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或支撐點,製訂出一個盡可能讓大家接受的規則來,例如當前世界宗教界以倫理來作爲對話的基礎,因爲揚善卻惡這一倫理思想是各個宗教都要強調的,從這點出發,或許可以找到一個契入的對話路徑。
佛教是講平等的宗教。佛教主張各宗教之間可以通過對話來建立密切地合作關系,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是佛教一貫的做法。我們要講的競爭,不是通過互相之間的貶損而實現的,而是經過各自的模範作用,取得人們的尊重與理解,獲得社會的承認。
總之,當前世界宗教發生的事件給了我們一個啓示,即我們對宗教要采取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要認識到它的長期性、群衆性,也要看到它的複雜性和國際性。佛教不能離開事物的發展規律,同時也受到了內外緣的牽製。由于信息交通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時代,各個宗教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樣坐享其成,固守著自己的傳統地盤,接受固有的傳統信徒。宗教內外未來的競爭的勢態已不可避免,重新調整或組合的現象勢必要會發生,我們應該怎麼辦?答案只有一個,積極參與,在動態的變化中調整自己,在現代競爭社會的形勢下,發揮傳統優勢,更好地去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走出一條新路。
當前,世界和平重點是反對戰爭,反對種族仇殺,尊重生命,尊重每一個人。佛教的“佛法不殺”的思想基礎是佛教教義不殺生的理論,因爲佛教認爲,殺害生命是一種罪過,要受到懲罰,從而不能獲得解脫。所以佛教是明確反對戰爭的。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以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而著名于世。摩揭陀國王和吠舍離國王都仰慕他的名聲,在恒河邊上派兵前來搶他。阿難爲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于是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衛了和平。
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經是一位暴君,在戰爭中一次就濫殺無辜10萬余人,後來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翻然悔悟,虔信佛法,從此不再濫開殺戒。還宣布鴛鴦、鹦鹉、鵝、(秋鳥路鳥)、蝙蝠、鼈、龜、豪豬、犀、白鸠等23種生物和其它四足生物都禁止食用。懷孕中和哺乳中的母羊、母豬也不准殺,羊等生下來的動物未滿6個月也在禁屠之列,並取消了一般帝王的狩獵行樂的活動。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後趙政權的石勒、石虎等人以暴虐濫殺著稱,佛教僧人佛圖澄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一次,石虎曾經帶有挑釁地問:“佛法本旨爲何?”佛圖澄直截了當地回答:“佛法不殺。”一句“佛法不殺”,概括了佛教的和平慈悲精神之本懷,明確地表達了反對使用暴力的不人道行爲。也正因爲他的規勸,使得“凡應被誅余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
值得指出的是,佛教所說的“不殺”,並不是沒有原則的濫用。在佛教經典《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裏講述,嚴熾大王曾經問大薩遮尼乾子:“大師,如果有外國的國王率軍來侵略,將引起一場大的戰爭,我們應該怎樣與他們進行鬥爭呢?”尼遮子回答說:“首先應當找到這位國王的親友和有知識的人去勸國王,讓他放棄這種打算,實現和解。如果這樣做不成的話,那麼就只好與他作戰了。”石虎認爲自己是天下之王,統治國家要以刑罰當依,既然已經開了殺戒,也就不在乎得到將來的福報了。佛圖澄在對石虎解釋“佛法不殺”時說,“不殺”是指不要去濫殺無辜的一般民衆,對那些行惡多端,十惡不赦的壞人,危及于政權之人,則應殺就殺,應刑就刑。所以君王奉佛不是說一點不殺,關鍵是不要去濫殺無辜。君王只要內心有佛,認真奉持叁寶,仍然會得到果報的。
“佛法不殺”是有針對性的,具體地說,只要有利于衆生,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佛教的是“不殺”,反之則“可殺”。例如,在20世紀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戰爭中,中國佛教徒于國家危急,民族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參加了救亡運動。佛教僧人提出了“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口號,這是從事的正義事業,是保衛世界和平,懲罰惡魔的活動,它雖是“可殺”,但最終目的是爲了永遠“不殺”的千秋和平偉業,當然應屬于“正行”了。佛教的“佛法不殺”,勸人慈悲的和平思想並沒有過時,仍然有其存在的曆史價值,被人們重視。
叁、發揮佛教的黃金紐帶作用,推進與亞洲和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往來
中國大乘佛教在5世紀時就開始傳入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國,並在那裏發生了重要的影響。趙樸初會長生前曾經稱贊佛教是聯結中外各國的“黃金紐帶”。如今中國佛教已經進入了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不斷地提高,又經僧侶們的不斷努力和進取,佛教的影響將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影響越來越大,其覆蓋面也會越來越廣。
發揚佛教國際交流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對外友好工作,是我國佛教叁大優良傳統之一。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第一代領導人十分重視中國佛教協會對外友好交流工作,多次會見和宴請來訪的國際佛教友好人士。當代中國佛教界,一直重視發揚這一優良傳統。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期間,趙樸初居士將一尊佛像贈給日本佛教界,率先打開了中日兩國民間交往的大門。中日兩國佛教界以史爲鑒、面向未來,開展多項友好交流活動。日本佛教界最早訪問山西玄中寺和西安各宗派祖庭。1962年,中日兩國佛教界和文化界共同發起紀念鑒真逝世1200周年的活動,推動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進程。1971年,在鄧小平、鄧穎超關心支持下,中日兩國佛教界共同發起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大師像回國探親活動。中國佛教協會還同日本佛教界舉行空海大師圓寂1150周年大會和惠果、空海紀念堂在西安落成儀式。與日中友好宗教者懇話會和日中友好佛教協會的聯系全面開展。趙樸初會長、隆蓮副會長先後榮獲日本佛教傳道協會頒發的傳道功勞獎和傳道文化獎。中國佛教學會還與日本佛教大學共同舉辦了叁屆佛教學術研討會。與此同時,朝鮮、韓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也已經全面開展。
1956年和1960年,中國佛教協會組團護送佛牙舍利分別赴緬甸、錫蘭(今斯裏蘭卡)巡禮。1960年12月,喜饒嘉措會長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作爲周恩來總理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個組成部分訪問緬甸。喜饒嘉措大師、趙樸初居士先後赴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參加佛陀涅槃2500周年紀念活動。中國佛教協會還接待了印度總理尼赫魯、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親王、老撾首相富馬親王、緬甸總理吳努、錫蘭總理班達拉奈克來訪。組織佛教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捐贈“玄奘法師紀念堂”建築費人民幣30萬元;接待和舉辦亞洲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佛教會議。作爲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世佛聯”)的創始人,趙樸初居士當選爲該會副主席,出席了第4屆、第5屆、第6屆大會。趙樸初會長等率團參加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第3屆大會和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14屆大會,皆當選爲副主席;組團出席世界佛教領袖和學者會議;在北京承辦了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國際理事會會議;班禅大師率團赴尼泊爾參加“世佛聯”第15屆大會開幕式等。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人先後出席在斯裏蘭卡舉行的國際佛教大會、在尼泊爾召開的世界佛教領導人大會、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宗教和精神領袖世界和平千年大會”、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人權會議、在泰國舉行的世界宗教領導人和平峰會、在斯裏蘭卡舉行的國際上座部佛教大會、在印尼舉行的世佛聯第22次大會,以及世界和平理事會、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的工作。趙樸初居士還出席了在日本京都、東京舉行的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和“禁止原子彈、氫彈大會”。趙樸初會長和本會領導人多次訪問日本,並先後訪問泰國、新加坡、韓國、朝鮮、美國、澳大利亞、尼泊爾、印尼等國。泰國僧王智護尊者應邀訪華。中國佛教界與緬甸佛教界實現多次互訪,接待孟加拉政府代表團迎奉阿底峽尊者遺骨,接待了泰國總理炳·廷素拉暖和泰國國王特使、斯裏蘭卡總統賈亞瓦德納、泰國公主和日本皇族等貴賓來訪。
新世紀的今天,中國佛教界仍然會貫徹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友好、合作、和平”爲基本宗旨,繼續加強與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聯系;繼續發展與韓國、日本的黃金紐帶關系;繼續加強同南亞、東南亞國家佛教界的傳統友誼;繼續開展同歐美等西方國家的佛教友好交流;建設和管理好尼泊爾中華寺;積極參與“世佛聯”、“世宗和”、“亞宗和”等國際宗教和平組織的工作,與世界各國宗教界一起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的各項活動;增進同世界各國佛教界的人才交流、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動。
四、結語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指出:“通過回顧曆史,展望未來,展示了中國佛教健康發展的美好前景,對中國佛教的光明前途更加充滿信心。今後的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時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中國佛教搞好自身建設的關鍵時期。”中國佛教協會已經走過曲折的道路,經受了嚴峻的考驗,迎來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昌隆盛世,迎來了佛教事業恢複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共産黨十六大在曆史上第一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論斷,全國人民以“叁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爲指針,構建和諧社會自然也包括了妥善協調各種宗教和宗教徒的利益,將他們的積極性最大的調動起來,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佛教主張衆生平等,反對殺生,要人善待衆生的和平有益思想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它們在當代社會中可以在幫助人們增長誠信,安定人心,化解矛盾,穩定社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紀,中國廣大佛教徒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中國佛教協會的指導下,一定能夠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光大佛法,走上新的坦途。
《世界宗教文化》2003年第2期
《佛法不殺:佛教的戰爭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