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思想略析
戈國龍
佛稱“空王”,佛門稱“空門”,空之一字最易代表佛家思想之特質,亦頗易遭人誤解非議,諸乘諸宗,諸經諸論,皆盛談空理而欲導人生以覺悟,在佛家內部,對空的理解也有些不同,各有特色,一般認爲,小乘偏于析法明空,即通過分析物質的組成結構而現空相。又小乘偏于人空而法不空,世間法空而涅磐不空。大乘則人法雙破,顯緣起性空之妙理,而“涅槃生死等空華”。《中論》是龍樹的代表作,也是大乘空宗的根本經典,最能體現大乘佛法的空義,本文欲對《中論》思想,作一簡略分析,重在其思想實質的哲學分析,並聯系人生觀而提示其對于人生修養的實踐意義。
一、
在具體解析《中論》思想之前,我們先來考察一下《中論》思想的旨歸與方法,明了其思想究竟以何爲宗旨?以什麼作爲立論之方法?這樣方能站在高處洞明其思想實盾。我以爲就方法而言,可概括爲“破執以顯空”,即舉出種種執有實法之議論而顯其矛盾以明空理,就其宗旨而言,可概括爲“明空以破執”,即洞明諸法皆空而破除人法二執證入涅磐解脫。《中論》和其它經論一樣,以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爲根本旨趣,一切言說議論皆服務于人生修養之實踐。空亦稱中道實相,謂事物之本來面目,而未經人們主觀認識之增誠者。此實相之第一義,佛家經論所同指爲離言思絕分別之自內證境界,而佛家經論所建立義理,皆一本佛及諸聖者之自內證體驗。《中論》雲:“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磐”。《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因爲言說義論皆爲二元對立之概念思維,一有分別即離實相境界。實相既不可言說,于是“釋迦掩室,淨名杜口。”第一義不可說,只是說明聖智所證實相境界爲一不可說之境界,然佛家並非不可知主義者,仍以思議言說爲方便,喻爲見月之指,指雖非月可因指而見月也。故佛家長說短說,廣說略說,叁藏宏文,遠超諸家。佛家重聞思慧正思維,經由理性之思擇,而超越理性之局限直觀真如,乃佛家思想之通途。《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此即彰顯佛家“依指見月”、隨機設教之方法論。此二谛又具多方面的含義,叁論宗析爲四重二谛,要之可歸爲二重二谛。一是從理上談實相爲俗谛,而實證實相境界爲第一義谛。第二重在理所顯實相中,又應隨機設教而分方便說(俗谛)和究竟說(真谛)。我以爲分二谛的層次太多,只是思維本身的辯證反思,可以有無窮之多;而從實際內容來分,有此二重二谛即足矣1從理上談二谛,則以空有統一之中道義爲真谛,以假有偏空爲俗谛。以下討論皆爲從理上闡明諸法實相--《中論》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
二、
哲學本體論皆欲尋找萬有現象之本體,以之爲萬有現象存在之依據;神學家則以上帝爲萬物之主宰,而爲吾人生命之所依歸。依佛家觀點,佛家不承認有創生萬物支配人生之本體,而以“緣起”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緣起說是佛家一以貫之的核心之論,從小乘業感緣起之人生分析,到大乘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等,無不妙釋緣起。前面曾說“空”爲佛學核心義理,此又以緣起爲佛法重心,這是否矛盾呢?實則緣即是空,空即是緣,萬法唯緣,萬緣唯空。空不外緣起現象之本性,而爲事物之真實面目,故又稱真如、實相等,實則緣起現象之外別無一“空”可作萬有現象之本體,故佛家實相論與哲學本體論尚有差距,不可混爲一談,勉強可說緣起說是本體論與宇宙發生論之統一,以“無本體”爲“本體”,“空”一概念所闡明者爲“存在性”而非“存在否”,換言之,是說明事物是一種怎樣的“有”而不是事物之“有沒有”。任何一存在之物,其性爲空,非謂物之不存在爲空,故雲“色之性空,非色敗空”。緣起之現象無一獨立恒常之自性,故其性空,緣起性空爲《中論》思想之核心所在。
《中論》以八不緣起顯示諸法實相,在原始佛教中,已有八不中道思想之萌芽,如《雜阿含經》載:“佛告波羅門,自作自覺則隨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強調離斷常二邊而處中道。八不緣起用遮诠的方法破除對有實法生滅等偏見,而闡明諸法緣起性空之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諸法不過是衆緣所聚,實無一法有其自性,無一刹那有實法安住,法本不有,何生保滅?不生不滅,不過是破除對生滅現象之實執,不可重生“不生不滅”之實執:決無一個恒常的不生不滅的法,不生不滅即是刹那生滅的代名詞。八不緣起辯證地闡明事物運動變化之相似相續而其間決非有實法可執,相似故不常,相續故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理可類推。青目以谷種之喻形象地說明了八不緣起之理,谷之與芽,非常非斷,不一不異。這種事物運動變化的辯證關系,世間哲學亦有所見,不過世間哲學是以爲有實法生滅變化,站在肯定的立場,而佛法之不共之處,在于指明其間無有一實性可得,而站在否定的立場上,有肯定即有所執而生煩惱,無肯定則可破人法實執而證涅磐。
緣起之現象無實自性故性空,因諸法性空而互爲緣起,緣起與性空乃一體兩面之統一。《中論》雲“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諸法從其相狀言,是宛然之有,從世谛可安立假名;然有非實有。乃如幻之有,其性是空,故從真谛謂之空,而世谛與真谛義非截然兩分,實則同一緣起法之表征,空有之統一謂之中道。中道亦不異空假二谛,故謂之“叁谛圓融”。
從緣起的一面分析,則任何一法,皆由衆緣之所聚,而其中任何一緣又複由衆緣之所集,如是無窮,緣緣無盡,那麼分析到最後是否有一緣可獨存而無需待緣而成呢?一般哲學家就于此有所肯定,或爲“極微”或爲“氣”,以爲萬事萬物之所從生者,佛家之特殊高明處,即斷然否定有此一“不平等因”,萬法平等皆由緣起,否定有實體之存在。因爲任何一法皆含有無窮之緣,如帝網重重,故任何一法皆與萬法有或親或疏的聯系,諸法互攝互人,相依相連,成爲一因緣無盡之大關系網絡,此即《華嚴經》中的“法界緣起”。諸法性空,以否定方面說;從積極方面說,則諸法皆與法界所有萬法有不可思議之聯系,故“一真萬法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全息互攝,相對相關,此種互攝而無礙之關系,佛家稱之爲“圓融”。圓融乃真空所顯之妙有,亦同一緣起法之真實聯系。
諸法緣起性空,還可從時間方面說明。萬事萬物皆處于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那麼變化之中是否有一法暫住呢?佛法認爲暫住是相對的,而變化是絕對的,萬法當生即滅,生滅同時,無有一刹那停留,故稱刹那生滅。刹那生滅的當體,毫無實法可得,故生即不生,滅亦不滅,不生不滅,實相如如。這一觀點與現代物理學對微觀運動的分析甚爲相符,越是到微觀現象,其刹那生滅的現象越是明顯,而宏觀現象之相似相續,似有一不變階段,而易被錯覺爲事物有一暫住不變時期。
緣起性空深刻提示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普遍聯系和相對相關性,提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本質,較之一般的辯證法更徹底更豐富,且與人生實踐相一致。空既不是對萬物存在的否定,也不礙緣起萬象之森然有序,恰恰相反,空是一切事物能保持發展變化井然有序的根本原因,《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叁、
佛家對緣起法的分析是爲了說明人生的“染淨因果”,探求人生痛苦的原因及解脫之道,萬法本空,而人們執之爲實,此即無明而爲生一切煩惱流浪生死之因;和事物之真實(空)相應,去人法二執而證人法二無我,即爲解脫生死的涅磐之道。
緣起性空的思想可統括佛家基本思想的“四谛”和“叁法印”。萬法刹那生滅,即諸行無常印;萬法無實自性,即諸法無我印;回歸事物之本來狀態,即涅磐寂靜印。諸行無常,從價值意義上講即是苦谛,于無常無我而執常執我之顛倒,即是集谛;觀無常無我而滅我執法執,即是道谛;實證無我而安住實相,即滅谛。《中論》觀四谛品,有論者難曰:如果一切皆空,則四谛空,四谛空則叁寶空,如此即破壞叁寶。這是完全誤解了空的意義,所以《中論》指出,如果萬法不空,則苦恒是苦集恒是集,無道可修無滅可證,才是真正的破壞叁寶。正因爲萬法皆空,一切皆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染淨分途,因果曆然,才可能知苦斷集修道證滅。萬法本空,提供了人可修道成佛的可能性,從因地可謂之佛性;萬法本空從能修之角度言,即是修道之智慧,可謂之般若;般若所顯佛果功德即是涅磐。所以空之一義,從實踐角度言,可統攝因、道、果叁位,爲轉迷開悟之樞紐。
《中論》雲:“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爲涅磐”。被動地受製于因緣而昧于實相執有實我、我所,起貪嗔癡諸煩惱造身口意諸業,故輪轉生死中。主動地透知因緣而契于實相,修諸善行,斷煩惱所知二障,即證涅磐解脫。
通達性空無礙的道理,可遠離一切苦厄。《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爲一切苦厄皆緣于有實執之對礙,如心物之對礙,自他之對礙,一切煩惱皆起于實我、我所之執著,若能洞達性空之理,則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無得無失,究竟安樂。
通達緣起無盡的道理,則能洞明人生之一切遭遇皆有其因緣,而不怨天憂人,安之若命,知道吾人一己之生命,實與衆生有不可分之聯系,一言一行皆有無盡之後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從而慎言慎行,無我利他,不斷改造身口意叁業使之淨化,終至圓滿覺悟之境。
從性空的一面講,通達性空即是般若,可斷一切煩惱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而“無我、人、衆生、壽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契真實而如如。從緣起的一面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有衆生之類,皆令人無余涅磐而滅度之,而實無衆生可滅度者。如是展開菩薩福慧雙修悲智雙運之菩薩中道行:“智不住叁有,悲不入涅磐”。以無我心廣修六度萬行一切善法,不舍世法而成就佛法,不斷煩惱而入涅磐。不住世間,不住涅磐,此即大乘“無住涅磐”之意。《中論》雲:“涅磐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磐,亦無少分別。”從緣起性空的思想看,世間與涅磐亦非截然二分,世間之真實相即涅磐,世間之外別無涅磐。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由此可見大乘思想是積極而圓滿的,既徹底放下一切,又徹底建立一切,放下的是我執,建立的是利他,“無我利他”即是大乘精神之核心。
以上略析了《中論》的核心思想及其實踐意義,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理解的“空”常非佛家空義之本意,對于佛家“空”的思想還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其對于人生修養的積極意義,更值得現代人去體味。佛家之空,乃是對諸法緣起無自性的本質規定,並非物外之空,非先有後無之斷滅空,非有時空有時不空,非有物空有物不空,而是諸法當體即空,從來就沒有“不空”的時候,是非成敗本來空,何需待轉頭始空?“何必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倘能于此豁開慧眼,頓見空性,則浪花與英雄皆了不可行。心無挂礙;無智亦無礙。雖諸法本空,而無礙萬有現象之“假有”,人若能契神于有無之間,忘心于得失之際,則當下清靜,智慧洞然。
《《中論》思想略析(戈國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