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P8

  ..续本文上一页。以为激劝。飞光者。唐善导大师。人问念佛得生净土否。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乃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光从其口出。十声至百。光亦如之。光明满室。帝闻其事。敕所居为光明寺。后登柳树端坐而化。出佛者。少康法师。在乌龙山。建净土道场。劝人念佛。众见师念佛一声。口出一佛。至于十念。十佛次出。犹若连珠。临终之日。口旋异光数道。奄然而逝。响弥者。唐道绰禅师。平居为众讲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称佛号。或时散席。声播林谷。音彻者。唐法照。于并州五会念佛。感代宗皇帝宫中闻念佛声。遣使遥寻。见师劝化之盛。遂诏入宫。宫人念佛。亦及五会。号五会法师。六时者。晋慧远法师。居庐山。制莲华漏。六时念佛。澄心系想。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遍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及菩萨众。水流光明。演说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至期。端坐而逝。十字者。宋长芦宗赜禅师。禅理洞悟。宗说兼通。而远遵庐阜之规。建莲华胜会。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千声万声。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谓赜曰。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赜问公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言讫遂隐。赜觉而语诸尊宿。皆云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乃知圣贤幽赞。以二大士书于录首。昭代者。今代也。如西斋。空谷。天奇。毒峰等。皆近世高僧。笃信精修。匹休前古。相续不绝。稍详往生集中。盖千万中。纪其一二而已。

   至于感护则宿冤得度。恶鬼不侵。灵应则瞽目重明。俘囚脱难。

   冤度者。唐邵彪。镇江人。为诸生时。梦至一公府。主者问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对不知。因使人引彪前行。见大镬中。有蛤蜊作人语。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弥陀佛。蛤蜊变黄雀飞去。彪后及第。官至安抚使。鬼却者。佛世有一国邻于罗剎。罗剎食人无度。王约。自今国中。家以一人。次第送与。勿得枉杀。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第充行。父母哀号。嘱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视。见子尚在。将之而还。自是罗剎之患遂息。目明者。宋崇氏女。双瞽。念佛三年。精勤不替。双目重明如故。难脱者。元末张士诚攻湖州。江浙丞相与战。擒四十人。囚槛送戮。夜宿西湖鸟窠寺。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囚见师神观闲雅。持诵不辍。因求救拔。师教令至心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中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系以绳。既而审鞫。知良民被虏者。遂得释。

   又复恶人则善和十念。地狱现而化佛空迎。畜生则鸲鹆称名。形骸掩而莲华地发。何况身无重慝。报在最灵。信愿熏修。宁成虚弃。

   恶人者。唐张善和。屠牛为业。临终。见群牛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谕云。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取香炉来。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畜生者。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常念佛不绝。一日立化笼上。观葬之。已而土上出紫莲华一朵。寻土中。则华从舌端而发。灵芝照律师。为之赞。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华也太奇之句。如上持名所举。自飞光出佛至此。亦千万中纪一而已。慝者。恶之匿于心者也。最灵者。人为万物之灵也。末复结言。恶人念佛。尚得往生。何况恶未必如善和。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况灵而号为人类。以此比况。知必生也。信愿熏修。所作唐捐。无有是处。

   ○五结劝

   是以一音始唱。千佛同赓。三学高僧。九流名德。若幽若显。若圣若凡。如万水无不朝东。似群星悉皆拱北。方之捷径。号曰普门。岂虚语哉。决志求生。无容拟议者矣。

   此总结净土法门。一切众生所皈依也。唱者导也。赓者续也。始唱者。释迦开示西方。众生始知净业。是引而导之也。同赓者。六方赞叹。详如经文中说。是续而和之也。三学者。谓禅教律三宗也。禅如永明。以宗门柱石。而上上品生。圆照以独秉单传。而标名莲境。教如僧叡弘辅什师。而莲华出榻。四明中兴台教。而西向坐亡。律如灵芝。生弘毗尼。而死生安养。清照大阐律学。而说偈西归。若广举者。不可胜数。九流者。谓儒道农工医卜等也。儒如文潞公。德业满朝。而结十万同生之缘。苏长公文行绝世。而有西方公据之说。道如葛济之舍仙学而回心净业。鸾法师焚仙经而专修观经。乃至子章之业岐黄而念佛。张铨之荷耒耜而称名。幽如冥君敬礼。罗剎休心。圣如文殊求生。普贤愿往。况显与凡。不待论矣。朝东者。会极义。拱北者。宗本义。喻净土为真际所诣。势必向往。非强之使然也。捷径普门。解见前文。重言结之。明不虚也。决志者。大本云。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生彼国土。则决定其志。无退怯也。拟议者。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今谓不须拟议。昔人有言。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念佛往生。但谛信不疑而已。何复拟议为哉。

   2003.07.26完成三校

   2003.10.18完成四校

   2003.10.31完成五校

   2004.04.25完成六校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二

   ○九总释名题(二) 初题义二译人

   ○初题义

   如上八门叙义已知一经大旨。今欲释文。先明总题。使有纲领。故次之以总释名题。

   【经】佛说阿弥陀经

   【疏】题义有四。初能说佛。二正明说。三所说佛。四结说名。言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之经也。统括大意。次乃离释。

   【钞】统括者。先且略表全文。使血脉贯通。意义具足。次乃一一离而释之。题止佛名。而言依正等者。观经言佛便周。今举佛名。摄无不尽故。

   【疏】次离释也。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备三觉故。又云智者。无不知故。又佛者。十号之一。又佛地明十义佛。天台明六即佛。华严明十身佛。故佛者。天中天。圣中圣。凡单言佛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也。

   【钞】梵者。净也。对华名梵。文质之谓也。具者。具足。梵语当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译以震旦之言。则云觉者。对迷者得名也。三觉者。自觉异凡夫。觉他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觉俱圆。故曰自他觉满之者。又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俱离名觉满。亦三觉义。又云智者。智即觉义。无不知者。智论云。知一切众生数非数。常非常等。是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是也。即觉满义也。十号者。万德世尊。举莫能尽。略而言之。如来至佛。共有十号。十号之中。佛当其一。具兹十德。世出世间之所宗主。故名世尊。十义者。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觉华开二喻。合之为十义也。六即者。始乎理即。终乎究竟。盖始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尽。末乃无所不觉。今称佛者。指究竟也。十身者。一正觉佛。至十随乐佛。详具离世间品。此十身佛。唯华严有之。然约其大要。不出觉满之义。故曰十身初满。正觉始成。名圆满佛也。天中天者。天有四。一世间天。诸国王是。二生天。欲色无色诸天是。三净天。四果支佛是。四义天。十住菩萨是。佛并超之。是天而又天也。圣中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入圣域而未优。惟佛居极果。是圣而又圣也。即释迦者。过去未来。须标某佛。释迦见坐道场。一土之中。无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须称国号。当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国之中无二主故。是知单言佛者。即悉达所成贤劫第四佛也。

   【疏】说者。悦也。悦所怀故。四辩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说义。

   【钞】悦所怀者。本愿度生。得机而说。所怀畅悦。如大本世尊欲说此经。先且诸根悦豫。颜色异常。况今持名念佛。得机而说。悦可知矣。四辩者。曰义。曰法。曰词。曰乐说也。四皆无碍。名之曰说。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词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不言义法者。后后兼于前前。词。及乐说。摄义法故。十二部等。指所说也。悉檀者。合华梵云遍施。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门。作欢喜。生善。灭恶。入道。四益。十二部经一切诸法。随宜而说。无量方便。要归作世界等四说。使人得欢喜等四益而已。鉴机授法。其文繁广。略举不悉。

   【疏】佛说者。说拣五人故。

   【钞】五人者。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说经。今显此经是至圣立言。金口亲出。不同菩萨在因。天属凡类。仙杂外道。化人非真也。如天子诏。不同百官宰相诸王等语也。

   【疏】阿弥陀者。是标显彼佛。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言佛功德不可穷尽。故云无量。如经寿命光明。是无量中姑举二事。摄余功德也。

   【钞】无量者。有二义。一者众多无有数量。二者广大无有限量。复有二义。一者十大数中之无量。二者更无穷尽之无量。姑举二事者。以无量不止寿命光明也。详如后文中辩。

   【疏】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别二义。契复二义。经复多义。经虽多义。不出贯摄常法四义。

   【钞】通别者。佛所说教。总名修多罗。是之谓通。析之则经名修多罗。律名毗奈耶。论名阿毗昙。是之谓别。契复二义者。一者契理。则合道之言。二者契机。则逗根之教。今略契字。但名曰经者。省文也。经复多义者。华严疏引杂心五义。谓一出生。二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佛地二义。谓一贯穿。二摄持。此方四义。谓一常。二法。三迳。四典。故云多义。不出四义者。指贯摄常法四字也。良以经字。西域正翻为线。线有贯持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持则摄持所化之生。此二足该出生五义。而此方经典。亦名…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