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成建华)▪P3

  ..续本文上一页,部派佛教还以法来进行分类,并从总体上把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指一切依缘而起,因缘和合,因果相续,具有生灭变化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无为法则与之相对,指非因缘和合,本来就不生不灭的绝对存在。由于部派佛教各派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不同,所以它们在对于法的分类上也有所不同,同时在对于法的实有或假有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产生了许多颇具哲学的见解。这些哲学上的见解与主张,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六大类:第一类,是"我法俱有"论。持这一主张的有上座部及其旁系,如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这些部派不仅认为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实有的,而且还认为作为常一的我也是实有的;第二类,是"法有我无"论,主张这一学说的有说一切有部、多闻部、雪山部、饮光部等。他们认为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实有的。"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也就是说,从时间上讲法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实有的,说它三世实有,乃是从法体的角度来讲的,因为一切法体永恒存在,不受时间的局限。所以,凡是尚未或将要产生的,名为未来;凡是已经产生的,谓之过去;凡是正在发生的,名为现在。由于法体的作用,一切事物或现象因此而有生灭变化。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因缘所生法是谓假有。凡是假有的存在,绝没有常一主宰的我。所以,这些部派都主

  quot;法有我无"。第三类,是"法无去来"论。主张这一学说的有大众部、鸡胤部、化地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法藏部等。它们都认为只有一切无为法及处于现在这一刹那的有为法才是实有的,一切已经过去和未来尚未生起的有为法都是非实有的。也就是说,一切依缘而起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已灭),未来的尚未发生(未生),所以没有实体,只有现在这一刹那才是实有的,因为有法体的作用。第四类,是"现通假实"论。主张这一学说的有说假部和经量部的末流。他们主要是从蕴、处、界三方面来加以分析和区分的。经量部等主张蕴、处是假有的,界是真有的。而说假部则主张蕴、界是真实的,处是假有的。第五类,

  quot;俗妄真实"论。主张这一学说的仅上座系出世部一派。此部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颠倒而生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不实的,仅概念或假名而已。因此,只有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出世间的一切才是实有的,因为它们不是从颠倒生的。第六类,是"诸法俱名"论。此为大众系一说部的主张。此派宣称,无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不真实的,都只不过是一种概念,一种名相,一种人为的假名安立而已。

  从以上各派的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上座系各派偏重于说有,即认为心法和色法都是实在的,这或多或少还带有一些唯物论的因素。而大众系各派则偏重于说空,对现实世界持否定的态度,则已进一步向唯心主义的方向发展了。此外,佛教在这个时候难免受到其它一些宗教思想的影响,甚至与婆罗门教的有些思想混同汇合起来,如出世部的俗妄真实论和吠檀多的摩耶论(幻论),一说部的诸法俱名论和婆罗门教的文法学派的主张大致是相似的。上座部的一些派别从实在论的立场出发,承认现象界的真实性,以及原子的理论,明显的受到了胜论和耆那教的影响,因为这都是与佛教的原始教义,特别是佛陀的缘起说背道而驰的。

  四、说一切有部的基本哲学主张及其对大乘有宗的影响

  说一切有部(Sarvqstivqda)的思想起源,与阿毗达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说一切有,是因为此派认为一切法皆有自性,是一种实在的有,而非因缘和合意义上的假有。这一主张的理论来源,基本上是从"破我"的立场而来的。其实,说一切有这个命题包含着一切法有和三世实有两个方面。对于说一切有部以外的各部派,说三世中现在实有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对过去和未来实有不能得到共许。说一切有部对一切法的分析是有发展的,它把散见于各种经典中的零星说法予以综合、梳理、系统化,提出了五类七十五法的理论。根据《阿毗达磨俱舍论》,这五类七十五种法(即"五位七十五法")为:一、色法,指表现物质现象的,共十一种;二、心法,指表现生理或精神现象的,仅一种,总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三、心所法,指各种心理作用,共有四十六种;四、心不相应行法,指心、色之外具有各种生灭现象的,有十四种;五、无为法,指非因缘和合、无生灭变化的各种现象,如涅槃等。说一切有部以色法为开端,把无为法列在最后,这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从现象产生的前后次序来看,说一切有部强调心理活动必依托于外部世界--色境才能够产生,有色法才有心法,所以先色法而后心法。从佛教修持的次第来看,说一切有部认为色法能引起贪欲、爱乐等一切不利于修行的烦恼,是应当对治的首要对象,所以把它置于第一位,而修持的最终目标是证得无为--涅槃,所以把无为法排在最后。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从法的时间方面来说,此派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实有;从法的因果关系上看,此派认为一切法都是相依相待、互为因果、相互关联的,一切都是以缘起的形式而存在的。综合起来说,即一切事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中都有着因果关系上的必然联系。现在是过去的继承,同样,未来又是现在的延续,法体是三世俱存的,是不变不改的。说一切有部不仅认为一切法实有,而且因也是实有的,所以,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在当时虽然说因的部派不只一个,但确定因的实在性,并对因作进一步的分析的只有说一切有部一派,这显然是其理论独到的一面。说一切有部通过综合各部的种种说法,对因缘详加分析和总结,因此提出了独特的"六因说",即:一、能作因,即某物生时,凡一切不对其发生障碍作用的事物皆为某物的能作因。二、俱有因,指一切事物都是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三、同类因,前因与后果在性质上是同一类的事物。四、相应因,即认识发生时,心与心所必须同时相应而起,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五、遍行因,特指能够遍行于一切染污法而生起烦恼的原因。六、异熟因,指能引起不同性质的结果的原因。在六因中,很明显地看出,说一切有部特别注重心法,强调心的作用。"六因说"是说一切有部三世实有论的立论依据,这无疑发展了原始佛教的缘起观。说一切有部的学说基本上都是从阿毗达磨中发展而来的,而阿毗达磨是注重思辨和分析的,所以,在说一切有部中,自然也带有偏重知解的倾向。在心性是否本净的问题上,说一切有部不同意其它部派如上座部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净心解

  quot;的说法,认为心是杂染的而非本净的,不承认染心可得解脱。由于说一切有部认为诸法都有其不变不改的自性或法体,因此只承认"人无我"而不主张"法无我"。说一切有部的这种分析和主张,在哲学上实际是一种心物平行的二元论。说一切有部所谓一切有的理论实际上在后来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说一切有部发展起来的婆沙宗,就把一切法的实在性只看成是一种名相或概念而已,认为一切法只是作为名相或概念而存在的。这样,概念就被视为唯一的真实的存在,而法的真实倒是无足轻重的了,这实际上就等于把法不再视为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了。这种观点后来更为大乘瑜伽行派所发挥,此派在五位七十五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五位百法说,强调一切法仅仅是作为名相、概念而存在的,并由分析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名相,进一步确立了"唯识无境"的唯心论。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到大乘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印度佛教从二元论到唯心论的演变过程。

  反映说一切有部另一个重要特色的是其关于原子的论述。说一切有部在分析色法时提出了"极微"(原子)的概念。他们认为,极微有变化、生灭、质碍等性质。色有质碍的意思,就是指一切具有形状、质量、占据一定的空间且又互为障碍的事物。众多极微的积聚,形成了有质碍的物体。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极微构成的,极微是最小的单位,是不可分的、实有的微粒。说一切有部中的有些论师认为,极微虽然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极为微细,但无长短方圆等形状之别,也无东西南北上下之方分。它不可分、不可见、不可听闻、不可嗅、不可触、没有变坏、没有质碍,但由极微结合起来的集合体,是有形状和方位的。但有一些论师则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无形状、无方位的极微不可能积聚成为有形状和有方位之分的集合体,因此,他们认为,作为组成集合体的最基本的单位极微也是有形状和方位之分的。在分析和论证物质世界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时,说一切有部作了这样的论述,它说最初中心有一极微,六极微集合于四方上下,形成一微聚(即七极微等于一微聚),七微聚又集成一金尘,七金尘再集成一水尘,依此次第进一步结集,形成了世界万物。说一切有部还认为,极微有色、香、味、触四种分别,称为"四尘",即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嗅觉所嗅到的是香尘,味觉所尝的是味尘、身体所触及的触尘。这四尘分别具有坚、湿、暖、动四大性质,故又叫做地、水、火、风"四大种"。由于这四大极微各自的性质以及在聚集时的数量的不同,因而出现了具有不同性质和类别的千姿百态的宇宙万有。四大是万物产生的原因,也是万物变化的基础。说一切有部的四大种说与顺世论四大元素说相似,指出四大是由物质最小的微粒或原子所构成的,并描述了原子运动的形式和性质,这就进一步发展了印度原子论的学说。

  五、经量部的基本哲学主张及其对大乘有宗的影响

  经量部(Sautrqntika)渊源于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是印度部派佛学里出现较晚的一个宗派。由于对说一…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成建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