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而言,“吽”是丹田的音聲。如果懂得以“吽”部音來念誦,可以震開脈結,啓發新的生機。最低限度,也可以達到健康長壽的效果。例如東密、藏密共同所傳的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便概括了“唵”字與“吽”字的咒身,至于其中“嘛、呢、叭、咪”四字之音,都是“阿”部音的變化妙用。
總之,有關密教咒語唵、阿、吽音聲的神秘作用,以及咒語的音聲與人體的關系,的確不是片言只語可盡其妙的。而且以上所說念誦方法的巧妙,也無法以文字表達清它的究竟。一切均須自己潛心鑽研,同時乞求明師的教導,以身體力行加以求征的結果,或者可以了解它的奧妙于萬一。 最後談談藏密語密中“吽、哈、嘿”的發聲法,向那些對藏密語密感興趣的人士提供點方便。
根據《金剛瑜伽母拳法》(注:蘭仲明編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人身有叁寶,即精、氣、神。藏密語密中也有代表精、氣、神的叁聲,即“吽、哈、嘿”,這叁聲也是語密發聲法的基礎。“吽”,代表精;“哈”,代表氣;“嘿”,代表神。通過這叁聲的經常鍛煉,可達到精神充沛、內氣順達,而後發聲有力,然後再作其它的發聲,就會感到從容有余了。“吽”“哈”“嘿”叁聲的要點和方法如下:
“吽”,代表精之聲。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平時五髒六腑的精氣歸源于腎,腎者藏精之處也,在聲爲呻,在音爲羽,元氣之根,精神之舍。發此聲是走足少陰腎經,起自湧泉,上發自氣穴,貫肝隔,入肺中,經喉嚨,自口腔出。其口一型是聚口喉音,轟聲如雷貫耳,發聲最後貫于耳部,其聲低而沈,實而有力,可率領諸聲,貫通各部。這種發聲法叫作“須彌山飛拳法”,其具體方法是兩手握拳,仰置兩胯,頭目向右上方,從喉間發出“吽”聲。二十聲相連,前十聲大,後十聲小。
頭目轉向左上方看,從喉間發出“吽”聲,二十聲相連,前十聲大,後十聲小。
頭目轉向右上方看,從喉間發出“吽”聲,二十聲相連,前十聲大,後十聲小。
“哈”,代表氣之聲。氣爲身之主,生死之路頭,“哈”氣如雲,有雲開見日之勢,是宜散不宜聚,散心肺之邪火,去胸中之積郁。此聲起自氣海穴(臍下五厘米),沿任脈上升,經膻中、天突,自口一腔發出。口型爲開口喉音,舌下落于口床,以心氣引動肺氣、胃氣及其他髒氣。這種發聲法叫作獅子噬拳法,其具體方法是左手從左膝撫升至左乳根,左臂拍肋一次,以拇指掩耳,食指掩目,中指掩鼻,無名指、小指掩口,從右鼻孔出氣,要長、遠、慢,然後拍肋一次,左手握拳,俯置左胯。
右手從右膝撫升至右乳根,右臂拍助一次,以拇指掩耳,食指掩目,中指掩鼻,無名指、小指掩口,從左鼻孔出氣,要長、遠、慢,拍肋一次,右手握拳,俯置右胯。
右拳向右方展手,發出“哈”聲,九聲相連。收回右拳,仰置右胯。
左拳向左方展手,發出“哈”聲,九聲相連。收回左拳,仰置左胯。
以右拳向前方展手,發出“哈”聲。九聲相連。
“嘿”,是代表神之聲,此聲自後丹田命門發出,沿督脈上升,直通頭頂百會,所謂無神出竅處。藏密有開頂法,即連發此聲,謂之“叫開天門”。打開天門之後,一股清靈之氣,上沖雲霄,接引天空之氣直貫周身,感到通體輕松,愉快無比,有所謂“遨遊世界”之感,即莊子說:“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神思。
此聲發音的口型是微開口喉聲,爲上沖音,其聲尖脆上拔,頭頂有發麻發涼之感。這種發聲法叫作“中脈提拳法”。其具體方法是兩拳繞身後,以拳背貼身後腎俞穴,向右“嘿”叁聲:“嘿、嘿、嘿”。
然後轉向左“嘿”叁聲:“嘿、嘿、嘿”;再向前“嘿”一聲:“嘿”!
最後收功,一放,二收,叁停。如此連續做叁次,即告結束。
叁、意密
意密爲藏傳密宗“叁密”之一,而且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環。因爲在修持密法的過程中,其身密和語密都憑借意密才能發揮作用。而意密是運用意念去觀想,所以意密之密主要在于觀想。如果講得通俗些,觀想就是冥想,就是想象。觀想的對象很豐富、廣泛,且十分細微,包括了宇宙、人間和自身等一切事物,充滿了莊嚴、華麗、神奇、五彩缤紛的光和色,而且千變萬化。當然,萬變不離其宗,完全出于密教的經典與教義,符合于密教的宇宙觀和人體觀。
藏密宇市觀的重要特點是將宇宙人格化。並認爲宇宙就是大日如來,以如來的表象來表現宇宙,認爲萬物都是大日如來的本質屬性。也即萬物之總體皆爲大日如來,而我本身也是大日如來,觀想我和大日如來爲一體。
藏傳密宗還把自然界的地、火、水、風、空稱爲“五大”,用五個梵文字母或藏文字母來象征這“五大”。其五字嚴身觀就是把地、火、水、風、空分別觀于自身的腰下、臍輪、心上、眉間、額頂五處,使修持者自己與宇宙,以及佛菩薩産生一種體感。
藏傳密宗把觀想成就的方法,劃分爲兩部分,初由觀想成就開始,作爲藏密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觀想成就返還于“性空自在”,達到藏密修持的“圓滿次第”。從而不難看出觀想不僅在叁密中起主導作用,而且在整個藏密修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藏密的修持中,最難入門的也是觀想。初學者如何在一念之間做到觀想成就,的確是個大問題。因此,對一些初學者來講,首先還得靠仔細觀摩佛菩薩的圖像及其它有關圖像實物等,求得想象或印象;或者在觀想時進行細致的由個別、局部而到全體的組合,比如,先觀想佛菩薩的眼、鼻、口、耳,而後把面容組合起來;或者觀想由模糊而淡出、而至逼真。
但要明白一點,觀想修法並不是爲觀想而觀想,觀想只是達到心空,達到入定,達到天人合一的手段。觀想是一種念力,觀想能産生排定力,觀想得深入,觀想得極致,就能入定。觀想的過程就是凝神,身心皆空,融合和變身。觀想首先要凝神,即精神集中,將所有雜念收攝成一念,借用觀想達到以念止念。止念才能觀空,身空心空而一切皆空,這樣一刹那就會有大自然的靈力流入體內,這叫作“入我”;一刹那我體融入宇宙虛空,這叫作“我入”。融合就是小宇宙(小我)與大宇宙(大我)合一,也就是所謂人天合一。融合之後就産生清淨和光明,因爲心空常寂之時就是真性光明之際。這種境界就是叁密清淨,就是所謂入定。
按照藏傳密宗儀軌,修持者在修法開始時必須觀想根本上師,所謂根本上師是修持者爲了指導或傳授密法而特地敬拜的密宗大師這種觀想叫作上師相應法。藏密最講究傳承師授,對根本上師修持者必須恭敬。觀想根本上師的方法,一般是觀想根本上師在對面空中,再移到頭頂面向前放光照定修持者,漸漸上師縮小成一粒米大小之光點,移入修持者的頂竅,順著中脈降于心中,坐在修持者心中蓮花之上。然後再觀想這一粒米大的上師,慢慢增大如修持者的身體一樣大爲止,上師放光就是修持者放光,修持者與上師完全融合爲一,就是說修持者“變”爲根本上師。
觀想本尊佛的法門,是藏密的又一重要特色。按儀軌,修習藏密的人都需選定自己的本尊佛,這種選擇完全依著修持者的心性和投緣而定。所謂本尊佛是藏傳密宗按其修煉需求,從菩薩以上的神佛中選擇出來充當至尊的神佛。修持者結本尊手印,念本尊真言,觀想本尊于對面虛空,放光罩住自己,再移住在自己頭頂之上,放大光明,光中流出甘露水,充滿自己全身,黑氣從全身諸孔排出,隨著也像觀想根本上師一樣,最後本尊完全與修持者融合爲一,修持者就“變身”成爲本尊。藏密的最大原理就是修持者“你就是本尊,你就是佛”。
五相成身觀也是藏密的重要觀想法之一。這種觀想法是把心化爲具體的東西,例如月輪或種籽字等佛和法的象征,並專心加以觀察。五相成身觀的五相是:A、通達本心,即觀察自己的心,把心集中于一處,將自己胸部視爲月輪;B、修菩提心,是觀想月輪的心,生出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求取成佛的心;C、成金剛心,爲了使內心更加堅強,在月輪中觀想金剛;D、證金剛身,把觀想五輪猶若五股金剛那麼堅強牢固,以使本尊佛駐進自己身中;E、佛身圓滿,是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的修習,修持者的身體和佛的身體融合爲一。
觀想月輪和文字,其方法甚多,還在觀想本尊佛心上有圓明月輪,其中有本尊佛真言種籽字,循環右轉。種籽字即本尊佛說法的標幟。觀想從本尊心月輪中—一流出,如純淨的乳汁,如一貫串明珠,也如同光鬘,不間斷地從修持者的頂或口而流入身中,充盈浃洽,有如光明甘露,灌灑全身。又可觀想修持者所誦真言,由本尊佛的足下進入,現于本尊佛的心月輪中,而後又流出,灌入修持者心中,如是循環,相繼不斷。此外,更有阿字觀、吽字觀等等。所有這些,不過是使修持者通過觀想本尊佛、月輪、蓮花、文字等形象,而與宇宙聯成一氣,合爲一體。此上可參見《密宗秘法》。
事實上,意密正是通過觀想,運用“轉識成智”的原理,引發意識潛能而達到超然物外的境界。先由意識的一念專精的觀想開始,再漸次地轉變固有的習氣,構成自我超然現實的精神世界。換句話說,藏密身、語、意叁密的修持,特別是觀想的修持,是爲了入定,梵語稱爲叁摩地,又稱叁昧、叁昧地。入定是佛教密法修持的最高法門和最高境界。藏密一切法的目的就在于入定。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四章 藏密叁位一體之秘密修持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