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7

  ..續本文上一頁疏鈔所引。義則兼收五譯。語則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余五間取。而概以大本標之。故上六種皆名大本。今此經者。名爲小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二明類

   二明類者。自有叁種。一觀經。二鼓音王經。叁後出阿彌陀偈經。

   類者。不同其部。而同其類。如從昆弟。雖不同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爲等夷。故曰同類。觀經者。觀無量壽佛經。具談十六妙門。一心叁觀。詳本疏鈔。鼓音王經者。佛在贍波大城。伽伽靈池。與比丘百人說。中雲。若有四衆。受持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衆。接引往生等。後出偈經者。始終唯偈。是伽陀部。中雲。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願止存半。與漢吳二譯同。而四十八願。自古及今。傳揚已久。二十四者。或梵本缺略。未可知也。或問。鼓音亦說持名。雲何不與今經同部。答。以有咒故。彼經雖說持名。重持咒故。

   ○非部非類

   叁明非部類者。帶說淨土。如華嚴法華。及起信等。又非部類。而中說專持名號。如文殊般若。

   帶說者。諸同部同類之外。複有諸經。雖不專談淨土。其中帶及勸贊往生也。華嚴。如行願品。既明十大願王。而末言以此十願導歸極樂是也。法華。如雲誦斯經者。命終當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也。起信。如前教起中所明是也。等者。如觀佛叁昧。十住斷結諸經。帶說淨土。層疊非一。詳如後釋文中雜引。文殊般若。詳後執持名號文中。

   ○八譯釋誦持(五) 初明譯二明釋叁明誦四明持五結勸

   ○初明譯

   已知此經。爲部爲類。詳略同別。未委譯自何時。凡有幾譯。以至注釋闡揚。讀誦受持。有何靈驗。初明譯者有二。一名佛說阿彌陀經。即今經。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今言姚者。揀非余秦也。叁藏者。通經律論。兼善華梵故。法師者。佛法所屬。演揚誨衆。爲表範故。鸠摩羅什者。梵語具雲鸠摩羅耆婆什。上五字。此雲童壽。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華梵合舉。稱羅什也。譯者。易也。易梵成華也。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北方曰譯。今經自西來。而言譯者。漢之北官。兼善西語。摩騰始至。遂稱爲譯。今仍之也。按本傳。師。中天竺國人。父名鸠摩羅琰。家世相國。棄榮出遊。龜茲王以妹妻之。生師。師生而神靈。七歲隨母入寺。見鐵缽。試取加頂。俄念此缽甚重。我何能舉。即不勝重。遂悟萬法惟心。博學強記。人莫能及。以沖年高德。故雲童壽。既通叁藏。東遊龜茲。王設金獅子座處之。苻堅據秦。將事西討。適太史奏異星現于西域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雲。朕聞龜茲有羅什者。得非此耶。遣將呂光。臨發。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聞羅什深解法相。爲後學宗。若克龜茲。即宜馳驿送什。及破龜茲。載什以歸。中道聞堅已爲姚苌所害。遂止不返。什師因不至秦。後苌亦聞師名。要請。而光不允。苌亡。子興複請。亦不允。因遣兵伐光。光侄降秦。方得迎師入關。奉爲國師。師閱舊經。義多纰僻。不與梵本相應。乃集沙門肇睿等。八百余人。新譯經論叁百九十余卷。並暢神源。發揮幽致。師未終少日。集衆謂曰。願所宣譯。傳之後世。鹹共流通。今于衆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長安。阇維薪滅形盡。舌根俨然。今此經者。譯于什師。而舌根不壞。與諸佛出廣長舌。贊歎此經。合而觀之。佛語不虛。于是益信。

   二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唐叁藏法師玄奘譯。二經聯比。小異大同。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玄奘法師者。唐洛州缑氏人。姓陳氏。少罹患難。隨兄長腱法師。出家于淨住寺。年十一。誦維摩法華。卓然自立。不偶時流。年二十一。講心論。不窺文相。湧注不窮。時號。神人。貞觀叁年。往西域取經。備經險難。曆百五十國。遂至舍衛。取經六百余部。貞觀十九年還京。于玉華臺翻譯經論。總一千叁百叁十卷。既臥疾。見大白蓮華。及佛相。右脅累足而逝。兩月。色貌如生。先是西行之日。撫靈岩寺松而作誓言。吾西去。汝西長。吾東歸。汝東向。師去。松西長至于數丈。一日忽東回。門弟子喜曰。師歸矣。已而果然。時號摩頂松雲。按師誓言自要。不爽如是。真語實語。亦什師舌根不壞。諸佛舌相廣長意也。所譯此經。焉可不信。聯比者。先後重譯也。小異大同者。梵音稍別。及語有繁簡。如恒河殑伽。六方十方之類。而大意一無相乖也。皆弘者。法華叁譯。秦本盛行。此經二譯。亦複如是。

   ○二明釋

   次明釋此經者。論則有天親菩薩無量壽經論。解則有慈恩通贊。海東疏。孤山疏。乃至大佑略解等。

   天親菩薩者。常入日光定。升兜率天宮內院。親觐慈氏。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優婆提舍者。此雲分別義。慈恩法師者。諱窺基。姓尉遲氏。敬德猶子也。奘師度之出家。學通大小。造疏計可百卷。釋彌勒下生經。筆鋒得舍利二七粒。複示西方要義。有彌陀經通贊一卷。海東法師者。諱元曉。其疏此經。大率依論爲主。孤山圓法師者。十疏流通。此疏居一。義淵。淨覺。越溪等。曆代諸師。種種解釋。率多散沒。至元大佑師者。乃有略解。今唯海東越溪大佑所解僅存而已。世遠人亡。經殘教弛。遂令如是廣大深遠法門。不得人人曉了。甯不悲夫。

   若夫遠承佛旨。弘闡秘宗。爲論爲文。爲集爲錄。爲傳爲偈。爲賦爲詩。交贊互揚。其麗不億。莫不叮咛懇告。感慨悲歌。普勸迷流。同歸覺路。一曾過目。可弗銘心。

   上文專指注釋此經。今謂其余贊詠淨土。所有言辭。不可勝紀。爲論。如十疑寶王等。爲文。如龍舒無盡等。爲集。如決疑指歸等。爲錄。如淨土自信等。爲傳。如淨土略傳等。爲偈。如徑路修行等。爲賦。如神棲安養等。爲詩。如諸家懷淨土等。告而曰懇。真誠之語。冀其信受而奉行也。歌而曰悲。淒楚之辭。或能感發而興起也。麗。數也。不億者。億不足以盡之。言多也。此皆淨土聖賢。千言萬語。不厭繁重。直欲生死海中。盡挈衆生于彼岸而後已。我等應當銜恩報德。镂骨銘心。展轉流通。遞相勸導。如其置而不覽。覽而不信。不曰愚蒙之訓。則曰寄寓之談。獨且奈之何哉。

   ○叁明誦

   次明誦此經者。如舌根不壞。天樂西迎。方解冤而往生。未終卷而坐脫。歸如入定。終睹白蓮。銀臺而易金臺。粗樂而來細樂。

   舌根不壞者。智論雲。有比丘誦彌陀經。命欲終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大衆。俱來迎我。後從火化。舌根不灰。色相自若。天樂西迎者。宋唐世良。誦彌陀經十萬過。一日謂家人曰。佛來迎我。言已。作禮坐逝。其夜有利行人。在道味山上。夢西方異光。旛華缤紛。音樂嘹喨。空中聲雲。唐世良已生淨土。解冤往生者。宋上虞民馮珉。少事遊獵。見巨蛇。持矟將往刺之。時蛇在岩下。欲噬黃犢。珉推岩石壓之。至死。蛇屢爲祟。珉修忏念佛經年。蛇不能害。一日請同社淨侶。誦彌陀經。合掌而化。未終坐脫者。晉智仙法師。號真教。住白蓮寺。十叁年西向十念。十二時不暫廢。一夕微疾。命觀堂行人誦彌陀經。未終卷。安然坐脫。歸如入定者。宋釋處謙。精修淨土。一夕。誦彌陀經畢。稱贊淨土。告衆曰。吾以無生而生淨土。如入禅定。奄然而化。終睹白蓮者。宋嘉禾郡鍾妪。日誦彌陀經十遍。念佛不辍。一日語其子曰。見白蓮華無數。衆聖迎我。遂端坐聳身化去。銀臺金臺者。懷玉禅師。臺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臥。精進念佛。誦彌陀經叁十萬遍。一日見西方聖衆。多若恒沙。一擎銀臺。從窗而入。玉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爲得此。銀臺遂隱。玉感激。倍複精進。叁七日後。見佛滿空中。乃謂弟子曰。金臺來迎。吾生淨土矣。說偈含笑而逝。郡守段公異之。作詩贊美。有枝低只爲罣金臺之句雲。粗樂細樂者。元子華禅師。大曆九年。于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六月。忽得疾。夜聞香氣樂音。空中告曰。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往生。良久念佛而化。異香連日不散。

   又若書寫則化被蒼生。講演則祥符白鶴。

   書寫者。唐善導大師。凡得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勸人受持。亦有讀誦至十萬遍者。五十萬遍者。僧俗歸仰。至有感極焚身供養。得念佛叁昧者。不可勝紀。講演者。宋沈叁郎。晚歲回心念佛。因病。請僧講彌陀經。易衣而終。縮膝欲起。二子局于名教。以易龛爲難。曳其胫直之。將入殓。忽舉首出衣被。矍然而坐。舉家大驚。二子急前扶衛。乃以肘節捶之。子曰。助父坐脫耳。竟坐逝。荼毗。有白鶴二十九只。飛鳴雲表。久之西去。

   現前感應。則寶地遙觀。克取往生。則涅槃非比。如斯感應。屢見古今。

   寶地遙觀者。唐大行禅師。初修普賢忏。後入大藏。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日夜誦詠。至叁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前。僖宗聞其事。诏入內庭。賜號常精進菩薩。後琉璃地複見。即日命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涅槃非比者。梁道珍法師。講涅槃經。天監中。憩錫廬山。慕遠公淨業。禅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邁。師問何之。答曰。往極樂國。因求附載。報雲。法師雖善講涅槃經。亦大不可思議。然未誦彌陀經。豈得同往。師遂廢講念佛。誦彌陀經及二萬遍。將終四七日前。夜四鼓。見西方銀臺來至。空中皎如白日。聲雲。法師當乘此臺往生。時衆鹹聞天樂異香。數日香猶未散。其夜峰頂寺僧。遙見谷口火炬數十。明燎徹夜。次日乃知師逝。如上所錄。皆修因證果。此感彼應。疊見層出。自古及今。未及枚舉。

   ○四明持

   若持名者。或一念而飛一光。或一聲而出一佛。或響彌林谷。或音徹宮闱。或六時系念。而依正盈空。或十字標心。而聖賢入會。洎乎昭代。續有名流。

   此正明執持名號也。淨業諸賢。多不繁載。姑舉昭灼世人耳目者一二…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