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吐蕃本土名僧毗茹劄那考述

  吐蕃本土名僧毗茹劄那考述

  尕藏加

  [內容摘要]吐蕃名僧毗茹劄那是藏傳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覺士”之一,又是赤松德贊時期2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同時,成爲吐蕃時期號稱108位大翻譯家之首。他的一生既是堅韌不拔、追求佛法的宗教生涯;又是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長期在窮山僻壤修煉密法、獲得大成就的密宗人生;在藏傳佛教史上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藏族密宗大師的人生悲壯之歌。本文通過對這位大師生平事迹的考述,揭示藏族密宗大師們那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曆以及他們對宗教的執著追求和奉獻精神,從而使人們對藏傳佛教密宗有一個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吐蕃名僧;毗茹劄那;生平事迹;考述

  [中國圖書分類號]B94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0003(2003)-04-081-06

  藏傳密宗之所以在藏族地區如此發達並引人注目,除了淵源流長的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少外籍密宗大師的直接參與弘揚外,主要是許多藏族密宗大師對此付出了畢生精力。因此,我們通過藏族密宗大師們那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曆以及他們對宗教的執著追求和奉獻精神,對藏傳密宗有一個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這裏僅就吐蕃時期的本土名僧毗茹劄那作一考述。

  一、生平

  毗茹劄那爲8世紀人,他既是藏傳佛教史上最早正式出家的“七覺士”之一,又是赤松德贊時期25名密宗大成就者之一,同時也是吐蕃時期108位大翻譯家之首。後來毗茹劄那更是以密宗大師的身份在藏傳佛教特別在甯瑪派中享有盛名。

  毗茹劄那出生于吐蕃尼木地方,其家族稱根加巴果,父名爲巴果赫多,又名多傑加,母親叫詹薩噶吉,又名卓瑪吉,而他自己的本名叫甘迦唐達。當毗茹劄那年滿8歲時,赤松德贊遵照蓮花生的建議,將這位孩童招到桑耶,由于毗茹劄那是一位獨生子,隨之把父母二人也接到前藏並安排在氣候適宜、環境優美的山南地區,由吐蕃王室承擔他們的生活開支,直至養老送終。而毗茹劄那在桑耶獨自專心致志地學習,吐蕃王室給他提供了優厚的生活條件,希望他早日成長爲一名知識淵博的吐蕃本族的佛學家,並勉勵他在寂護和蓮花生兩位大師座前學習文化。爲此,毗茹劄那在桑耶的前3年在二位大師前學習聲明學,即語言學;之後,他開始在二位大師與贊普之間當翻譯,很快贏得3位大人的歡喜,特別是毗茹劄那能夠翻譯蓮花生向赤松德贊講授的密法,使贊普極爲高興。當毗茹劄那年歲稍長後,就讓他受戒出家,做一名佛教比丘僧。因此,毗茹劄那成爲吐蕃“七覺士”之一,起顯宗法名爲智軍;同時,智軍受到密宗灌頂,又成爲吐蕃25名成就者之一,命密宗法名爲毗茹劄那,後來以密宗法名毗茹劄那著稱于藏傳佛教界。當時毗茹劄那在寂護和蓮花生二位大師座前接受了完整的顯密宗教法。正如《蓮花生大師傳》記載:

  沙河堪布希瓦措,印度蓮花生大師;

  二十五位班智達,我向諸位致頂禮;

  八歲開始學翻譯,到了一十五歲時;

  學會語言千六百,打開印度密寶庫;

  佛經譯成吐蕃文。①

  引言中的希瓦措爲寂護大師。這段話是後來毗茹劄那從吐蕃桑耶寺流放到邊地時,他向吐蕃諸位佛教大師講述的告別詞,他訴說了自己的成長過程和對吐蕃佛教所作的貢獻。從中可以知曉毗茹劄那8歲至15歲在桑耶學習文化並掌握多種語言,成爲一名出色的翻譯家和佛教密宗學僧的經曆。

  由于毗茹劄那先天的聰明伶俐和受到後天的良好教育,成爲當時吐蕃青年中最有發展前途的人物。于是,赤松德贊派遣毗茹劄那等2名吐蕃青年人去印度留學。毗盧遮那到印度時,佛教顯宗日趨衰落,而佛教密宗正日益興隆,遂在印度大菩提寺,親近一位密宗金剛乘大師,學習金剛乘等許多密法,不久他便精通了密宗深奧義理。根據藏文史籍,毗茹劄那當時在印度樹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印度人認爲,毗茹劄那是一位聰明敏慧並且具有語言天才的吐藩青年,同時他對佛教又如此的虔誠,的確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因此,印度人給他起了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大名字,即毗茹劄那,意爲“遍照護”或“大光明”,這一大名與他的密宗法名不謀而合。至于毗茹劄那在印度進修深造的時間,也在《蓮花生大師傳》中作了記載:

  十五歲至五十七,不棄衆生赴印度;

  變吐蕃爲白業國,德布全身被流放;

  將來吐蕃孩子們,去印度時會懊悔;

  如不精通吐蕃文,翻譯無法來進行;

  山高地淨雪域國,國王天子是君主;

  五欲生活很圓滿,寶洲金色天鵝群;

  我是其中一天鵝,如同化身之菩薩;

  卻被逐放察瓦茸,將來講解顯密宗;

  人們無疑會懊悔,共通悉地諸成就;

  本來人人皆可得,目明耳聰心眼活;

  焚文佛語弄不懂,雖然佛寺已建成;

  有見解的我被貶。②

  此段引言是毗茹劄那在吐蕃遭到被流放嘉木察瓦絨的懲罰,他臨行前向吐蕃臣民陳述的冤屈。從中既提供了他在印度留學的期限(即15歲至57歲之間,共在印度呆了42年,這一漫長的時間是否真實,有待進一步考證),同時又反映了當時吐蕃人由于不太懂佛教深奧義理,從而導致誣陷真正精通佛法的學僧,引言中毗茹劄那還預言將來一定會真相大白,得到平反昭雪,後來果真得到了應驗。

  二、磨難

  根據有關史料,毗茹劄那在當時的吐蕃的確經曆了一段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毗茹劄那從印度學成返回吐蕃後,在桑耶寺從事翻譯和傳播密法。但是在桑耶寺期間他不能專心從事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常遇到了來自兩方面的阻撓,第一方面的阻撓來自印度佛教顯宗學僧那裏,他們認爲毗茹劄那傳授的金剛乘密法不是佛教,而是歪門邪說;另一方面的阻撓則來自吐蕃傳統的苯教徒及其代表勢力,他們認爲毗茹劄那所傳播的密宗教理將對王朝及其吐蕃人民帶來災難,必須對毗茹劄那定罪並處于死刑。迫于這種形勢的壓力,藏王赤松德贊將毗茹劄那從事公開的佛事活動轉入地下秘密進行,即讓毗茹劄那關起門來翻譯密宗經典。當時毗茹劄那翻譯了《六十如理論簡說》和《無邊光明佛號贊》等密宗經典。後來毗茹劄那秘密翻譯密法的情況又被王室成員發現,並將此事在王朝中的權勢派中間傳開,于是,他們要求藏王赤松德贊必須將毗茹劄那殺死。赤松德贊無奈便采取了李代桃僵的巧妙手段,從暗地裏抓來一名乞丐作爲毗茹劄那的替身,在衆人面前處死。但是這一計謀後來又被王後蔡邦薩揭穿,最後藏王赤松德贊不得不把毗茹劄那流放到邊地康區。③

  毗茹劄那在吐蕃傳教過程中經曆的各種遭遇,在藏文古籍《五部遺教》④中的《王後遺教》部裏也作了一段有趣的記載,毗茹劄那從印度學習佛教密法獲得成就返回吐蕃後,又欲想到漢地修法深造。對此藏王赤松德贊不太樂意,並講道:“可讓其他人到漢地去,我吐蕃地方翻譯密宗經典的人才奇缺,你還是翻譯佛經爲好。”因此,毗茹劄那便在桑耶寺與其他譯師共同譯經。有一天,王後蔡邦薩設法避開藏王赤松德贊以及仆人,將毗茹劄那單獨迎請到密宮之中,並想用女人美色使他破戒,敗壞其多年修行所積的功德。然而,毗茹劄那對世俗愛欲冷若冰霜,毫不動心,蔡邦薩糾纏不體,並不顧廉恥地將他抱住不放,弄得毗茹劄那不寒而栗。毗茹劄那突然靈機一動,對蔡邦薩說:“外面宮門未關,恐下人看見不雅,我去閉了宮門,再回來和你相會如何?”王後信以爲真,遂放他而去,毗茹劄那乘機潛逃。這下惹惱了蔡後,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造謠說佛教密宗大師毗茹劄那在王宮調戲王後,鬧得滿城風雨,不明真相的人在詛咒他,王宮衛士在追捕他。

  《五部遺教》中繼續描述道,毗茹劄那逃離王宮後,知道該處不是久留之地,便收拾經卷衣缽遁往他方。對毗茹劄那調戲王後一

  說,赤松德贊王將信將疑,他知道王後和一些大臣串通一氣,扶苯反佛。就秘密派人去查訪毗茹劄那的下落。不久,蔡邦薩王後患了麻風病,日趨嚴重,雖多方延醫診治,但見效甚微。經過打卦問蔔,請教蓮花生大師,都說此病只要蔡邦薩王後心生忏悔,改邪歸正,將毗茹劄那召回來,當面承認她非禮的放蕩行爲,得到毗茹劄那的寬恕,方可根除,恢複健康。藏王赤松德贊將占蔔者和蓮花生大師所說的話全向蔡邦薩和盤托出,要她招認。蔡後一來心虛,二來爲病魔所苦,遂忍羞將事情的經過如實地講了出來。赤松德贊一聽,又愧又氣,悔之莫及,就按蓮花生大師所指點的方向,請回毗茹劄那,治好了蔡邦薩王後的病。蔡邦薩王後含羞認錯,決心皈依佛門。從此雖有苯教勢力的反對,但在藏王赤松德贊的大力支持下,毗茹劄那在桑耶寺翻譯殿專心致力于密宗經典的翻譯。

  以上這段故事的內容情節,現在很難辨別真假,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通過這段故事頗能說明當時宗教派別之間業已存在的宗派鬥爭,除了苯教與佛教之間經常發生的你死我活的激烈鬥爭外,還可以看到佛教顯密宗之間也有矛盾。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密宗在吐蕃

  地區最初傳播之時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曆了各種挫折,這在毗茹劄那作爲一名密宗大師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實際上,毗茹劄那作爲吐蕃時期的一位著名曆史人物,他在當時的苯教與佛教之間進行的鬥爭過程中卻扮演了一種特殊的角色。當時苯教徒陷害毗茹劄那,是因爲他在苯教徒眼裏是一位具有舉足輕重的佛教徒骨幹,而佛教徒又極力排擠毗茹劄那,是因爲在他身上具有更多的苯教徒特色。在這種兩面夾擊的形勢下,毗茹劄那沒法在桑耶寺安心翻譯和傳播佛教密宗。所以,毗茹劄那不得不離開吐蕃的中心地區,長期在偏遠地區隱居修煉密宗,從而在佛教密宗領域獲得大成就,成爲一位名副其實的密宗大師。後來吐蕃佛教界不但承認了毗茹劄那的成就,而且重用了他的才華,爲佛教密宗在吐蕃得以弘揚發揮了巨大作用。

  叁、隱居

  毗茹劄那離開桑…

《吐蕃本土名僧毗茹劄那考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雪域的宗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