的宇宙。因此,整個宇宙不外是梵自身外現的幻象,非真存在。佛教承認奧義書的幻論,但認爲宇宙幻象是“因緣”生,而不是“梵”生。
(3)我論與無我:我,在奧義書中,表述爲精神世界的基礎,天然地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超驗的特征,與梵的絕對性同一;一是經驗的特征,作爲生物界的肉體內的意識,稱爲“靈魂”或“個我jiva”,是承受輪回的主體。佛教對經驗世界的哲學觀察是:“無常、無我、涅槃。”因此,不承認精神世界有“我”的存在。大乘佛教不僅認爲精神世界無我,就是物質世界也同樣無我。
(4)原始辯證法:奧義書對吠陀經的“無、有”的最早的辯證原理作了發展,認爲“無”與“有”二者相生相克”而“梵”自身既是無,又是有;無與有的對立,必然統一于梵。佛教哲學同樣吸收了“無、有”的辯證原理,但按“衆緣生諸法”的教義,把“無、有”發展爲“空、有”,並提出“中道義”來解決“空、有”的矛盾——“空、有”的對立將統一于“中道”,而不是統一于“梵”。“中道”是客觀真理,而“梵”是主觀設定的超驗實在。
(5)輪回的理論:從奧義書開始,輪回才逐步形成一種理論。它有叁個內涵:一、輪回的主體(意識、靈魂);二、輪回的場所(天堂、地獄);叁、論回的原因(善惡業行)。奧義書哲學認爲靈魂是承受輪回的主體。佛教認爲承受輪回的主體是“中有身”(中陰身),而不是靈魂。
(6)禅那與瑜伽:這是奧義書提出的解脫輪回的主要修行方法。佛教繼承這一方法,並創造性地加以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