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與養生
權曉理 謝君國
香是自然造化之美,人類之好香爲天性使然。從早期的簡單用香,到後來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品香、詠香,體現了人類熱愛自然的積極情趣,表明了人類安逸從容的生活態度。香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單純是品香、鬥香的概念,而是一種以天然芳香原料作爲載體,融彙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爲一體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人的外在美與心靈美的和諧統一的香的文化。
香道的含義遠遠超越了香製品本身,而是通過香這個載體達到修養身心,培養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文化。香,在馨悅之中調動心智的靈性,而又淨化心靈;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開發心智;又可缥缈于廟宇神壇,安神定志; 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正是香的種種無窮妙用,使其完全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從香料的熏點、塗抹、噴酒所産生的香氣、煙形,令人愉快、舒適、安詳、興奮、感傷……等等的氣氛之中,配合富于藝術性的香道具、香道生活環境的布置、香道知識的充實,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由以上種種引發回憶或聯想,創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的作品,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
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的精神狀態,人們用香、品香的方式有所不同,效果亦大相徑庭。香雖細微,卻能集宗教、藝術、醫療、休閑、生活日用諸功能于一體。依據香品的來源、用途、用法、以及不同人群、不同場合的需求等,演繹出了五彩缤紛的香文化—香道。現簡單歸類如下:
一、門類繁多的養生香品
1.根據所用香料的性質劃分香品:天然香料(及中藥材)類、合成香料類
天然香料類香品:以天然香料(動植物香料或其萃取物)或中藥材製作的香品。此類香品原汁原味,淡淡乎似有似無,幽幽乎回味悠長。除氣味芳香之外,更有安神、養生、祛病等功效。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事實上,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上嬗變,香品逐漸更趨于實用性,本已融入了書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倍受青睐,超越了安神養生、美化生活、陶冶性靈的內涵。
現在的天然香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使用單一香料的“單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態,如塊狀、條狀或粉末狀;或是製成線香、盤香等形狀)。其質量雖優于化學香,但直接使用單一香料,共味道與養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發揮,而且許多香料,如檀香,其實工不適于單獨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這種單一香品只是漢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第二類是調和多種香料製成的合香,形狀上多爲線香、盤香等。而傳統合香的製造,不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嚴格的炮製方法和製作工藝。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天然香料的合香已爲數不多,大都是僅以天然香料爲原料而已,只追求實用性,華而不實,而真正依古法製作的正宗合香,種類極少。
合成香料類香品:以化學合成香料製作的香品,著重于香味的優美,香型的豐富,和成本的相對降低。在19世紀後半期,歐洲就已出現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學香精)。這些化學香精不僅能大致地模擬出絕大多數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價格極其低廉,並能輕易的産生非常濃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爲現代工業生産中的主要添香劑,在製香行業中同樣如此。
化學香精與天然香料相比,雖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味品質及安神養生、啓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兩者卻不可同日而語。很多天然香料被列爲上品藥材,而作爲化學産品的合成香料雖初聞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卻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只是接近而遠遠不能與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學香精類香品之所以能暢行開來,也是由于大多數香客只是把燒香作爲祭祀的儀式。既然不聞香,不品香,只是燒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視香的用料、配方與品質,而只關注香品外形的美觀或香味的濃豔了。化學香精和化學加工技術的廣泛使用也在實質上改變了現代的製香工藝。雖有一些傳統的方法和技術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圍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選擇、炮製、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內容被部分丟棄。其後果之一就是製香工藝的中斷與香譜配方的散失,以至現在的真正精通傳統製香技術的人少之又少,對香道發展造成一定障礙。
2.根據所用的配方劃分香品
有些香品是按照特定的想方,彩多種香料製成,所以多有自己獨特的名稱。而且單從其名稱上,大都看不出所用原料升香味的特征。不同香方製成的香品,其特點、功效也不相同。所以,香方也是牙分香品的一個重要根據。一些通用的固定的配方都有相應的名稱,據此製作的香品往往沿用之;若根據曆史上流傳下來的配方,通常用其曆史上的名稱。
3.根據香品外形特征劃分香品:原態香村、線香、盤香、塔香、香丸、香粉、香篆、香膏、塗香、香湯、香囊、香枕等。原態香材:香料經過清洗耳恭聽、幹燥、分割等簡單的加工製作而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觀特征,如檀香木片、沈香木塊等。線香:常見的直線形的熏香,還可細分爲豎直燃燒的“立香”,橫倒燃燒的“臥香”,帶竹木芯的“竹簽香”等等,盤香:又稱“環香”,螺旋形盤繞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燃,有些小型的盤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爐裏使用。塔香:又稱“香塔”,圓錐形的香,可放在香爐中直接熏燒。
香丸:豆粒大小的丸狀的香。香粉:又稱“末香”,粉末狀的香。香篆:又稱“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將香粉壓製成特定的(“連筆”的)圖案或文字,點燃之後可順序燃盡。膏香:又稱“香膏”,研磨成膏狀的香。塗香:又稱“塗敷香”,塗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湯:又稱“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香囊:又稱“香包”,裝填香料的絲袋,有絲線可挂于頸下的稱爲“佩香”。香枕:裝填香料的枕頭,可安神養生。
4.根據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體香料)劃分香品: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根據香味特征”與“根據所用的主體香料”的劃分總體上相似,但也有差別:使用天然香料的香品,其香味的名稱與所用原料一致,“麝香”既是其香味,也是所用原料;而采用人工香料製作的香品,強調的主要是“香味特征”,如“麝香”,強調的是“麝香的香味”,百並非以天然麝香爲原料。
5.根據使用方法劃分香品:自然散發香氣、熏燒散發香氣、浸煮散發香氣、浴用等。自然散發香氣的香品:只須塗抹或佩戴,香料的香味就可以直接散發出來。如香精油、塗香(又名塗敷香,塗敷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香囊、佩香(挂在頸下的香包)、衣香(放入衣服、衣袋)、香枕、帷香等等。薰燒芨發香氣的香品:直接點烯使用的香,古稱“燒香”、“焚香”;或不直接點燃,而是借助炭火熏烤散發香氣的香(古稱“熏香”)。浸煮散發香氣的香品:放入水中加熱浸煮以散發香氣(古人以蘭膏熏衣即是用此方法)。
6.根據煙氣特征劃分香品:聚煙香:香的煙氣可以彙聚不散;微煙氣:煙氣很淡;無煙香:看不到煙氣。
7.根據所用香料的數量:單品香:使用單一香料製成(最典型的是原態香材,如檀木片、沈香粉等)。合香:使用兩種以上香料調和搭配製成。
二、靈動怡人的香品用途
1.美化環境
英國名家吉蔔林曾說:“人的嗅覺比視覺、聽覺更能挑動人們細膩的心。”香雖是一種嗅覺文化,但它的深度及美學是一種超越國界、心靈共通的語言,也是我們身邊最容易理解的文化。司馬遷所撰的《史記
禮書》中有“稻梁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芷所養鼻也。”說明漢代人們已講究“鼻子的享受”。《漢武內傳》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其富麗奢華,可見一斑。當時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爐、薰爐、香匙、香盤、薰籠、鬥香等。漢代還有一種奇妙的賞香形式:把沈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燈油裏,點燈時就會有陣陣芳香飄散出來,奇妙無比,稱爲“香燈”。清親明快,若有若無的香味,無論在家居、書房、辦公室、影劇院,還是茶座、酒吧、宴會廳、旅途中,無形中愉悅了人們的身心,淨化了人們的心靈,淡忘了人們的煩惱,消除了人們的疲勞……。
2.禮佛祭祀
熏香的習慣來源于宗教信仰:古代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解釋不了,感到神明莫測,希望借助祖先或神明的力量驅邪避疫、豐衣足食,于是找尋與神對話的工具。由于人們覺得神仙與靈魂都是飄忽不定的、虛無飄渺的(雲霧缭繞之處也被人們以爲是神仙居住之所),而香點燃後會發出煙霧,于是古人就似乎找到了與神、祖先聯絡的辦法—把各種要求向神祈禱:“借香煙之功,請神明下界”,寄托一種精神希望。曆代的王朝貴族,都有焚香祭祀拜天祭神的習慣,盼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華教信仰每天都有點香拜神敬佛的習慣。自古道:人爭一口氣,佛受一柱香。燃香是爲了傳遞信息,我國各大寺廟每天都迎來無數的香客,每人都會帶上大量的香品,祈求神明保佑。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有時更是人山人海,人們盼望神佛會給他們帶來好運。大旱之年,焚香祭天求雨;豐收之年,答謝神明;出門前焚香求平安、好運;開業時焚香求發財;出海前,焚香保平安;大夏奠基時,焚香求吉利。可見焚香已成爲人們渴望實現某種願望的精神寄托,也是表明心迹的一種方式。
自古以來,人們生兒育女、延續香火的相法,已成爲一咱信念,…
《香道與養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