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P9

  ..续本文上一页曰经。经是线义。此方不贵线。故直取经字。而加以契。古称最为允当。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远同尊。常则久而行之。有共由义。即名为迳。法则轨而正之。有定据义。即名为典。亦二足该四。则彼方贯摄。此方常法。合而言之。四字之中。尽经义矣。

   【疏】又经复有通别二义。经之一字。是为通名。佛说阿弥陀五字。是为别名。如教行理通别亦尔。此三即配三德。圆融具足。如天台所称。闻首题名。功德无量。若配三大。则佛是体大。无量寿是相大。无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说。

   【钞】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诸经皆具教行理三。故名为通。专指此经。则佛说是教。执持名号是行。阿弥陀是理。局此异余。故名为别。配三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脱。又理通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脱。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举一即三。例上可知。体相用者。体者。总体。言佛便周。故佛为体。相者。体中所具之相。体无尽。相亦无尽。故无量寿为相。用者。体中所发之用。体无不照。用亦无不照。故无量光为用。若通若别等。亦如上例。

   【疏】诸经立名。皆以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单人。人复有二。两土果人故。实则三皆融通故。

   【钞】单复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三。大方便佛报恩经。人法无喻。妙法莲华经。法喻无人。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大般若经。单法无人喻。梵网经。单喻无人法。今此经者。单人无法喻。他皆例此。两土果人者。菩萨在因。如来在果。故佛号果人。今是此方之佛。说彼方佛故。融通者。举一即三故。如今经虽属单人。而法从人说。喻以人举。言偏义圆。通融交彻。理固然也。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名是什师改定。自有二义。一者佛摄无尽义故。二者彼佛人所乐闻故。

   【钞】摄义无尽者。如前云言佛便周。则一切功德皆从佛出。佛即不思议故。又弥陀万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所喜乐。上至诸佛赞叹。下至鬼畜归依。正谓不思议功德故。

   【疏】云疏钞者。疏以释经。钞以释疏。冀易晓也。

   【钞】疏者。古云条陈也。又记注也。今谓经义得此。条陈而不隐晦。记注而不遗忘也。钞者。古云略取也。又写录也。略取。则条陈之切要。写录。即记注之显明。冀。望也。经难明。疏通之。疏难明。钞出之。望人人晓了经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觉。是佛义。自性觉无量。是阿弥陀义。自性本始二觉。是两土果人义。自性觉体遍照。是说经义。后皆例此。

   【钞】称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依报正报。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今经言一心不乱。即自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冥理而谈。云称理也。觉是总义。觉体之中。广大悉备。无穷无尽。是为别义。本始有二。约先后。则弥陀古佛。此佛新成。是彼本此始。即自性本来是佛为本。无明所覆。今方破惑证智为始也。约因果。则此佛教令往生。乃得见阿弥陀佛。是此本彼始。即自性本有成佛之智为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为始也。本始互融。常觉不昧。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常说如是经。百千万亿座。问。疏钞此经。正为发挥持名功德。普劝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归自性。翻成极则之谈。依然净土是心。奚必舍此愿彼。答。此正双被二根。双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钝根者。守事相而自足。观此。使知事有理存。毋滞事而迷理。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观此。使知理在事中。毋越事而求理。又此经本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与十六观经同意。则欲悟心者。正应念佛求生。又菩萨犹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说。则已悟心者。亦正应念佛求生。何足疑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故患不悟自心耳。悟心。则无一法出于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净土。愿见弥陀。不碍唯心。何妨自性。又问。昔人谓华严极教。可得皆约观行。明诸法门。方等而下。何得亦约观行。古德答云。诸了义不了义教。皆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据此。则圆机对教。何教不圆。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疏】姚秦标代。三藏显德。罗什出名。译之一字。结成能翻人也。

   【钞】出处始末备前。兹不重录。古称什师。七佛以来译经师也。犹是略举。且以七佛为言耳。夫毗婆至于释迦。首尾止经二劫。而弥陀成佛十劫。则庄严劫前。更上九劫。所历已几万佛。既六方诸佛。靡不赞叹此经。则万佛以来。亦必皆说此经。亦必皆有译者。而经称母佛者曰。世世佛生。我为其母。子佛者曰。世世佛出。我为其子。以是例之。什师译经。何啻七佛。而此经流通久远。于是益信。

   【疏】称理。则自性融通隐显。是华梵翻译义。

   【钞】即梵可以成华。则显非密外。方华未尝不梵。则密在显边。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入重重。妙体融通。不一不异。

   ○十别解文义(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五句证二列众证

   ○初五句证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疏】别解文义者。已知一题总意。未审经中。自始至终。为何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若达乎实相。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故。于中分三。今属序分。序者叙也。又绪也。未入正文。先叙列此经之端绪也。有证信发起二序。今唯证信。凡证信者。皆以六种成就。今顺文便。均其繁简。且分为二。先明五句。后明列众。合之成六。兹复例前统括大意。次乃离释。言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彼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之祇园也。盖是佛示阿难故。如是我闻有三义。一断疑故。二息诤故。三拣邪故。

   【钞】文字般若。谓般若无言。赖言而显。故佛以文字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然文字性空。即是实相。故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不碍文字也。略彰者。言不尽意。故云略也。六种成就。分合二科者。例如五蕴六根。或合色开心。或合心开色。随其所宜。无定法也。佛示者。智论云。佛涅槃时。示阿难言。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国某地。盖是遵佛遗敕故。断疑者。阿难结集时。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今曰如是我闻。三疑顿释。息诤者。曰我闻。则非臆见自作故。拣邪者。曰如是。则异外道阿忧故。如佛地论云。如是之法。我昔曾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亦息诤义也。

   【疏】如是者。信成就也。如智论中说。又二字复为二义。有多种解。若以宗拣定。约当宗。则一心不乱曰如。唯此无非曰是。

   【钞】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曰。如是者。信顺之辞也。故世人允可。亦曰如是。复二义者。又离如是二字各释也。多解者。有以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唯如为是。如刘虬所说。有以如者。当理之言。是者。无非之称。如生公所说。有以如来顺机为应名如。众生无非为感名是。如融公所说。有以实相之理。始终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如天台所说。有以如为真空。是为妙有。敌破外道断常二见。如清凉折衷诸家所说。余说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义。小异大同。并无相碍。以宗拣定者。如是二义。随宗以定。今此经宗乎一心。良由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心。则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故名曰如。又此一心。四过离。百非绝。故名曰是。异此所明。不得称是。

   【疏】我闻者。闻成就也。我者自我。闻者亲闻。自我亲闻。非私淑故。非读古故。

   【钞】自我亲闻者。自拣非己。亲拣非面。盖是己躬面受之说也。私淑者。孟子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释曰。以孟子非亲见孔子。乃受业孔子之后人。而私其道。以善其身者也。读古者。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人以为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耳。释曰。以桓公非面对古人。古人已往。为徒读其遗言者也。今阿难躬逢至圣。非私淑也。合上自我。阿难耳聆至教。非读古也。合上亲闻。自我亲闻。今以告众。便应信受。更复何说。

   【疏】圣人无我。今何称我。智论有三。一随世间故。二破邪见故。三不著无我故。以是三者。不碍说我。又法身真我。亦得称我。

   【钞】此下复分我闻为二。离释同前。一云随世间者。谓世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中说我。随顺世间而说。无有实体。则不乖于第一义也。二云破邪见者。谓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前二我。学道人具后二我。圣人唯最后我。顺俗称我。但是名字。实无邪慢。故无过咎。三不著无我者。诸圣人知一切法空实相无我。而不著空。不著无我。又瑜伽有四义。大略同此。第三义言。若定无我。谁为修学。人则生怖。故不著无我。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法身真我者。约本而言。阿难亦通法身我也。以无我法中。有真我。即法身我。如涅槃常乐我净之我。何碍于无我。

   【疏】闻者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大乘中三。始教无闻。终教闻而不闻。顿教无闻不闻。约当宗。则传法圣人。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娑婆极乐无障碍之法门也。

   【钞】废别从总者。以不云耳闻。而云我闻。良由我则统收诸根识等。以总该别。故云我闻。始教等者。若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是大乘初门。始教意也。若云从缘故空。不坏假名。即不闻而闻。闻而不闻。终教意也。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离念顿显。顿教意也。我无我者。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即法身故。根境者。闻说阿弥陀佛。能闻所闻。非一异故。娑婆极乐者。所谓娑婆依正。全处极乐之自心故。以此经分摄于…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