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爲激勸。飛光者。唐善導大師。人問念佛得生淨土否。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于是導乃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十聲至百。光亦如之。光明滿室。帝聞其事。敕所居爲光明寺。後登柳樹端坐而化。出佛者。少康法師。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勸人念佛。衆見師念佛一聲。口出一佛。至于十念。十佛次出。猶若連珠。臨終之日。口旋異光數道。奄然而逝。響彌者。唐道綽禅師。平居爲衆講無量壽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聲播林谷。音徹者。唐法照。于並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遙尋。見師勸化之盛。遂诏入宮。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六時者。晉慧遠法師。居廬山。製蓮華漏。六時念佛。澄心系想。後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菩薩衆。水流光明。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端坐而逝。十字者。宋長蘆宗赜禅師。禅理洞悟。宗說兼通。而遠遵廬阜之規。建蓮華勝會。其法日念阿彌陀佛。或千聲萬聲。各于日下。以十字記之。一夕。夢一男子。烏巾白衣。風貌清美。謂赜曰。欲入公彌陀會。乞書一名。赜問公何名。曰。普慧。又雲。家兄普賢。亦乞登名。言訖遂隱。赜覺而語諸尊宿。皆雲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乃知聖賢幽贊。以二大士書于錄首。昭代者。今代也。如西齋。空谷。天奇。毒峰等。皆近世高僧。笃信精修。匹休前古。相續不絕。稍詳往生集中。蓋千萬中。紀其一二而已。
至于感護則宿冤得度。惡鬼不侵。靈應則瞽目重明。俘囚脫難。
冤度者。唐邵彪。鎮江人。爲諸生時。夢至一公府。主者問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對不知。因使人引彪前行。見大镬中。有蛤蜊作人語。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彌陀佛。蛤蜊變黃雀飛去。彪後及第。官至安撫使。鬼卻者。佛世有一國鄰于羅剎。羅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中。家以一人。次第送與。勿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第充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將之而還。自是羅剎之患遂息。目明者。宋崇氏女。雙瞽。念佛叁年。精勤不替。雙目重明如故。難脫者。元末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擒四十人。囚檻送戮。夜宿西湖鳥窠寺。大猷謀禅師。徐步廊下。囚見師神觀閑雅。持誦不辍。因求救拔。師教令至心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中有叁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至叁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繩。既而審鞫。知良民被虜者。遂得釋。
又複惡人則善和十念。地獄現而化佛空迎。畜生則鸲鹆稱名。形骸掩而蓮華地發。何況身無重慝。報在最靈。信願熏修。甯成虛棄。
惡人者。唐張善和。屠牛爲業。臨終。見群牛索命。于是大怖。喚其妻雲。速延僧爲我念佛。僧至。谕雲。經中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雲。地獄至。急取香爐來。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自言佛來迎我。即化去。畜生者。宋黃岩正等寺觀公。畜鸲鹆。常念佛不絕。一日立化籠上。觀葬之。已而土上出紫蓮華一朵。尋土中。則華從舌端而發。靈芝照律師。爲之贊。有立亡籠閉渾閑事。化紫蓮華也太奇之句。如上持名所舉。自飛光出佛至此。亦千萬中紀一而已。慝者。惡之匿于心者也。最靈者。人爲萬物之靈也。末複結言。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惡未必如善和。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況靈而號爲人類。以此比況。知必生也。信願熏修。所作唐捐。無有是處。
○五結勸
是以一音始唱。千佛同赓。叁學高僧。九流名德。若幽若顯。若聖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北。方之捷徑。號曰普門。豈虛語哉。決志求生。無容擬議者矣。
此總結淨土法門。一切衆生所皈依也。唱者導也。赓者續也。始唱者。釋迦開示西方。衆生始知淨業。是引而導之也。同赓者。六方贊歎。詳如經文中說。是續而和之也。叁學者。謂禅教律叁宗也。禅如永明。以宗門柱石。而上上品生。圓照以獨秉單傳。而標名蓮境。教如僧叡弘輔什師。而蓮華出榻。四明中興臺教。而西向坐亡。律如靈芝。生弘毗尼。而死生安養。清照大闡律學。而說偈西歸。若廣舉者。不可勝數。九流者。謂儒道農工醫蔔等也。儒如文潞公。德業滿朝。而結十萬同生之緣。蘇長公文行絕世。而有西方公據之說。道如葛濟之舍仙學而回心淨業。鸾法師焚仙經而專修觀經。乃至子章之業岐黃而念佛。張铨之荷耒耜而稱名。幽如冥君敬禮。羅剎休心。聖如文殊求生。普賢願往。況顯與凡。不待論矣。朝東者。會極義。拱北者。宗本義。喻淨土爲真際所詣。勢必向往。非強之使然也。捷徑普門。解見前文。重言結之。明不虛也。決志者。大本雲。設有大火。充滿叁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生彼國土。則決定其志。無退怯也。擬議者。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今謂不須擬議。昔人有言。蔔以決疑。不疑何蔔。念佛往生。但谛信不疑而已。何複擬議爲哉。
2003.07.26完成叁校
2003.10.18完成四校
2003.10.31完成五校
2004.04.25完成六校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二
○九總釋名題(二) 初題義二譯人
○初題義
如上八門敘義已知一經大旨。今欲釋文。先明總題。使有綱領。故次之以總釋名題。
【經】佛說阿彌陀經
【疏】題義有四。初能說佛。二正明說。叁所說佛。四結說名。言此土釋迦牟尼佛。說彼土阿彌陀佛依正莊嚴信願往生之經也。統括大意。次乃離釋。
【鈔】統括者。先且略表全文。使血脈貫通。意義具足。次乃一一離而釋之。題止佛名。而言依正等者。觀經言佛便周。今舉佛名。攝無不盡故。
【疏】次離釋也。佛者。梵語具雲佛陀。此雲覺者。備叁覺故。又雲智者。無不知故。又佛者。十號之一。又佛地明十義佛。天臺明六即佛。華嚴明十身佛。故佛者。天中天。聖中聖。凡單言佛者。即本師釋迦牟尼也。
【鈔】梵者。淨也。對華名梵。文質之謂也。具者。具足。梵語當雲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譯以震旦之言。則雲覺者。對迷者得名也。叁覺者。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菩薩。叁覺俱圓。故曰自他覺滿之者。又離心名自覺。離色名覺他。俱離名覺滿。亦叁覺義。又雲智者。智即覺義。無不知者。智論雲。知一切衆生數非數。常非常等。是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是也。即覺滿義也。十號者。萬德世尊。舉莫能盡。略而言之。如來至佛。共有十號。十號之中。佛當其一。具茲十德。世出世間之所宗主。故名世尊。十義者。具二智。斷二障。覺二谛。得自他二利。如夢覺華開二喻。合之爲十義也。六即者。始乎理即。終乎究竟。蓋始則全覺全迷。中則覺而未盡。末乃無所不覺。今稱佛者。指究竟也。十身者。一正覺佛。至十隨樂佛。詳具離世間品。此十身佛。唯華嚴有之。然約其大要。不出覺滿之義。故曰十身初滿。正覺始成。名圓滿佛也。天中天者。天有四。一世間天。諸國王是。二生天。欲色無色諸天是。叁淨天。四果支佛是。四義天。十住菩薩是。佛並超之。是天而又天也。聖中聖者。聲聞緣覺菩薩。入聖域而未優。惟佛居極果。是聖而又聖也。即釋迦者。過去未來。須標某佛。釋迦見坐道場。一土之中。無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須稱國號。當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國之中無二主故。是知單言佛者。即悉達所成賢劫第四佛也。
【疏】說者。悅也。悅所懷故。四辯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說義。
【鈔】悅所懷者。本願度生。得機而說。所懷暢悅。如大本世尊欲說此經。先且諸根悅豫。顔色異常。況今持名念佛。得機而說。悅可知矣。四辯者。曰義。曰法。曰詞。曰樂說也。四皆無礙。名之曰說。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詞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樂說無礙智。以第一義智善巧說。不言義法者。後後兼于前前。詞。及樂說。攝義法故。十二部等。指所說也。悉檀者。合華梵雲遍施。以世界。爲人。對治。第一義。四門。作歡喜。生善。滅惡。入道。四益。十二部經一切諸法。隨宜而說。無量方便。要歸作世界等四說。使人得歡喜等四益而已。鑒機授法。其文繁廣。略舉不悉。
【疏】佛說者。說揀五人故。
【鈔】五人者。一佛。二菩薩。叁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說經。今顯此經是至聖立言。金口親出。不同菩薩在因。天屬凡類。仙雜外道。化人非真也。如天子诏。不同百官宰相諸王等語也。
【疏】阿彌陀者。是標顯彼佛。梵語阿。此雲無。梵語彌陀。此雲量。言佛功德不可窮盡。故雲無量。如經壽命光明。是無量中姑舉二事。攝余功德也。
【鈔】無量者。有二義。一者衆多無有數量。二者廣大無有限量。複有二義。一者十大數中之無量。二者更無窮盡之無量。姑舉二事者。以無量不止壽命光明也。詳如後文中辯。
【疏】經者。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有通別二義。契複二義。經複多義。經雖多義。不出貫攝常法四義。
【鈔】通別者。佛所說教。總名修多羅。是之謂通。析之則經名修多羅。律名毗奈耶。論名阿毗昙。是之謂別。契複二義者。一者契理。則合道之言。二者契機。則逗根之教。今略契字。但名曰經者。省文也。經複多義者。華嚴疏引雜心五義。謂一出生。二顯示。叁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佛地二義。謂一貫穿。二攝持。此方四義。謂一常。二法。叁迳。四典。故雲多義。不出四義者。指貫攝常法四字也。良以經字。西域正翻爲線。線有貫持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持則攝持所化之生。此二足該出生五義。而此方經典。亦名…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