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道德哲學基礎(耿林)

  佛教道德哲學基礎

  <<耿林>>

  關于佛教在道德問題上,有一套非常謹嚴而完整的體系,是人類最寶貴的遺産,值得深入探討和實踐,以下詳述之:

  一、宇宙觀

  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淮南子.齊俗訓》雲:“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可見“宇宙”、“世界”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宇宙觀也就是世界觀,它是指人們對于宇宙的構成,變遷及人類在宇宙間所處地位的根本看法。

  佛教的宇宙觀怎樣呢?它認爲宇宙是指時間上和空間上一切生滅變異現象的總和。宇宙間一切生滅變異的現象,皆受因緣的支配,而萬有因緣生滅的根本,則由“識”和“名色”而來,所以宇宙由“主觀的認識的識體”與“客觀的所認識的對象”相互作用而成。它在空間上說,虛空無涯,沒有窮盡;在時間上說,溯之無始,追之無窮。在無限的時間裏,萬物相繼消長,前因後果,因果相連,在一連串的因果鏈中,一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事物生起的條件。這相續不斷的輪回,沒有可見的終點,也不見在生滅中漂泊輪轉的開端,因前有因,永永不能知其始,果後有果,漫漫無法測其終。無始無終,悠悠無疆,一切都是不間斷的生滅之流。佛法還認爲,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因緣合即生,因緣散即滅,在成住壞空的循環鏈的背後,並不存在不動的推動者,有的只是運動本身。所以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宇宙的創造神,認爲人是萬物之靈,人類的地位才是至高無上的,在它的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可以裁決他的命運。一個人的升沈及其事業的成敗,取決于自身意志的強弱、智慧的高低、因緣的合散,因此西方學術界中有的佛學專家認爲佛教是唯一無神論的宗教。總之,這無邊無際的空間,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量無數的衆生,悉依因果法則而生而有,而變而滅,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宇宙。

  二、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目的、價值及個人立身處世的態度的一種根本見解。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經曆和環境感受不同,因而對人生的看法也各有差異。下面分叁方面來談佛家的人生觀:

  (1)人生的究竟。佛教認爲,生命的奧秘和根本是阿賴耶識。阿賴耶意爲無沒,它自六道而來,又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阿賴耶識由于受業力的牽引,在六類衆生的生命之流裏,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緣會合,生八人道,就成了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我”,離開五蘊的和合,也就不存在人。而這五蘊皆是無常,從一刹那到相接的另一刹那,各不相同,它們是一股股刹那生滅之流,沒有一分一秒的停留,真所謂如水涓涓,如燈焰焰,念念生滅,相續無窮。所以佛教認爲其實並不存在恒常不變,恒古長存的絕對的“我”。

  (2)人生的態度。其一,按佛法講,從一個團體到整個人類,都是緣起相關的,我與他人,本是息息相連的一體,每個人都要依靠人群社會多人的助力才得以成長;團體、社會的盛衰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個人。《華嚴經》說:“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澆溢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因此,佛教十分強調主體的自覺,告誡人們明白人我一體,以救度衆生爲自救的道理,把個人的解脫與拯救人類聯系起來,把衆生的痛苦都當作切身的災難;衆生不能離苦難,等于自身的缺陷。這種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人生態度構成了大乘佛教的道德基礎。其二,佛法認爲,人的肉體的軀殼雖然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作爲生死流轉之根本的阿賴耶識,則是永恒存在,永無止境,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眼前欲望的滿足,感官的享樂,而在生命本體的淨化,清除蒙在本性上的悭貪、毀犯、瞋恚、放逸、散亂、愚癡六弊,使其恢複本來的光明,獲得永恒的解脫。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免角”,佛法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可見佛教總的人生態度是在普度衆生中使個人成就佛道。

  (3)人的成佛勢能。“佛”的含義是“覺者”、“智者”。這個“智”是大智,即深入法性最深層次的智慧,遍知一切法相,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智慧。佛陀認爲“衆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衆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因爲人腦約有一百億個神經元,九千萬個輔助細胞,人腦一生能儲藏一千萬億個信息單位,科學家也只用了智力的百分之一。所以各人所具的本性,原來萬德萬能,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與佛無異。只是普遍人被煩惱、妄想、執著所纏縛而難以使光明的靈性顯現而已。如果能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來根治心識上的六弊和俗成的思維方式,消除貪、瞋、癡叁毒,即可以戒而定,從定發慧,發揚本具的德能光輝,還大智、大悲、大能之生命的本性,最終達到佛的境界。

  叁、佛教道德的特色

  不論是對茫茫宇宙的研究,還是對人生奧秘的探索,佛教都通過精辟透徹的辯證論述來證得宇宙人生的真實,以而爲其道德原則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從佛教道德具有豐厚的底蘊,放射出特異的光彩。

  (1)從道德認知入手,曉之爲人務必敦品立德的道理,教育人們以善惡觀念來把握世界。

  《華嚴經》說:“是故菩薩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佛教道德從“我是衆生的一員,衆生是全體的大我,度人所以爲自度,利人所以爲利我”的辯證認識出發,從根本利害上來提倡公德心,矯正個人與社會人群的關系,使人們具有對社會群體的生存發展形成一定的義務覺悟,明白人生的最高價值目標是爲人群社會謀求幸福,開顯衆生本具的佛性。

  佛教認爲,自利利他,損己利人是道德,這種道德的行爲就是善,具體來說有正見、慈悲、清淨、質直、愛語、和淨、誠實、梵行、布施、救生十善;自他俱損,損人利己是不道德,不道德的行爲就是惡,具體分爲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绮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十惡。止惡行善是人類道德之根本,所以佛教時時處處告誡人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佛教通過對善惡的界定來規勸人們近善遠惡,這種善惡觀念是佛教徒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的先導和前提。

  (2)遵循道德培養的心理循序,注重靈魂王國的淨化。

  佛教認爲,事在人爲,境由心造,每個人的心泉都是從其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人人都受靈魂的支配,一切道德行爲都由善良的心靈所生發;而那些不道德的行爲,尋根究底,都是源于心理上的貪心縱欲,瞋恚忿怒和愚癡邪見。人要達到最圓滿的境地,必須十分注重心智的培育。

  按佛法講,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它含有生滅及不生不滅二重性。不生不滅者,是覺,是真如,是本性和佛性;生滅者,是不覺,是無明,是妄性。衆生之本性因被妄想執著所掩蔽,以致起惑造業,使具足的德能難以表露,但若淨化,揩去蒙在本性表面上的塵垢,仍可超登聖域,使智慧德相得以複現,故佛陀曾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心靈是每個人內在的品格,內在的品格必須依靠內心的修養來培植,美好的心靈則須通過各人自身的內化作用——靈魂深處的尚善厭惡的矛盾運動來塑造。因此,佛教對德性的提倡並非僅僅停留在消極的、外在的戒惡上,而是直指人心,認爲慈和悲是激發善行的原初基因。慈悲心是在無我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所以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正確對待人皆有之的欲望。佛法認爲,一個人的合理欲望不是罪惡,而是人類進化的動力,人若無欲,個人不會長進,社會不會進步。構成罪惡的只是惡性擴張的私欲,這種私欲不僅會汙染社會人群,而且當它擴展到極點時,還會毀掉整個人類。所以佛教強調用理智節製私欲,主張清明在躬地去主宰自己的心國,讓自己生活在合理的欲望之中。

  佛教不僅提出了修心之重要,而且指出了修心的具體方法:一是恪守戒規,以戒治貪;二是專心不二地誦佛的名號,即可得到佛菩薩願力的感應,免去情慮上的散放,除掉精神上的紛亂,內心變得清淨無邪。

  (3)注重踐履,要求將道德認知中的理性活動升華爲道德行爲。

  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佛法的德性更是要內淨自心。外淨器界,因此它不尚空談,特別強調即知即行,解行相應。

  佛教道德生活的規範是六度:

  (1)修持戒行,不但自不毀犯,亦不毀犯他人;

  (2)修布施行,不但自度悭貪,亦令人受惠受益;

  (3)修忍辱行,不但自不瞋恚,亦不瞋恚傷害他人;

  (4)修精進行,不但自不懈怠,亦教人不懈怠;

  (5)修禅定行,不但自不散亂,亦教人不散亂;

  (6)修智慧行,不但自不愚癡,不邪見,亦教人不愚癡,不邪見。

  六度中,又以持戒爲首要,因爲即便是那些發心純正的出家者,有時也會煩惱沖動起來,不能控製自己,這對于德性的養成,是極大的障礙,所以需要給以戒律的約束。持戒的廣義,包含一切正行,既戒作惡,也戒不行善。按層次論的分析方法劃分,佛教的戒律分爲在家與出家兩種:在家的持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人又分爲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其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爲出家人的根本戒。佛門弟子一般都能嚴持戒規,恪守不逾,努力不讓邪惡的東西從六個根門溜進心田,做到六根清淨。個別如有犯戒的,即責令忏悔,使其改邪歸正。佛教徒的持戒,是鑒于因果善惡通于叁世的倫理思想。所謂因緣果報是指:因是原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産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對造因者來說是報。按因果律的說法,衆生之愚念、語言、行爲之好壞,其本身即會招致苦樂果報。總之,持戒是製約佛教徒意、言、行的自控機製,它和其他五度一樣,是一種向善離惡、利己利他的道德實踐。

  四、宣揚愛我中華,崇尚爲國效力。

  在人類社會産生階級和國家並直至其消亡前的整個曆史階段,愛國主義始終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範。對自己祖國的深情厚愛在廣大佛徒中也有著深刻的基礎和鮮明的反映。

  盡管佛教是世界性的,它推崇無限的宇宙大同胞主義,愛全人類乃至愛一切衆生,但佛教仍認爲愛國主義是實現宇宙大同胞主義的基礎,主張若要愛全人類,必先要從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做起,因爲佛教徒,不管在家的還是出家的,都不能沒有自己的祖國,否則便無從生根,所以中國佛教曆來具有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把莊嚴國土、振興中華作爲其基礎的道德義務和道德要求。

  佛教是崇恩主義的宗教,它弘揚人類知恩感恩的良知,教育僧尼要報四重恩,其中之一是報國恩,認爲國家是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的生命財産靠國家保護,我們的權利、自由靠國家保障,我們的人格尊嚴靠國家維護,我們受用的公共事業靠國家創辦。所以人人皆應奉公守法,熱愛祖國,效忠祖國,報答祖國的養育衛護之恩,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我國曆代的高僧大德都把國家的興衰視爲自己的榮辱,民族的脊梁——唐代的玄奘大師,有著振興大唐的宏圖大願,他雖然在異國榮獲“大乘天”的最高尊稱,仍毅然跋涉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返回故土,報效祖國。

  

《佛教道德哲學基礎(耿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