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稱謂漫談▪P2

  ..續本文上一頁明成祖封爲"萬行圓融妙法最勝真如慧智弘慈廣濟護國演教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領天下釋教",簡稱"大乘法王"。

   大智法王,是明朝對藏東地區的藏傳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職稱謂。明朝永樂初年,朝廷邀請岷州地區的藏族高僧班丹紮西入朝,並讓他在內地長期留住;明宣宗時被授予"淨覺慈濟大國師";明英宗時晉封爲"西天佛子大國師";明代宗時再晉封爲"大智法王"。

   闡化王,是明朝對藏傳佛教帕主噶舉派高僧授予的僧職稱謂。1406年,明成祖封當時任帕主噶舉派主寺澤當寺第五位寺主紮巴堅贊爲"闡化王"。

   除了以上數位僧職較高的法王外,明朝政府授予的藏傳佛教僧職稱謂,可謂不勝枚舉,諸如贊善王、護教王、闡教王、輔教王以及西天佛子、灌頂國師、灌頂大國師等等,在此不一一贅述。

   清朝時期,清政府繼續對藏傳佛教高僧,特別對格魯派大活佛授予至高無上的僧職頭銜,比如達賴、班禅、章嘉和哲布尊丹巴等。由于這一時期授封的僧職稱謂大都是藏傳佛教界具有廣泛影響並形成製度化的活佛系統,故准備另文專述。

   (二)學位性僧職稱謂

   學位性僧職稱謂,在藏傳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爲這一僧職稱謂是極少數僧侶經過長期的清苦修學而獲得的一種宗教學銜,它能夠顯示各自在佛學知識領域具有頗高的專業水准和身份。這一宗教學銜在藏語中總稱爲"格西"(漢文意譯爲"善知識")。"格西"中又有不同級別的具體稱謂,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賽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

   拉然巴格西,是藏傳佛教格西中級別最高的學銜,也是藏傳佛教顯宗中最高的學位。每位申請拉然巴格西學位的考僧,必須在拉薩大昭寺舉行的祈願大法會期間,通過叁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學疑難問題的答辯,並得到認可才能獲取這一宗教學銜。

   措然巴格西,是僅次于"拉然巴"的一種格西學位。每位考僧只有通過拉薩小昭寺舉行的大法會,並在拉薩叁大寺衆高僧前答辯佛教經律論取勝,才能獲得這一宗教學銜。

   林賽格西,該學銜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後,是某位學僧在拉薩叁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內通過答辯佛教經論而考取的一種格西學位。

   多然巴格西,是某位學僧在各大寺院大經堂門前的石階上舉行的法會上通過答辯佛教經論而獲取的一種格西學位,排在林賽格西之後。凡是具備條件的各大寺院均可授予多然巴格西的宗教學銜。

   除了上述四種不同級別的格西學位之外,還有一些專業性較強的格西學位,比如,阿然巴、曼然巴等。

   阿然巴格西,是某位學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學院中通過對密宗理論的研習以及實踐修煉而獲得的一種格西學位。一般而言,進入密宗學院修學的條件比較嚴格,其學僧必須先經過在聞思學院研讀藏傳佛教五部大論的階段,並在此獲得畢業後才有可能升入密宗學院深造;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學位中的任何一項後,被選派或推薦到密宗學院研修,最後取得阿然巴格西的學銜。阿然巴格西的學銜也有等級差別,如在拉薩上、下密宗學院中取得的阿然巴格西學位,是至高無上、最爲權威的密宗格西的頭銜。

   曼然巴格西,是某位學僧在藏傳佛教各大寺院醫學院長期研習藏醫藥學而獲得的一種格西學位或藏醫學位。由于醫學院所學理論知識極爲廣泛深入,而且還要經常進行在野外采藥等實踐,故其研習時間相對較長。

   另外,藏傳佛教寺院中還有"噶然巴"、"然绛巴"等級別較低的宗教學銜,在此不一一贅述。

   (叁)戒律性稱謂

   戒律性稱謂,藏傳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比如,藏傳佛教中的戒律性稱謂,大體上可分爲七類:即格聶、格聶瑪、格策、格策瑪、格隆、格隆瑪和格羅瑪。

   格聶,即居士,又名"近事男",是受皈並守護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譯爲優婆塞或邬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爲六種:即歸依居士、一戒居士、數戒居士、多戒居士、圓戒居士和梵行居士。

   格聶瑪,即女居士,又名"近事女",是受皈並守護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女子,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女佛教徒。其梵文音譯爲優婆夷或邬婆斯迦。

   格策,即沙彌,又名"勤策男"、"勞策"、"求寂"等,是出家並守護沙彌十戒(又說爲叁十六戒)的僧侶。其梵文音譯爲室羅摩尼羅。

   格策瑪,即沙彌尼,又名"勤策女"、"求寂女",是出家並守護沙彌十戒的出家女性或尼僧。

   格隆,即比丘,又名"淨乞食"、"乞士",是受持《毗奈耶經》中所述二百五十叁條戒律的僧侶。其梵文音譯爲比丘或苾刍。比丘僧在廣大藏傳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格隆瑪,即比丘尼,又名"女乞善"、"乞淨食女",是具足受持叁百六十四條戒律的出家女性或尼僧。她們在藏傳佛教界也具有較高的威信。

   格羅瑪,即正學女或正學尼僧,是專爲出家尼僧受持的介于沙彌尼戒與比丘尼戒之間的一種戒律。一般受持此戒二年後就有資格受持比丘尼戒。其梵文音譯爲"式叉摩那"。

   (四)寺院中的僧職稱謂

   寺院中的僧職稱謂,也就是在藏傳佛教寺院組織機構中任職的各類僧官的稱謂。由于藏傳佛教擁有衆多不同的宗派支系,各個派別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職體製,而且各派內部又有細微差別,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詳述了。但值得說明的是,格魯派作爲藏傳佛教中勢力最大、影響面最廣的宗派,它在寺院中建立起來的健全而完善的機構體製和僧職製度,對其它宗派産生了巨大影響,且各個宗派紛紛參照推行格魯派的寺院製度,從而使藏傳佛教寺院中的僧職設置在大體上趨于一致。爲此,在這裏主要以格魯派爲例介紹藏傳佛教寺院中的僧職稱謂。

   格魯派大型寺院中的僧職主要有"赤巴"、"措欽夏奧"、"措欽翁則"、"措欽吉瓦"、"堪布"、"格貴"、"翁則"、"郭聶"等。

   赤巴,即"法臺"或"總法臺",其寶座設在各大寺院的大經堂內。大經堂是藏傳佛教寺院中的最高權力機構,重大宗教活動就在大經堂舉行。"赤巴",就是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動或事務的負責人,在全寺主要紮倉(學院)堪布中推薦具有淵博佛學知識、德高望重的高僧來擔任。如著名的"甘丹赤巴"就是繼席格魯派祖寺甘丹寺宗喀巴大師法統寶座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僧職稱謂,它是藏傳佛教第一赤巴。"赤巴"這一職位的任期依各個寺院的情況而各異。值得提出的是,在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由寺主活佛來兼任。比如,第一世至第五世達賴喇嘛曾任哲蚌寺赤巴;曆代拉蔔楞寺寺主嘉木樣活佛常任該寺赤巴,如此等等。

   措欽夏奧,這一僧職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色,負責全寺僧紀糾察工作,也就是執行寺院裏規定的各項清規戒律的高級僧官。

   措欽翁則,這一僧職可以說是寺院裏的教務長,主要負責管理各大寺院大經堂內舉行的各類宗教活動。比如,從經常性的誦經等宗教活動到舉辦大型宗教儀軌,均由"措欽翁則"來領導。由于措欽翁則時常在大經堂內領誦經文,故又俗稱"領誦師"、"舉腔師"等。

   措欽吉瓦,任這一僧職的僧侶在各大寺院內充當大管家的角色,主要負責管理全寺的財物或後勤工作,堪稱寺院中的後勤部長。

   堪布,又名師傅、大師、親教師等,梵文音譯爲"邬波馱那"。擔任這一僧職的高僧是藏傳佛教各個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個紮倉(學院)的權威主持人,相當于漢傳佛教寺院中的方丈。由于擔任堪布這一僧職應具備淵博的佛學知識,因而必須是寺院或紮倉中最有學問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擔任堪布這一僧職的僧人大都是獲得格西學位的高僧大德。

   格貴,主要掌管各個寺院或紮倉僧衆的名冊和紀律。所以又名爲糾察僧官、掌堂師。實際上,格貴是負責維持僧團清規戒律的寺院執事,曆史上藏傳佛教各大寺院的糾察僧官巡視僧紀時,常隨身攜帶鐵杖,故有"鐵棒喇嘛"之俗稱。格貴的職責與上述"措欽夏奧"基本相同。

   翁則,是掌管寺院大經堂或紮倉經堂內的誦經功課和宗教儀軌的僧官稱謂。由于翁則常要在法會上指導僧衆誦經或親自領誦經文,一般由熟悉各類經文且聲音宏亮的僧人來擔任這一僧官。翁則的職責也與上述"措欽翁則"相一致。

   郭聶,是掌管各個寺院或紮倉中一切財物的僧官稱謂。因而又被稱爲寺院管理員、紮倉管家。郭聶的工作性質類同于上述"措欽吉瓦"。

   總之,藏傳佛教的僧職稱謂真可謂五花八門、豐富多采。了解這類稱謂,對于正確認識藏傳佛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健全的組織製度,以及這些僧職在藏傳佛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便利各界人士與藏傳佛教界的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叁、藏傳佛教的活佛稱謂

  

   "活佛",是藏傳佛教發展到一定社會曆史階段的産物,也是青藏高原這塊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種獨特的宗教文化現象,在世界宗教舞臺上獨樹一幟。時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職人員,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廣大信教群衆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至于其稱謂,漢族人習稱"活佛",其實是不大准確的,應譯稱"轉世尊者"。在藏語中,"活佛"則有多種不同的尊稱,其中最爲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面就這些常用的活佛稱謂作一簡釋。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譯,意…

《藏傳佛教稱謂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