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佛畫藝術評介
文章轉自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作者:尕藏加
公元七世紀中葉,隨著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的進藏,佛畫藝術也和佛教同時傳入了藏區。據《蓮花生大師傳》和藏籍《巴協》等記載,赤松德贊修建桑鸢寺時,佛畫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了。
傳入藏區的佛畫藝術由于和當地繪畫藝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形成了一門獨特的繪畫藝術,這門繪畫藝術就是流傳至今的藏族佛畫藝術。它不僅繼承了藏族傳統,而且吸收了印度、尼泊爾和我國漢族的藝術營養,具有獨特的風姿和異香,我們可以坦率地說藏族佛畫藝術的形成是一種不同國度、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間繪畫技巧的交流借鑒過程,是多民族藝術風格的綜和。
藏族佛畫藝術的造像藝術處理,基本上與佛學經典的描述相符合,《造像量度經》、《佛畫叁百幅》等繪畫書籍體現了藏族藝人們的造像學和美學觀。他們塑造形象時,主要采用藏族傳統的裝飾手法,強化或減弱某些造形因素,刪除不必要的細節以強調整體效果,充分發揮了線條的節奏感和運動感。加之佛教的經典內容深奧玄秘,所以藏族藝人們通過奇特的想象、象征、比喻等手法,不僅描繪出多頭多臂、千手千眼等各種怪異佛畫,而且給佛畫賦予喜怒善惡的表情,有的令人心驚目眩,有的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則情趣盎然……。
按內容,藏族佛畫可分爲顯宗佛像、密宗佛像、傳承師祖像、護法神祗像、寺塔圖像、裝飾圖案及其它圖像等。
藝術家們根據佛教內容和平時對事物的詳細觀察,在繪畫上顯示出高度的藝術天賦和娴熟的藝術技巧,他們蘸辛勤的汗水于畫筆,融智慧的丹青于畫布,滿懷對未來的期望,對現世的愛憎,勾畫出了一幅幅天上、人間、地獄和神、人、鬼的種種畫面,置善惡于衆目,寓信仰于畫中。
就其繪法技巧來說,有的玲珑透剔,有的雄渾有力,有的雍容華貴,有的色彩絢麗,有的細膩別致,有的裝飾味濃,但主要還是以佛畫內容的不同而不同。
顯宗佛像:
顯宗佛象一般以“我佛慈悲”爲其傳神要點,畫中的慈佛神態安祥,穩坐蓮臺,周圍用蓮花和光環相襯,使人物有一種穩固感。尤其是彌勒佛更有一番氣韻,佛教說彌勒佛是繼釋迦牟尼之後降生人間、普渡衆生的佛,所以畫中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這位佛降臨人間時的情態,他左手持蓮,腑視人間,右手好似安撫人間的痛苦,從坐姿轉換成站立的動態中給人以救苦救難的佛陀即將來臨之感。
文殊菩薩,是佛門智慧的化身,他右手高舉智慧寶劍,左手微舉經典蓮花,腰身略屈,華容祥姿,欲言又止的表情好象在說只有智慧寶劍方能打開通往知識天堂的大門。
四手觀音更以其慈悲之相,好象在爲人類祈禱和祝福。
佛像的畫面布置更是別具一格,一般多爲組畫和衆佛圖像繪成,組畫一般爲佛本生記的故事,其畫面多用浮雲、流水、樹叢、山石等切開,每個畫面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公元七世紀中葉,隨著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的進藏,佛畫藝術也和佛教同時傳入了藏區。據《蓮花生大師傳》和藏籍《巴協》等記載,赤松德贊修建桑鸢寺時,佛畫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了。
傳入藏區的佛畫藝術由于和當地繪畫藝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形成了一門獨特的繪畫藝術,這門繪畫藝術就是流傳至今的藏族佛畫藝術。它不僅繼承了藏族傳統,而且吸收了印度、尼泊爾和我國漢族的藝術營養,具有獨特的風姿和異香,我們可以坦率地說藏族佛畫藝術的形成是一種不同國度、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間繪畫技巧的交流借鑒過程,是多民族藝術風格的綜和。
藏族佛畫藝術的造像藝術處理,基本上與佛學經典的描述相符合,《造像量度經》、《佛畫叁百幅》等繪畫書籍體現了藏族藝人們的造像學和美學觀。他們塑造形象時,主要采用藏族傳統的裝飾手法,強化或減弱某些造形因素,刪除不必要的細節以強調整體效果,充分發揮了線條的節奏感和運動感。加之佛教的經典內容深奧玄秘,所以藏族藝人們通過奇特的想象、象征、比喻等手法,不僅描繪出多頭多臂、千手千眼等各種怪異佛畫,而且給佛畫賦予喜怒善惡的表情,有的令人心驚目眩,有的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則情趣盎然……。
按內容,藏族佛畫可分爲顯宗佛像、密宗佛像、傳承師祖像、護法神祗像、寺塔圖像、裝飾圖案及其它圖像等。
藝術家們根據佛教內容和平時對事物的詳細觀察,在繪畫上顯示出高度的藝術天賦和娴熟的藝術技巧,他們蘸辛勤的汗水于畫筆,融智慧的丹青于畫布,滿懷對未來的期望,對現世的愛憎,勾畫出了一幅幅天上、人間、地獄和神、人、鬼的種種畫面,置善惡于衆目,寓信仰于畫中。
就其繪法技巧來說,有的玲珑透剔,有的雄渾有力,有的雍容華貴,有的色彩絢麗,有的細膩別致,有的裝飾味濃,但主要還是以佛畫內容的不同而不同。
顯宗佛像:
顯宗佛象一般以“我佛慈悲”爲其傳神要點,畫中的慈佛神態安祥,穩坐蓮臺,周圍用蓮花和光環相襯,使人物有一種穩固感。尤其是彌勒佛更有一番氣韻,佛教說彌勒佛是繼釋迦牟尼之後降生人間、普渡衆生的佛,所以畫中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這位佛降臨人間時的情態,他左手持蓮,腑視人間,右手好似安撫人間的痛苦,從坐姿轉換成站立的動態中給人以救苦救難的佛陀即將來臨之感。
文殊菩薩,是佛門智慧的化身,他右手高舉智慧寶劍,左手微舉經典蓮花,腰身略屈,華容祥姿,欲言又止的表情好象在說只有智慧寶劍方能打開通往知識天堂的大門。
四手觀音更以其慈悲之相,好象在爲人類祈禱和祝福。
佛像的畫面布置更是別具一格,一般多爲組畫和衆佛圖像繪成,組畫一般爲佛本生記的故事,其畫面多用浮雲、流水、樹叢、山石等切開,每個畫面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