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中觀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中觀學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較早出現的重要派別。大乘思想在醞釀了百年左右之後,需要一個相對全面的體系,龍樹從佛教的根本精神出發,在批判地吸收各種學說的基礎上,對當時已有的大乘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全面地組織起一個完整的大乘思想體系。其核心思想是不著有、無二邊的“中觀”說,中觀學派也因此得名。由于該學派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稱爲大乘空宗。

  中觀學派主要闡發般若類經典的思想。以《大品般若經》與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以及龍樹弟子提婆的《百論》等爲基本理論經典,中觀學派提出了“叁是偈”、“八不”、“二谛”和“實相涅槃”等說法,在理論上把性空與方便統一起來,在認識和方法上把名言與實相、俗谛與真谛統一起來,在宗教實踐上把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統一起來,始終堅持“假有性空”、不著有無的中道立場。

  “空”是中觀學派的核心範疇,概括了其基本思想。《中論·觀四谛品》中的叁是偈——“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被認爲是中觀學派對中道空觀的經典性概括。“衆因緣生法”,指的是緣起。緣起之法有兩個層面:首先是無自性,“我說即是空”。這個空存在于認識中,以言說表現出來,所以說“我說”,而“法”即事物本身,無所謂空與不空。如果僅僅說空,就否定了現象界的千差萬別,也不符合人們的經驗常識。所以第二,還應明白諸法是一種“假名”有,即“亦爲是假名”,這裏的“假”是“施設”、“假設”的意思,指的是語言文字所形成的概念符號。對緣起法,不僅要看到無自性(性空),還要看到假施設(假有),二者相互聯系,因無自性才有種種假施設,因假設才顯其性空。用這種方法來看待緣起法就是“般若中觀”,也就是“中道觀”。

  爲了進一步說明萬法性空的道理,中觀學派還提出了“八不中道(八不緣起)”、真俗二谛,以及實相涅槃說。《中論》開頭有一首著名的“八不”誦:“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去)。”世間萬法,單從因果相望的角度來說,不外乎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等,在龍樹看來,上述八個方面都不能執著。“八不說”從正反兩個方面的雙否定(遮)來達到肯定(表)的方法,亦即所謂“破邪顯正”的方法,包含了一定的辯證法思想,它肯定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相對的,刹那變化的,並從普遍的相對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反對用概念來說明世界的真實性,這些都反映了中觀學“一切皆空”的基本立場。中觀學派的“二谛”說指的是兩種真實或實在的道理,包括俗谛與真谛。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稱世谛或世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稱勝義谛或第一義谛。真谛本來是無法用名言概念表達的,因爲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獲得的認識都屬俗谛,但爲了使人把握真理,又必須“依俗谛而說真谛”,或“爲真谛而說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爲衆生說法,衆生以俗谛爲階梯,由俗入真,證得真谛,因此真俗二谛既是根本對立的.又是統一不離的,所謂“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例如,從俗谛來說萬法是有,從真谛來看萬法是空,但世俗有即畢竟空,畢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 有無相即,真俗不二,才是中道。由此所觀察到的諸法實相,與涅槃本來不一不異,這就是“實相涅槃”。既然世問諸法的實相就是性空——世間生死的流傳畢竟以空爲實相,也就是涅槃的內容,因此,世間與出世間就沒有什麼分別,也不必脫離世問去追求出世間的涅槃,關鍵在于掌握中道的立場破除各種執著。這種理論爲大乘佛教深人世俗社會進行宗教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根據。

  中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龍樹,及其弟子提婆。龍樹是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不僅通曉婆羅門教的經典,而且對天文、地理、各種道術也很有研究。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譽。他的弟子提婆也是南天竺人,以博學雄辯聞名于世。提婆的後繼者有羅喉羅跋陀羅,羅喉羅系傳至佛護與清辨時,由于對中觀的理解不同而分裂爲兩個派系。佛護一系集成了龍樹、提婆的傳統,其特點是“就敵論隨言出過”,從論敵的表述出發,推論其錯誤,而不提出自己的正面主張。因此歸謬論證的方法,被稱爲應成派,也稱“必過空性派”。後繼者有月稱、護法、伽耶提婆、寂天、薩婆那密多羅等。清辯一系在後來唯識學的知識論如日中天的情況下,認爲像佛護那樣仍然依靠傳統破而不立的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十分注重因明學的運用,直接論證中觀的義理。因此自立論證的方法,被稱爲自續派,也稱“自意立宗派”。其重要傳人相繼有寂護、蓮花戒與獅子賢等。

  中觀學派的學說傳人中國後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影響臣大。特別是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在5世紀經鸠摩羅什譯介後,在中國漢族地區形成了專弘中觀學說的叁論宗,同時,也成爲天臺宗、華嚴宗和禅宗立論的重要依據。

  (摘自《佛學問答》洪修平、許穎 著)

✿ 继续阅读 ▪ 淺談諸法無自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