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P14

  ..續本文上一頁是宗喀巴大師專爲那些在佛學上已取得一定成就、但還可繼續升級的高僧大德而創作的一部高層次的大著作。它的修學對象必須具有叁項最最基本的條件:1、有殊勝大乘種性,2、爲善知識之所攝,3、于諸共道已善修習。可見,非人人皆可修煉。

   從以上引言中我們還會知道《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原名爲“大金剛持道之次第”,又在該書第二十二卷中可得到更全的書名“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從這些一目了然的書名中我們可推測該書的大概內容。

   何爲“密宗”或密教,在本書第一章中已作過介紹,這裏不再重複;“道”,指趣證佛裏所必須經曆的修學過程,“次第”就是說明修學的過程必須經曆的階段,所謂自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可缺略紊亂等,故名“密道次第””。金剛持道,即密宗道。總之,《密宗道次第廣論》或《大金剛持道次第開顯一切密要論》,是宗喀巴大師于1406年創作的一部大乘佛教密宗修行次第的論著。

   至于《密宗道次第廣論》的要義,土觀•卻吉尼瑪在他的《土觀宗派源流》中寫道:“能顯明四續四部圓滿道體的大著《金剛持道次第論》。”由此得知,宗喀巴大師在他的大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中主要論述了密宗四續(即事續、行續、瑜伽續和無上瑜伽續)。對此,已故佛學家呂澄先生也曾作過研究,“其說密乘,大體同于燈論,以爲六度止觀固爲顯乘修行階次,但自顯密一貫之義言之,則又屬顯密相共之道。由此基礎,乃應決定入于密乘,而疾速圓滿二種資糧,其初仍須施供阿阇黎得其欣悅,授之灌頂,而後獲有學法堪任等。此均從阿提沙(即阿底峽)之說也。至于修學次第,判爲五品:初第一品清淨菩提心,與顯相共。次第二品,四類灌頂,則悉通于四部密典。資第叁品,守護律儀及叁昧耶。律儀爲菩薩共戒,如菩薩地及集菩薩學處論所說,十八重四十六輕等。其叁昧耶爲不共戒,依各種咒典有多異說。次後成熟根器則有第四品生起次第,悉地解脫則有第五品圓滿次第,要以無上瑜伽時輪密集諸法爲歸。”(注:詳見《西藏佛學原論》)。這是呂澄先生對《密宗道次第廣論》的內容作了具體研究後所下的精辟論斷。他認爲本論著是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爲主要代表的學說而創作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密宗四續爲通往悉地解脫次第的融理論與實踐爲一體的藏密大巨著。

   但同時呂澄先生又指出:至于密乘,阿提沙無上瑜伽極于勝樂,宗喀巴則推尊時輪;又阿提沙分析密典爲七類,宗喀巴則約爲四部;是皆以後來之說(如布頓等說)而大有改易矣。”(注:詳見《西藏佛學原論》)。這說明了宗喀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中又有不同于阿底峽學說的地方,即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誠然,宗喀巴大師從叁十六歲開始就講經收徒,先後在各地講《現觀莊嚴論》、《因明》、《中論》、《俱舍論》等;還專門研習噶當派的教法及《菩提道炬論》等要籍,同時系統地研習薩迦派的“道果法”、噶舉派的“大手印法”等各種密法。所以,宗喀巴大師終于通達顯密各派教義,並以中觀爲正宗,且稱爲依止,以噶當派教義爲立宗之本,綜合各派之長,經親自實踐或修行爲證驗,最後建立了自己的宗派學說。因此,宗喀巴大師的學說有別于阿底峽尊者的學說是理所當然的。

   《密宗道次第廣論》不僅對密宗四續的修習次第、儀軌、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作了詳細論述,而且介紹了密宗的淵源、傳承、派別,以及修密法時的諸多本尊。所以《密宗道次第廣論》在藏密典籍中具有無可置疑的權威性。本論著同《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起,可代表宗喀巴大師對佛教顯密的完整看法。

  

   C、宗喀巴大師的修止法

  

   佛教徒所修坐禅,包括止、觀兩個方面,止,是梵語奢摩他(Samatha)的意譯,意爲持續止心于一境而達心念寂定,《寶雲經》釋““奢摩他”爲“心一境性”,即心專注于一境。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說:“依定住心說名爲止。”由專注一境而入靜定的奢摩他,從現代氣功學的角度看,無疑屬氣功中的靜功一類。宗喀巴從修止的條件、次第、具體方法、掌握要點,到成就奢摩他的標准等各個方面,廣引博證,條分縷述,提供了一套頗爲精深的理論、方法,堪稱中國古代氣功學遺産中的瑰寶。

   宗喀巴強調修止須先端正目的,爲利益自他、濟渡衆生而修禅。止的正行,是系心專注一境,不令數亂妄失。修止之初,須善調身、調息。調身以跏趺坐式爲主,調息以呼吸無聲、不粗猛急滑爲度,呼吸出入須達無所知覺,不加關照而自然滌細勻和。

   宗喀巴提倡初修者從觀殊勝之緣——佛像入門。觀佛相時先把准備好的畫像、塑像,置于面前,將其形象牢記于心,然後閉目憶想,令其分明顯現。初觀者可先觀想頭面等一小部分,等這一部分觀想明白,再觀其余部分乃至全身,則易觀成。還強調初修者須專注一緣,切不可移換觀想之境。若靜坐時意識中觀起的境相與所觀境不同,萬不可隨之而轉,應立即棄舍,系心于本來觀境。

   心住定時,掉舉沈沒爲大過失,應以“正知”對治。這裏所謂的“掉舉”,是指因觀想可愛之境而引起聯想,屬于貪愛一類障礙入定的雜念生起,此分粗細二種:粗掉舉指忽生貪著希求外境之念;微細掉舉指心中將出現親友或所愛樂的聲色等境。所謂的“沈沒”,指心于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如同入暗室而不能看清楚,此也分粗細二種:粗沈沒于所緣境中心雖未散動,但乏明了之力,只是澄靜而已;微細沈沒心雖明淨,但對所緣境無定解力,略爲低緩。沈沒與昏沈不同,昏沈有如半睡眠,心無明淨,沈則心尚明淨,只是于所緣境不太明了而已。掉舉障心住一境,沈沒障明了所緣,爲深入正定的大障。掉舉易知,沈沒難覺。今修煉氣功者,墮于沈沒中而自以爲入定者,大有其人。

   宗喀巴又強調,修禅時須時時提起正念,覺知沈、掉二障將生、已生、未生之相,這是防治沈、掉的訣要,謂這“正知”。若沈、掉已生,須立即斷滅,“上者迎頭遮止,中者才生靈滅,下者也須生已不久即當斷除。”若知而不斷,墮于沈、掉中,久久成習,極難糾正,將列入定的希望。斷除沈、掉的要訣是“思”,即思察觀照,斷除舍棄,警策自心專注于所觀境。若沈、掉厚重難治,長時不能斷除,去而複來,應暫停修止,專修對治。掉舉重時,當觀可厭之境,心以滅貪婪之念。沈沒重時,當思修定的利益、人生的積極意義,以振作自心,或思日月等光明,或以冷水洗臉,或起立“經行”(來回踱步)一段時間,待精神振作,再坐下修止。另有兩種專治沈、掉的觀想法,一爲“風心與虛空相合瑜伽”,觀想自己臍間有一大如雀卵的白點,從頂門躍出,與虛空相合,心緣虛空,安住不動,此法專治沈沒。二爲數息強斷掉舉法,即攝心數呼吸,一呼一吸記一數,從一數到五,再從頭數起,漸增至每次數十息、十五息、二十五息;或觀上氣白色,從鼻中吸入,漸向下壓,同時將黃色的下氣漸向上提,把上下二氣壓于臍間,令其相合,長久閉息不出,名“瓶氣”。如此往複,則心漸漸靜寂,掉舉自滅。

   關于修止入定的階梯,宗喀巴大師分爲九個“住心”:

   1、內住 由聞知修止法要的“聽聞力”,安坐修止,攝心系緣,定然力小,散亂多,覺雜念叢生不斷,有如河流。

   2、續住 多次勤修,由“思維力”提起正念,逐漸進步,能于短時專注所緣,心無散動。此時覺雜念如溪澗水,時隱時現。

   以上兩種住心,散亂多,定力小,須用力攝心,稱爲“力勵運轉作意位”。

   3、安住 由“憶念力”, 對時憶念所緣境,定力漸增,于雜念生時能較快覺知,攝心還住于所緣。

   4、近住 由“憶念力”攝心,較前更進一步,于沈沒、掉舉生時,能即時覺知對治。以上兩種住心,漸能攝心不散,自覺心如潭中水,無風不起浪,然尚有被沈、掉風動而不澄靜時,爲對治沈掉而覺疲勞。

   5、調伏 能以“正知力”調伏沈、掉,攝心不動,較長久入定,嘗受到入定的喜樂,而自然樂于修定。 

   6、寂靜 由“正知力”攝心入定,斷滅厭修情緒,心更寂靜。

   7、最極寂靜 由“精進力”勤修,持續不懈,定力益增,自主情緒的能力增強,坐中能斷除貪欲、憂戚、昏沈等。

   從第叁住心至此,坐中雖能持續入定,然定心尚有被沈、掉間之斷時,故稱“有間缺運轉作意位”。

   8、專注一境 由“精進力”勤修不懈,能任意入定,雖尚偶起雜念,起已即滅。雖仍須策勵其心,然沈、掉已不能爲障,定心恒常相續,沈、掉不能使之間斷,故名“無間缺運轉作意位””。

   9、等持 由不斷勤修的純熟功力,達到不須作意攝心便能隨意入定、恒久不動之境,名“無功用運轉作意位”。

   宗喀巴指出:修定者達第九等持心,能隨意長時間入定,乃至行住坐臥皆能與定心相應,若未得“輕安”規屬佛教所說最低層次的“欲界定”,尚未跨入“九次第定”的門坎,只名“奢摩他隨順作意”,而不得名爲奢摩他。奢摩他屬超出欲界定的“初禅未到地定”,有心一境性與輕安兩大標准。輕安包括身心兩個方面,心輕安指具自主心理的可能性,能擺脫貪欲、隱怒等不良情緒的紛憂,心不爲境所動,在一切時中安定、愉快、坦然;得心輕安時,自然有能引發身輕安的風(氣)生起,一般頭頂先有似重而並無不適之感,漸漸氣滿溢全身,身體極爲舒適、快樂、輕松、由此而心輕安更加增長。初得身心輕安時,因初嘗前所未受的愉悅,內心激動踴躍,此後漸漸安定平穩,但輕安並不減退。宗喀巴大師所說能引發身輕安的風(氣),大略相當于道教內丹學所說先天系。修定者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而成就“止”時,身心發生質變,得大利益、大受用,使人生幸福快樂,佛教謂之“現法樂住”。今日練氣功者要達到如此境地,須大努力。

  

   D、最高大法大威德金剛法

  

   藏密有五大金剛法,大威德金剛法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格魯派最推崇的大法。

   修習此法,首先從文殊菩薩開始觀想,以空中一切無有,只有藏文“施”字現顯空中。“施”字變成一尊文殊菩薩,黃紅色,頭戴五佛冠,發髻高束,一頭二臂;現童子相,右手持一寶劍,左手結印,身坐一頭獅子上。文殊菩薩周身佩飾璎珞。以爲莊嚴。

   觀想文殊菩薩從頂門放出一道黑光,在黑光中現出一尊大威德金剛,其最上仍是文殊菩薩,再下是鬼王。大威德金剛四面八臂,上身爲黃,下身黑色,全身佩飾髑髅,穿虎皮衣裙,正面是牛頭忿怒相,牙外露,舌如閃電,有二大牛角,叁牛眼。十八只手,右邊第一手執利劍,第二手執金剛杵,第叁手執箭。左邊第一手執索和印,第二手執般若經,第叁手執弓,其他手結印。二大足踏住二獸。

   觀想時要結大威德金剛根本印,即兩手內向及作拳式,二中指豎立向空相靠。也就是兩手先握成拳,再伸出兩中指立著相靠。

   觀想成了相以後,要觀想大威德金剛之法身開始旋轉,成爲一股大法力的紫色光明,而後從頂陽入修習者的身中,即想有己成爲大威德金剛,無二無別。

   隨著進入叁摩地。

   出定之後再念大威德金剛根本心咒共一百零八遍:

     唵,瑟致哩,迦魯跛啰吽,欠娑婆賀。(注:參見《藏密修法精粹》)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八章 藏密諸派及其理論與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