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小乘佛教哲學研究(成建華)▪P3

  ..續本文上一頁,部派佛教還以法來進行分類,並從總體上把法分爲有爲法和無爲法兩種。有爲法是指一切依緣而起,因緣和合,因果相續,具有生滅變化的一切事物或現象;無爲法則與之相對,指非因緣和合,本來就不生不滅的絕對存在。由于部派佛教各派的立足點和側重點不同,所以它們在對于法的分類上也有所不同,同時在對于法的實有或假有問題上,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産生了許多頗具哲學的見解。這些哲學上的見解與主張,概括起來可分爲以下六大類:第一類,是"我法俱有"論。持這一主張的有上座部及其旁系,如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這些部派不僅認爲有爲法和無爲法都是實有的,而且還認爲作爲常一的我也是實有的;第二類,是"法有我無"論,主張這一學說的有說一切有部、多聞部、雪山部、飲光部等。他們認爲有爲法和無爲法都是實有的。"叁世實有,法體恒有",也就是說,從時間上講法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和未來都是實有的,說它叁世實有,乃是從法體的角度來講的,因爲一切法體永恒存在,不受時間的局限。所以,凡是尚未或將要産生的,名爲未來;凡是已經産生的,謂之過去;凡是正在發生的,名爲現在。由于法體的作用,一切事物或現象因此而有生滅變化。人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因緣所生法是謂假有。凡是假有的存在,絕沒有常一主宰的我。所以,這些部派都主

  quot;法有我無"。第叁類,是"法無去來"論。主張這一學說的有大衆部、雞胤部、化地部、製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法藏部等。它們都認爲只有一切無爲法及處于現在這一刹那的有爲法才是實有的,一切已經過去和未來尚未生起的有爲法都是非實有的。也就是說,一切依緣而起生滅變化的有爲法,過去的已經成爲過去(已滅),未來的尚未發生(未生),所以沒有實體,只有現在這一刹那才是實有的,因爲有法體的作用。第四類,是"現通假實"論。主張這一學說的有說假部和經量部的末流。他們主要是從蘊、處、界叁方面來加以分析和區分的。經量部等主張蘊、處是假有的,界是真有的。而說假部則主張蘊、界是真實的,處是假有的。第五類,

  quot;俗妄真實"論。主張這一學說的僅上座系出世部一派。此部認爲,現實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顛倒而生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妄不實的,僅概念或假名而已。因此,只有與現實世界相對的出世間的一切才是實有的,因爲它們不是從顛倒生的。第六類,是"諸法俱名"論。此爲大衆系一說部的主張。此派宣稱,無論有爲法還是無爲法,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是不真實的,都只不過是一種概念,一種名相,一種人爲的假名安立而已。

  從以上各派的爭論中我們不難看出,上座系各派偏重于說有,即認爲心法和色法都是實在的,這或多或少還帶有一些唯物論的因素。而大衆系各派則偏重于說空,對現實世界持否定的態度,則已進一步向唯心主義的方向發展了。此外,佛教在這個時候難免受到其它一些宗教思想的影響,甚至與婆羅門教的有些思想混同彙合起來,如出世部的俗妄真實論和吠檀多的摩耶論(幻論),一說部的諸法俱名論和婆羅門教的文法學派的主張大致是相似的。上座部的一些派別從實在論的立場出發,承認現象界的真實性,以及原子的理論,明顯的受到了勝論和耆那教的影響,因爲這都是與佛教的原始教義,特別是佛陀的緣起說背道而馳的。

  四、說一切有部的基本哲學主張及其對大乘有宗的影響

  說一切有部(Sarvqstivqda)的思想起源,與阿毗達磨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說一切有,是因爲此派認爲一切法皆有自性,是一種實在的有,而非因緣和合意義上的假有。這一主張的理論來源,基本上是從"破我"的立場而來的。其實,說一切有這個命題包含著一切法有和叁世實有兩個方面。對于說一切有部以外的各部派,說叁世中現在實有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對過去和未來實有不能得到共許。說一切有部對一切法的分析是有發展的,它把散見于各種經典中的零星說法予以綜合、梳理、系統化,提出了五類七十五法的理論。根據《阿毗達磨俱舍論》,這五類七十五種法(即"五位七十五法")爲:一、色法,指表現物質現象的,共十一種;二、心法,指表現生理或精神現象的,僅一種,總攝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叁、心所法,指各種心理作用,共有四十六種;四、心不相應行法,指心、色之外具有各種生滅現象的,有十四種;五、無爲法,指非因緣和合、無生滅變化的各種現象,如涅槃等。說一切有部以色法爲開端,把無爲法列在最後,這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從現象産生的前後次序來看,說一切有部強調心理活動必依托于外部世界--色境才能夠産生,有色法才有心法,所以先色法而後心法。從佛教修持的次第來看,說一切有部認爲色法能引起貪欲、愛樂等一切不利于修行的煩惱,是應當對治的首要對象,所以把它置于第一位,而修持的最終目標是證得無爲--涅槃,所以把無爲法排在最後。說一切有部主張"叁世實有,法體恒有"。從法的時間方面來說,此派主張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實有;從法的因果關系上看,此派認爲一切法都是相依相待、互爲因果、相互關聯的,一切都是以緣起的形式而存在的。綜合起來說,即一切事物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叁世中都有著因果關系上的必然聯系。現在是過去的繼承,同樣,未來又是現在的延續,法體是叁世俱存的,是不變不改的。說一切有部不僅認爲一切法實有,而且因也是實有的,所以,說一切有部又稱"說因部"。在當時雖然說因的部派不只一個,但確定因的實在性,並對因作進一步的分析的只有說一切有部一派,這顯然是其理論獨到的一面。說一切有部通過綜合各部的種種說法,對因緣詳加分析和總結,因此提出了獨特的"六因說",即:一、能作因,即某物生時,凡一切不對其發生障礙作用的事物皆爲某物的能作因。二、俱有因,指一切事物都是互爲依存、互爲條件、互爲因果的。叁、同類因,前因與後果在性質上是同一類的事物。四、相應因,即認識發生時,心與心所必須同時相應而起,互相依存、互爲因果。五、遍行因,特指能夠遍行于一切染汙法而生起煩惱的原因。六、異熟因,指能引起不同性質的結果的原因。在六因中,很明顯地看出,說一切有部特別注重心法,強調心的作用。"六因說"是說一切有部叁世實有論的立論依據,這無疑發展了原始佛教的緣起觀。說一切有部的學說基本上都是從阿毗達磨中發展而來的,而阿毗達磨是注重思辨和分析的,所以,在說一切有部中,自然也帶有偏重知解的傾向。在心性是否本淨的問題上,說一切有部不同意其它部派如上座部的"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淨心解

  quot;的說法,認爲心是雜染的而非本淨的,不承認染心可得解脫。由于說一切有部認爲諸法都有其不變不改的自性或法體,因此只承認"人無我"而不主張"法無我"。說一切有部的這種分析和主張,在哲學上實際是一種心物平行的二元論。說一切有部所謂一切有的理論實際上在後來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從說一切有部發展起來的婆沙宗,就把一切法的實在性只看成是一種名相或概念而已,認爲一切法只是作爲名相或概念而存在的。這樣,概念就被視爲唯一的真實的存在,而法的真實倒是無足輕重的了,這實際上就等于把法不再視爲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了。這種觀點後來更爲大乘瑜伽行派所發揮,此派在五位七十五法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五位百法說,強調一切法僅僅是作爲名相、概念而存在的,並由分析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名相,進一步確立了"唯識無境"的唯心論。從小乘說一切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到大乘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說,從一個側面顯示了印度佛教從二元論到唯心論的演變過程。

  反映說一切有部另一個重要特色的是其關于原子的論述。說一切有部在分析色法時提出了"極微"(原子)的概念。他們認爲,極微有變化、生滅、質礙等性質。色有質礙的意思,就是指一切具有形狀、質量、占據一定的空間且又互爲障礙的事物。衆多極微的積聚,形成了有質礙的物體。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極微構成的,極微是最小的單位,是不可分的、實有的微粒。說一切有部中的有些論師認爲,極微雖然是物質的最小單位,極爲微細,但無長短方圓等形狀之別,也無東西南北上下之方分。它不可分、不可見、不可聽聞、不可嗅、不可觸、沒有變壞、沒有質礙,但由極微結合起來的集合體,是有形狀和方位的。但有一些論師則反對這種說法,認爲無形狀、無方位的極微不可能積聚成爲有形狀和有方位之分的集合體,因此,他們認爲,作爲組成集合體的最基本的單位極微也是有形狀和方位之分的。在分析和論證物質世界産生和形成的過程時,說一切有部作了這樣的論述,它說最初中心有一極微,六極微集合于四方上下,形成一微聚(即七極微等于一微聚),七微聚又集成一金塵,七金塵再集成一水塵,依此次第進一步結集,形成了世界萬物。說一切有部還認爲,極微有色、香、味、觸四種分別,稱爲"四塵",即眼根所見的是色塵,嗅覺所嗅到的是香塵,味覺所嘗的是味塵、身體所觸及的觸塵。這四塵分別具有堅、濕、暖、動四大性質,故又叫做地、水、火、風"四大種"。由于這四大極微各自的性質以及在聚集時的數量的不同,因而出現了具有不同性質和類別的千姿百態的宇宙萬有。四大是萬物産生的原因,也是萬物變化的基礎。說一切有部的四大種說與順世論四大元素說相似,指出四大是由物質最小的微粒或原子所構成的,並描述了原子運動的形式和性質,這就進一步發展了印度原子論的學說。

  五、經量部的基本哲學主張及其對大乘有宗的影響

  經量部(Sautrqntika)淵源于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是印度部派佛學裏出現較晚的一個宗派。由于對說一…

《小乘佛教哲學研究(成建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