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而無行者。雖望得谷。不事耕耨者也。俱無互缺。准上可知。此叁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又複世人雖行衆善。于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雖有諸過。于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爲器。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于是器中。輩之品之。成叁成九。九之又九。叁之又叁。又細分之。複應無量。如二部中說。
次明階等也。輩者。大本叁輩。品者。觀經九品。故曰叁九。叁輩之中。複叁輩之。則成九輩。九品之中。複九品之。則成八十一品。輩之無窮。品之不已。則成百千萬億輩品。故曰複應無量。所以然者。均名念佛。同一往生。而修有事理。功有勤惰。隨因感果。地位自別。故涅槃說十二因緣。曾無二法。而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是則諸天共器。食有精粗。叁獸同河。渡分深淺。焉可誣也。倘其自負利根。聞說念佛若將浼焉。甯知輩品天淵。存乎其人而已。終不念佛。鈍置汝也。好奇負勝之士。幸平氣而思之。
○二總收
總收者。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贊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高下者。以上品即登彼岸。下品猶勝天宮。則品位雖殊。皆得不退故。聖凡者。以具縛凡夫。但得往生。即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則終當成聖故。此專舉其順者。下言信疑贊毀。則兼違順。無不獲益也。問。信贊應爾。雲何疑毀亦曰善根。答。常不輕授記諸人。皆當作佛。人疑不信。乃至打罵。因墮地獄。從地獄出。終得成道。豈非罵打從疑而生。疑從知生。知從聞生。聞知有佛。然後生疑。曾未聞知。疑從何發。因聞知故。佛之一字。已蘊識田。投種土中。雨露忽滋。終有生日。彼毀佛者。義亦如是。故曰但知有佛。皆成善根。畢竟解脫。不聞不知。則不成種。
○五能诠體性(四) 初隨相二唯識叁歸性四無礙
○初隨相
已知此經被機普遍。未知能诠。何爲體性。依古展轉十門推本。約之成四。先明隨相。于中複二。一謂聲名句文。二謂所诠義。以文與義。皆屬相故。
十門展轉。詳見華嚴玄談。圭峰複于中約而束之。遂爲四門。初聲名句文者。據大小乘教。或以聲爲教體。或以名句文身而爲教體。今依清涼大師。通收四者。以聲爲教主。名者次第行列。诠法自性。句者次第安布。诠法差別。文者次第聯合。上二所依。此名句文叁者。屈曲爲聲上诠表。唯聲。則不能诠義。唯名句文。則無自體。兼此四事。是謂教體。以假實體用兼資也。二所诠義者。此聲名句文。若無所诠之義。則同乎篇韻。殊無意況。若徒義無文。妙理憑何而得顯示。良以文隨于義。義隨于文。文義相資。乃成教體。故今此經。從如是我聞。至作禮而退。是聲名句文體。而其中所說依正二報。信願往生等。是所诠義也。以是二者。交相隨故。而爲教體。
又若據法所顯義。則無非佛事。如香飯光明等。當知法法皆爲教體。
法能顯義。則法法自彰。不俟文字。如華嚴雲臺寶網。毛孔光明。皆能說法。淨名雲。有佛世界。以香飯而作佛事。有佛世界。以光明而作佛事。乃至一色一香。一舉一動。無有一法而非佛事等。今此經者。水鳥樹林。鹹宣妙法。則隨舉一法。皆成教體。
○二唯識
唯識者。此文此義。皆識所變。而有本影四句。
四句者。一唯本無影。即小乘教。不知教法皆唯識現。謂如來實有說法故。二亦本亦影。即始教。以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從妙觀察智淨識所現。名本質教。聞者識上所變文義。名影像教。諸佛衆生互爲增上故。叁唯影無本。即終教。以離衆生心。更無有佛。唯大悲大智爲增上緣。令彼根熟衆生。心中現佛說法。是故佛教全是衆生心中影像。四非本非影。即頓教。非唯心外無佛。衆生心中影像亦空。以性本絕言。即不教之教。所謂尊者無說。我乃無聞。說聽皆無。唯識而已。是以識爲教體也。今此經者。且約終頓二教。則衆生心樂出離。自于心中見佛爲說極樂依正。信願往生。而實無說無聽。故識爲教體。
○叁歸性
歸性者。前以所變之萬境。攝歸能變之八識。今以所現之八識。複攝歸能現之一心。則性爲教體。
一心者。即真如自體也。從此真如。流出教法。故會相歸性。則所謂重頌如。授記如。十二分教。一切皆如。以上展轉推尋真實之理。極至于此。譬之物不離夢。夢不離人。圓覺疏雲。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則以自心爲教體也。今此經者。依正信願等法。若文。若義。究極皆歸一心真如。故古德雲。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印。爲經教體。此經一心不亂。即是實相。即是真如。則合前二種。會歸一心。而爲教體。
○四無礙
無礙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徹。境及事者。是名隨相。心者唯識。理者歸性。俱交徹故。
交徹者。以一心原有真如生滅二門。真如即是生滅。故理不礙事境心。生滅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礙理。今此經者。心即是土。則一念無爲。而不妨池樓鳥樹昭布森列。衆生信樂。隨願往生。土即是心。則七寶莊嚴。而不妨全體空寂。不立一塵。實無衆生生彼國者。則心境理事。互相融攝。而爲教體也。
○六宗趣旨歸(叁) 初總陳二異解叁正意
○初總陳
已知此經能诠之體。如是該羅。未審所宗。當在何者。夫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而有通別。通論佛教。因緣爲宗。別則依古十門。自我法俱有。至圓融具德。後後前前。次第深淺。是故諸經。各有宗趣。
尚者崇也。聖人立教。一部語言。何所崇尚。所崇尚者。名之曰宗。歸者至也。立此爲宗。爲求何事。究所歸至。名之曰趣。因緣者。揀異無因邪因。一代時教。不出因緣。如所謂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即假。因緣故即中。佛教所宗。因緣攝盡。故雲通也。十門者。第一我法俱有宗。內執有我。外執有法。名爲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無宗。則異外道。由是從前至後。由淺入深。乃至第十圓融具德。十門分別。詳具華嚴玄談。若約之爲五。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圓融。今此經者。宗乎法性。以淨土依正信願等。皆歸一心。一心不亂。即法性故。
○二異解
今明此經。古有多解。有謂信願爲宗。有謂超過叁界二種清淨爲宗。令諸衆生得不退轉爲趣。
信願爲宗者。諸解多同。以經中屢言。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故。二種清淨者。論言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清淨莊嚴。非叁界所及。故以爲宗。而要其所歸。爲令衆生。生彼清淨極樂國土。生彼國已。即不退轉。以此爲趣。
○叁正意(二) 初總舉二別明
○初總舉
此經宗乎法性。于法性中。複分總別。總而令之。謂是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爲宗趣。
取前二說兼合言之。總爲宗趣。以前說不該依正。後說未詳信願。故須兼合。始得無遺。良由依正信願。兼備交資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其總爲宗趣者。如華嚴例。彼經亦兼衆說。總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爲宗趣故。若欲分之。上句爲宗。下句爲趣。義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經加不思議。今經亦爾。
○二別明
又別明之。則成五對。一教義。二事理。叁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爲宗趣。
一教義一對者。以教爲宗。令達義爲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雲何。正欲曉會經中所說阿彌陀佛正報依報清淨莊嚴。信之願之。則生彼國。教中有如是義。是其趣也。不徒爲語言文字而已。二事理一對者。以事爲宗。令顯理爲趣。承上一經言教。俱約所诠之義。而義中複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願等事。其意雲何。正欲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爲事緣之迹而已。叁境行一對者。以境爲宗。令起行爲趣。境即是所觀之理。對能觀之智。故名爲境。言崇尚此理。其意雲何。既知彌陀自性。淨土唯心。正欲即此以爲真境。而起觀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其趣也。不徒爲曉達此理而已。四行寂一對者。以行爲宗。令至寂爲趣。言崇尚此念佛觀行。其意雲何。良由心雖本寂。多生習染。觸境生心。若不修觀行。縱令強抑妄心。終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觀。執持名號。至于一心。則複還空寂之體。是其趣也。不徒爲有作妄計而已。五寂用一對者。以寂爲宗。令發用爲趣。言崇尚此寂。其意雲何。良由妄想執著。無由解脫。妄盡心一。則淨極光通。喻如塵盡鏡明。無像不現。所謂既生本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以無數方便。大作佛事。度脫衆生。妙用恒沙。是其趣也。不徒爲沈空滯寂而已。如是十門。展轉生起。以爲宗趣。
○七部類差別(叁) 初明部二明類叁非部非類
○初明部
已知此經。宗趣沖深。未審當部等類。爲有幾種。初先明部者。部有二種。一謂大本。二謂此經。
部者。以是總歸一部。而有詳略。詳爲大本。略爲此經。大本有六。一名無量平等清淨覺經。後漢支婁迦谶譯。二名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叁名阿彌陀經。與今經同名。吳支謙譯。四名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五出寶積第十八經。名無量壽如來會。元魏菩提流志譯。六名佛說大阿彌陀經。宋龍舒居士王日休者。總取前之四譯。參而會之。唯除寶積。彼所未及。然上五譯。互有異同。漢吳二譯。四十八願。止存其半。爲二十四。其余文中。大同小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叁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叁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雲未盡。然今…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