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石經文化
果洛石經文化,是指近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發現的石刻藏文大藏經。是用金屬等工具將號稱藏傳佛教大百科全書的大藏經(包括《甘珠爾》和《丹珠爾》)镌刻在石頭上的一種特殊的經書形式,也可俗稱石頭書。這種形式在金石學上一般都被稱爲“石經”。果洛石經是用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石板兩面镌刻佛經後,按一定規則或順序重疊而成,遠處望去,猶如一堵城牆,當地藏族群衆形象地稱其爲“多卡”(Rdo Kha)或“多讓”(Rdo Ring),意爲“石經牆”。
果洛石經産生的曆史文化背景
任何一種文化的出現,主要受製于人的因素和自然環境的因素。果洛地區位于青海省的東南部,總面積爲75,773.6平方公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果洛地域遼闊,地勢高峻,氣候寒冷,群山聳立,在青海,人們又喜歡稱其爲“青南高原”。這一天然的地理條件所決定,果洛地區的絕大多數藏族人今天仍以畜牧業爲生,他們世世代代搭建以牦牛毛編織而成的黑色帳篷,常年逐水草而遷居,從未有過固定的居住場所。再加上,果洛地形複雜,交通不便,木材短缺,1949年前,除了班瑪縣、久治縣等地有幾座規模較小的建築寺院外,果洛大部分地區沒有形成建築寺院群,只有爲數不多的帳篷寺院。帳篷寺院的設立則是果洛藏族人在他們所處的特殊的地理環境中,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所探索出的一條比較適合于高原牧民過宗教生活的門徑。作爲宗教信徒過宗教生活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它並不是一種完美無缺的形式。譬如,帳篷寺院不宜安置作爲代表“佛”的各類大型神佛塑像和作爲代表“法”的大量佛經。另外,從目前發現的果洛石經看,絕大多數集中在甘德、達日二縣境內,這二縣境內過去幾乎沒有建築寺院。不難看出,産生石經的地理環境,不僅是在高寒牧業區,而且在牧業區中又是沒有産生建築寺院群的地區。
果洛地區數萬名藏族居民是果洛石經這一區域性偉大文化工程的直接締造者。衆所周知,果洛藏族人自古就以強悍、喜武、善戰著稱。許多曆史資料和現狀調查都已證明,自古以來果洛藏族民衆從不屈服于任何外來的強製性壓迫。從明清封建王朝到民國地主軍閥統治時期,對果洛地區進行了長達數百年無數次的鎮壓和掠奪,但始終沒能完全製服果洛藏族人民。特別是1949年前果洛地區由于遭受馬家軍閥的多次血腥鎮壓,一直處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果洛藏族信徒無暇對藏傳佛教的發展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時刻警惕著馬家軍閥的襲擊。馬家軍閥每次襲擊果洛地區,那裏的建築寺院便成爲不會逃脫的第一個“俘虜”,任其焚燒毀滅。因而果洛藏族信徒放棄建造建築寺院的傳統觀念,去探尋另一種更加適合當時果洛實際的弘揚佛法事業的途徑——石刻經書牆。這是果洛藏族人對于馬家軍閥破壞寺院、毀滅佛法的罪行所進行的有力抨擊。在藏族人的傳統思想觀念中,石頭是地球上唯一不浸濕、不生鏽、不腐爛、摧不破、搗不毀,並象征永存的堅硬物質,一旦將佛經刻寫在石頭之上,就意味著佛法永存,不可毀滅。
果洛石刻産生或形成,除上述二大重要因素外,尚有其文化上的曆史淵源,因爲佛教石刻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從現存的許多遺迹中得知,古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時期,在印度出現大量石刻文化。這些石刻重點放在開鑿石窟或雕刻神佛像方面,而沒有出現規模較大的佛教石經。然而,佛教的第二故鄉中國內地則生産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佛教石經。諸如以“安嶽臥佛院刻經”爲代表的摩崖刻經,以“房山石經”爲代表的碑刻佛經,等等。根據藏文史籍,佛教石刻最初出現在雪域高原的時間,可以追溯到7世紀中葉。從8世紀開始,佛教石刻文化在藏族地區得以推廣,並逐步盛行。吐蕃時期之所以能夠盛行佛教石刻文化,主要有兩大因素:第一,藏族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外部自然資源,即有豐富的不用多加工的各種天然石料,這給創造石刻文化提供諸多方便;第二,得到中國內地和印度,以及像尼泊爾等周邊國家地區佛教石刻藝術的啓迪和在技術上的大力支持。這從現存各類石刻的類型或風格中可得到印證。而綜觀藏傳佛教石刻文化,大致有兩大類型,即摩崖石刻和號稱“嘛呢堆”的石刻(參見本刊2004年第2期),其中“嘛呢堆”石刻在藏族地區最爲普及、頗有影響力。因此,摩崖石刻,特別是嘛呢石刻,對果洛石經的最初設計或創建過程都産生過直接影響,甚至可以認定嘛呢石刻是果洛石經産生的源泉。從這—角度看,果洛石經又是嘛呢石刻的最高發展形式。
果洛石經的創建過程
從藏傳佛教的整個曆史進程來看,果洛石經産生的年代不算久遠。最早的石經,迄今也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曆史。如“1890年,查喇嘛桑俄丹增在此開始了《甘珠爾》石刻活動。”(《達日縣志》第39頁)這是始建于今果洛州達日縣境內的崗巴石經牆的記載,至于何時完成,則沒有交待。但可以確認,崗巴石經牆是果洛地區最早産生的一座石經牆。因爲果洛地區的絕大多數石經牆形成的年代都晚于崗巴石經牆,甚至不少著名石經牆諸如賽希石經牆、多勒石經牆等皆始建于20世紀二叁十年代,而完成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類石經牆是集中大量財力和人力在短期內完成的典型例子。就一般而言,果洛地區的大多石經牆的形成,均經曆了很長的時間過程,即從刻寫小型的短篇經文開始,逐步發展到镌刻大型的藏傳佛教大藏經。
創建石經牆,也像建築一座寺院一樣,首先需要籌措一大筆資金。根據有關資料和實地考察,籌措創建每一座石經牆的資金,主要有叁個渠道:一是信教群衆的自願布施或捐獻;二是由創建者(一般爲大活佛)將自己多年積蓄的財産全部貢獻;第叁,由高僧活佛或地方官人向下屬百姓攤派。因而資金的來源或種類也呈現五花八門,諸如金銀財寶、各類牲畜及其畜産品等,甚至在建造石經的過程中,會呈現出有錢出錢、沒錢出力的盛況。至于創建一座石經牆究竟需要多少資金,沒有任何可依據的記載。根據實地考察和訪問,可推測镌刻一卷(帙)經書,折合人民幣大約需要叁千元。如果镌刻一套大藏經(包括《甘珠爾》103卷和《丹珠爾》234卷),將達到一百多萬元人民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絕大多數石經牆沒有將整套大藏經镌刻完備(一般只镌刻《甘珠爾》部),但是將《甘珠爾》部以及“賢劫經”等重要經典則重複镌刻。實際上,每處石經牆的規模或容量遠遠超過整套大藏經。
選擇創建石經牆的位置時,也有有章可循的原則,首先要看其地形是否具有祥瑞標志,或曾預示過福兆或遺留下聖迹,等等。這就意味著石料豐富的地段不一定是選址的最佳地點。所以,果洛地區的許多石經牆都建在距離石料很遠的地帶。這樣,對采擇或運送石料增加許多困難。1949年以前,果洛地區沒有一條馬路,牦牛馱著石板走在羊腸小道上,每頭牦牛按石塊大小只能馱運二至四、五塊。因此,馱
運石板成爲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程序。據推算每座石經牆的石板數目高達叁百多萬塊(以多勒石經牆爲例)。
在石板上镌刻經文,更是一項含有技術性的細致工序,同時,又是保證石經牆質量的重要環節。因此,創建一座石經牆,除了以雄厚的資金作保障外,還必須組織或招聘一大批石匠,特別是雕刻各類神佛像和主要目錄時,一定要由技術娴熟、經驗豐富的石匠來完成。創建每一座石經牆時,有專門設立的組織機構,由該機構具體管理镌刻石經的整個工程,其負責人即“石官”,由創建石經牆的大活佛任命,每年或二年內換屆一次。而“石官”的主要任務是將各項镌刻石經的工序,有計劃地承包給大小不等的各個石匠團體。每個項目的最後驗收過程極爲嚴格,由“石官”親自把關。整個石經牆竣工後,還要舉行隆重的開光安坐等宗教儀式。
果洛石經的分布及其規模
根據筆者1991年和1992年兩次赴果洛地區實地考察,發現果洛地區共有十余座石經牆,其中規模較大的就有六座,即多勒石經牆、賽希石經牆、東吉石經牆、達多卻丹塘石經牆、梅沙那石經牆、東瓊石經牆。這些石經牆均位于甘德縣和達日縣境內。各處石經牆之間的距離,從二、叁十至一百多公裏不等。這六座石經牆在果洛地區的整個石經牆中不僅規模形製宏偉壯觀、內容結構系統完整,而且具有代表性或權威性。也就是說,這六座石經牆不僅反映了果洛石經的整體面貌,而且還可代表整個藏區藏傳佛教石經的形製或風格。
至于果洛石經牆的規模,這裏以多勒石經牆作爲典型實例作一介紹。多勒石經牆的形製大致上呈立體的長方形,全長121米,寬9米,其高度由于地面不平而略有不均。如最低處只有2米,而最高可達7米,而且石經牆的底層寬,頂層或上端相對較窄,從底層到頂端分級叁、四層逐漸縮小。所以,從外觀上看多勒石經牆顯得堅固而挺拔。實際上,多勒石經牆是由無數塊大小不等的石板兩面镌刻以大藏經爲主的各類佛經,以及衆多的石雕神佛像,並按一定順序或規則重疊而成。遠處望去,酷似一段城牆,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石經牆中精心設計雕刻的衆多佛經目錄“窗口”,以及十分醒目的五顔六色的六字真言等短小精悍的咒語;其次,各種色彩豔麗、神態特異的神佛像,也在石經牆中引人注目。值得說明的是,多勒石經牆采用的石板直接來自于大自然的天然石料,沒經過任何加工,因而石板參差不齊。如果分大、中、小叁種類型測量,其形製或體積大致如下:
第一種類型大石板:長0.96米、寬0.57米、厚0.05米;第二種類型中石板:長0.60米、寬0.43米、厚0.07米;第叁種類型小石板:長6.30米、寬0.24米、厚0.01米。
據推算,多勒石經牆的體積爲5,445立方米,按以上叁種石板體積的平均值來推算,每立方米約容納600塊石板,多勒石經牆容納石板總數則達到3,267,000塊,無論在果洛地區還是在整個藏區均屬大型石經牆。另外,多勒石經牆由于地處僻壤、交通不便,它又是果洛地區乃至整個藏區唯一沒有遭受破壞的保持原貌的一座石經牆,在整個藏傳佛教石經中占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宗教文化價值。
果洛石經單從它的分布地域來看,並不十分廣大遼闊,受到特定區域的限製,但就其規模或數量而言,在整個藏族地區,乃至中國、亞洲,甚至全世界都沒有産生與此相媲美的同類宗教文化工程。特別是果洛石經完成了將號稱佛教百科全書的藏文大藏經(包括《甘珠爾》部和《丹珠爾》部)全部镌刻在石頭上的偉大文化。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03期作者:尕藏加
《果洛石經文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