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龍樹的哲學(淨律法師)

  談龍樹的哲學

  /淨律法師 主答 張慈田 林武瑞 訪問

  林武瑞 翻譯

  編按:龍樹(約150~250 A. D.) 的中觀哲學在大乘佛教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龍樹把佛法邏輯化,以應付當時哲學思想界的挑戰與需要。研習龍樹的哲理,能提升思辯的能力及去除某些執著,但要獲得涅槃的體證還得依靠實修四聖谛、八正道,因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中論》)

  南傳佛教的佛徒對龍樹的中觀哲學的看法及態度如何,在北傳佛教的國度裏很少人知道,藉由訪問錫蘭籍比丘淨律法師(Bhante Madawala Seelawirnala)談有關龍樹的哲學,有助于使龍樹哲學清晰且明朗的定位。

  張慈田:請教法師對龍樹哲學的看法。

  淨律法師:龍樹的哲學,是因應印度當時的社會背景而産生的。佛教本是個重視實踐的宗教,但當時的人們重視哲理思辨,佛教若不談這些就不能受到重視,于是龍樹就出來把佛法哲理化了,他用很優美的文字將佛法以哲學的方式來表達。所以當我和朋友談起龍樹時,我說龍樹的哲學把佛法艱深化了。但在那個時代這麼做是很重要的。今天在很多大學裏,人們對龍樹哲學的重視超過釋迦牟尼所說的法,因爲前者把佛法變成邏輯式的會吸引人去做內心的思辨,但若要使人領悟“法”(dhamma),邏輯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要體驗“法”必須透過對自我內心的了解。釋迦牟尼也引用邏輯,邏輯可以是正確的,但只有四分之一的情況有所幫助。龍樹用邏輯思考、表達,但邏輯不足以了解佛法,他想要把佛法完全邏輯化,把佛法放進邏輯體系裏,比如說,他用很優美的文字來表達空義,把它納入邏輯思辨中,就某個範疇而言,對研究佛法的人有極大的幫助,但有它的有限性。事實上,只要你自己修學佛法,像修戒、定、慧,你自然會體悟到龍樹所說的。他的學說該受到重視,今天的學術界都給予極高的評價,但你若真要自己有所體證的話,他的學說僅有少許的幫助。

  張慈田:只采用龍樹的學說,能不能獲證涅槃?

  淨律法師:不可能。一個人可藉由龍樹的學說使修行提升到某個層次,但距涅槃尚有一段距離。

  林武瑞:龍樹的學說是不是理論重于實修?

  淨律法師:是的。理論歸理論,單靠理論絕不能獲至涅槃,一定要配合實修。佛法就像一門科學,在科學的領域裏,有理論的部份,也有實驗的部份,一個人只懂得科學的理論,並不叫做科學家,一定要理論跟實際事相一起操作的人,才可以稱爲科學家。佛法也是一樣,要成爲一個修行者,一定要道理和實修配合,這一點很重要。你若只管實修,須經很長的時間才會開悟,但若只研究道理,則永遠不會開悟。惟有學習佛法,並應用于日常生活,才有可能開悟解脫。

  林武瑞:一個人若不研究龍樹的學說,有沒有可能體驗涅槃?

  淨律法師:有可能,這其中並沒有必然性。龍樹學說的崛起,是基于社會環境的需要。當時的哲學思想界競爭很激烈,佛教在這方面若沒有傑出的表現,就很難受到重視,于是龍樹把佛教的道理用很高超的哲理方式表達出來了。佛法在曆史的流傳中,不同時代和區域的人們各有不同的需求,弘法者就針對當時社會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包裝。龍樹所處的時代人們重視哲學思辨,于是他將佛法以哲學的方式來展現。比如說,我們現在處于二十世紀,大家重視心理學和心理分析,我們若要弘揚佛法,就必須用心理學的方法來表現它,正如我昨晚的演講一樣,很像心理分析式的,告訴人們“如何消除憂慮”。

  張慈田:龍樹的思想能不能實踐化?

  淨律法師:當然可以,因爲它也是佛法。

  龍樹用很優美的語言,以邏輯的方式來宣揚佛法,比如說,他著《中論》闡釋空義,你若反覆讀誦《中論》的偈頌,久而久之也可心領神會,而在修學佛法上,帶給你很大的助力。

  張慈田:所以龍樹的思想可取證涅槃?

  淨律法師:不盡然。比如說,到達涅槃是一段很長的距離,龍樹的思想可使人開智慧,提升至某個層次,縮短與涅槃之間的距離,但到達某個限度便幫不上忙。

  張慈田:爲什麼這麼說呢?

  淨律法師:因爲單靠邏輯是不夠的。

  張慈田:可是我們把他的方法實踐化啊!

  淨律法師:把邏輯的理論實踐化(停頓、沈思),龍樹說,不執著于二邊,即使中道亦不可執著,這一點很難解釋。我若是已開悟解脫者,龍樹的學說在我看來是完美無瑕的,但我已不需要它;我若是尚未開悟解脫者,龍樹的理論文派不上用場。反觀釋迦牟尼的教法,是一個接一個步驟,循序漸進地,將人們從最底層引導到最上面一層。龍樹的學說是直接展現最上乘第一義,但上上根基的已證悟者已不需用上它了。

  林武瑞:換句話說,龍樹所講的是已證悟者所體驗的境界,並不是針對普通人的根器而施設的,你只能反覆玩味其中真義,而難以付諸實行?

  淨律法師:沒有錯。那是針對已有所證悟的人說的。而釋迦牟尼佛教導人的方式,是有法次法向的,由世俗谛逐漸提升到最高的第一義谛。比如說,在家庭裏,教做丈夫的要善待妻子,侍奉父母……。修學的次第是:聽聞正法,親近善知識,持戒,持戒可去貪欲,貪欲去除則沒有執著,無執者則生喜樂,接著便生定,生慧。它是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的。龍樹的學說只適合某一種程度的人。

  張慈田:在貴國或者泰國,人們研究龍樹哲學嗎?

  淨律法師:只有在大學裏。因爲龍樹的思想在整個佛教史的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張慈田:可是沒有人修學龍樹的方法嗎?

  淨律法師:是的,沒有人。不過我們記誦他的偈頌。我年輕的時候,也背誦很多《中論》的偈頌。然而,沒有比佛陀本身的教法更好的了。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論師,針對人們個別的需要,以種種的方式和語言來閘揚佛法。比如說,在中國或日本有某些人以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來弘揚佛法,因爲一般民衆會疑慮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了,現在靠誰來幫助他們呢?沒關系,現在有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在斯裏蘭卡,人們沒有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因爲在那裏原本就有印度教的信仰存在,于是弘揚佛法的人告訴一般信衆說,釋迦牟尼佛圓寂了,不過沒關系,有些印度的神也是佛教徒,而且,釋迦牟尼佛指派這

  些神明來護佑斯裏蘭卡。而在臺灣,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信徒們也很喜歡啊!

  林武瑞:所以說人們總需要偶像來做爲心靈的依托?

  淨律法師:也不是這樣講。當人們有所需求時,就有新的構想産生。基于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時代中有各色各樣的展現,但這都無妨于佛法的根本精神。龍樹的學說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林武瑞:龍樹把佛法的內容歸納爲四種悉檀,而只有第一義悉檀是究竟法,現在想請教法師的是,在龍樹的思想體系裏,他認爲“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並非第一義,它們只是證人涅槃的工具而已,這一點您同意嗎?

  淨律法師:沒有錯,只是工具而已。佛陀給人們這些工具,我們靠它即可證入涅槃。

  張慈田:但是在龍樹的理論裏,沒有說靠無常、無我爲工具導至涅槃。

  淨律法師:所以說這是最大的難題,如我前面所講的,龍樹所說的是已解脫者的境界,這一層次的人當然不再需要工具。佛法是一種工具,沒有它,就不能獲至涅槃。所以說佛陀針對不同程度的人給他不同的工具,直到最後獲得涅槃解脫爲止。龍樹也是提供一種工具,使人們提升至某個層次。

  林武瑞:請問法師,您認爲叁法印只是修學佛法的工具而已,或者是究竟第一義?

  淨律法師:叁法印對修學佛法而言非常重要,但只是一種工具。我們假借某種的知識使我們獲得解脫,這些知識當然很重要,但它並不就是“真理”,沒有所謂的“真理”。世界上並沒有“真理”,即使佛法也不是。這是龍樹試著要闡明的真相。但釋迦牟尼佛知道,他不可以事先就告訴人們說佛法並不就是“真理”。

  林武瑞:換句話說,所有的教法都只是幫助人們的工具而已,並不是究竟的真理。

  淨律法師:沒錯。但是在你還沒有使用這些工具之前,佛陀不會說你不必使用它。

  林武瑞:當然!當然!在你還沒有證得涅槃之前,佛陀教你要使用它,並相信它。

  淨律法師:佛陀甚至不這麼說不必使用工具,他說這是通往涅槃的道路。比如他開示四聖谛,他也知道實際上四聖谛也不是究竟的真理,但少了它,人們便無法從煩惱痛苦的深淵中爬出來。你知道,除非人們已經達到某個境地,否則不宜事先就告訴他某些秘密。若事先就全盤揭露,反而對他沒有幫助。

  張慈田:龍樹教導人的“工具”是什麼?

  淨律法師:沒有。我要強調的重點是,龍樹處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其他的宗教哲學都很發達,他必須用很優美的文字和邏輯辯證來凸顯佛教的卓越性,這一項工作他作得很好。

  張慈田:但是他教人契入涅槃的工具是什麼呢?

  淨律法師:他並沒有特定的工具,沒有特定的方法。

  張慈田:但這正是他的方法,他教人要舍棄一切。

  淨律法師:是的,他教人舍棄一切,一切法不可執;連佛法、佛陀以及他的教法皆不可執。他引用邏輯的方法來辯證,但邏輯不是完美無缺的,邏輯不能導入涅槃,它只是少許的幫助。

  張慈田:所以說,他沒有特定的方法。

  淨律法師:是的,沒有。不過你若自己修禅定,在定中修無常觀或者空觀,可達到一種禅定叫做非想非非想,這時你的意識空掉了,你的身體沒有了,一切皆空,即使出了定,你在觀念上也較不會執著了。任何好的禅定方法都可以使人達到這種境界,並非非靠龍樹的方法不可。

  林武瑞:在此順便談到,我發現克理虛納穆谛(J. Krishnamurti)的教法和龍樹的方法很類似。

  淨律法師:是的。他研究哲學,精通印度教和佛教教理,並且能把這些東西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比如說,當我跟美國人講佛法時,我告訴他們,人生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安全感,它導至我們去追求、執著,因此而放不下等等。我也許能侃侃而談一個小時以上,對人生的種種作精辟的分析,而內容巧妙地避開佛、法、僧等用詞,但聽衆對我所講的由衷信服和接受。克裏虛納穆谛正是用這種方式來宣揚真理。

  張慈田:可是他爲什麼不用佛法的名詞來表達呢?

  淨律法師:我想其中一項原因是,他這樣做效果比較好。因爲他不挂上某個宗教的招牌,不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或者一般人都能接受他的教法。像我就不一樣了,我剃了頭,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跟佛教徒講佛法當然沒問題,若在公共場所弘法,我所代表的形象就多少受到限製。克裏虛納穆谛是個哲

  學家,不論哪個宗教的信徒,或者對哲學愛好的人,都願意聽他演講。

  林武瑞:不過我發現,他講了很多,但並沒有提示具體可行的修行步驟,他認爲“沒有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No way is the best way)。

  淨律法師:你要知道,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佛陀的教法更好的了,即使龍樹的方法也有別于佛陀。我打個譬喻,我們現在住這裏,佛陀告訴我們,你們必須去另外一個城市,爲什麼呢?因爲這裏沒有食物和工作,而那個城市有,住在這裏不好,去那個城市會使你快樂和幸福。接著他告訴我們,去那個城市要花兩佰元,並教我們怎麼去賺這兩佰元,然後還教我們怎麼搭車、換交通工具,以及描述每一站的情景,和它們之間怎樣相互貫串起來。只有在佛法裏你才能找到這麼詳細的說明。爲什麼?怎麼做?一個步驟怎麼接另一個步驟?而在其他宗教也許只會告訴你,你必須去某個地方,或者去那裏要花多少錢,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張慈田:謝謝法師接受我們的訪問。

  (1991.12.26.訪問于臺南妙心寺。淨律法師目前任教于 Cal State Univ.,Berkeley及加州佛學研究所。)

  (1992.1.《新雨月刊》第53期)

  

《談龍樹的哲學(淨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