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圆。应归法性故。
【疏】或疑佛成道久。阿难方始出家。何得俱言我闻。古谓有四义故。曰闻无碍。又阿难有三。或闻不闻。亦无碍故。
【钞】疑者。佛成道已历年二十。阿难出家。又十年。方命为侍者。虽亲侍佛。而三十年前。佛所说经。何得俱称我闻。古答四义者。一辗转闻。如报恩经言。阿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边闻。或诸天子说。如涅槃经。乃弘广菩萨之所流通故。二者佛重说。如报恩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三所未闻经。请佛重说故。三者阿难自通。如金刚华经言。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眛。所未闻经。自能忆持。涅槃亦云。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故。四者清凉折衷上三。言阿难乃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思议境界经言。舍利目连。乃至阿难等。皆大权菩萨现声闻身。何滞于迹。言不闻也。三阿难者。一名欢喜。结声闻藏。二名喜贤。结缘觉藏。三名喜海。结菩萨藏。则阿难以大神力。随机示教。是知一代时教。此阿难不闻者。彼阿难闻之。又何闻与不闻而为碍也。
【疏】一时者。时成就也。师资相合。当时说听事毕。即名一时。以说听无定故。不言某年月日者。十方时分不一。两土正朔不同故。约当宗。则即说听顷。心境泯。凡圣会。依正融。一多等。此诸二法。皆一之时。名一时也。
【钞】说听无定者。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剎那顷。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剎那。闻一字时。于余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十方时分者。以十方遍于横竖。竖则该乎天上。四天一日。人寿五旬。横则遍乎四洲。赡部三更。俱卢日午。不可定也。两土正朔者。岁首之日。名为正朔。震旦五天。不相统属。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彼时震旦属周。而佛在舍卫。舍卫建寅。乃用夏正。则五天正月。震旦三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故止言一时也。心境者。一心不乱。无能念所念故。凡圣者。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故。依正者。佛及水鸟树林。同说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说经。六方齐赞故。如上种种二法。皆成一味。即以此时为一时也。
【疏】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见前文。以是一期众生所共宗故。名之曰主。又六种成就中。最为主故。
【钞】共宗者。佛出世为一期。一期之中。六凡三圣。一切众生。同所宗主。如万姓百辟。归一人故。六成就中主者。望前。则际主之会成时。聆主之语成闻。受主之教成信。望后。则主之所居成处。主之所化成众。是六种共成。而归重于佛。亦言佛便周意也。
【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在者。天台谓在即住意。别之有四。曰天住。梵住。圣住。佛住。随宜佛住。乃至天住。实则佛身无在无不在。
【钞】在即住者。大品论。明佛在某所。已而言暂在久住。总成在意。今谓无论久暂。但就当时说经之处。即名为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四住者。佛摄众生。随宜而住。或现天住。谓六欲天因。即以施戒善心住。或现梵住。谓初禅至非想因。即以四无量心住。或现圣住。谓三乘因。即以三三昧住。或现佛住。即以首楞严百八三昧。力无畏不共住。上三随他意住。后一随自意住。问。佛何以天住。答。屈至尊在至劣处。为度生故也。无在无不在者。体寂寥。故无在。体圆通。故无不在。华严云。佛身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亦尔。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国土。非至非不至。即此意也。然则佛在舍卫。以就劣机。故名天住。如实而论。即舍卫名梵住圣住佛住。亦何不可。
【疏】舍卫。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华言闻物。以德名故。一云闻者。以人名故。
【钞】德者。以国丰四德。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故。二者财德。七宝珍奇。无弗有故。三者圣德。三藏圣法。皆具足故。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以是誉动五天。名闻物也。以人名者。多贤人故。国以人为重故。
【疏】祇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祇陀。亦云逝多。言祇者。省文也。此云战胜。给孤。表德。即须达多。园者。梵语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安众僧故。盖祇陀施树。给孤买园。兼二为名。故云祇树给孤独园也。
【钞】战胜者。波斯匿王太子生时。王与外国交战得胜。喜而立名。须达多者。梵语。此云乐施。胜军王大臣也。喜乐行施。遂成令名。给孤独者。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但无倚无养。即名孤独。偏言孤独者。孔恩周急。岐政先茕。非不普慈。有缓急故。众居曰园者。林荫清幽。学道之人。应栖止故。施树买园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本舍卫人。初未知佛。为娉妇故。入王舍城。因珊檀那见佛生信。请归舍卫。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祇陀园。长者问价。太子戏答。金布地满。即当卖与。长者布金。太子感叹。遂与易地。地所有树。并以施佛。因立精舍。长者太子交相发心。成此美事。故双标也。
【疏】若喻当经教理。各有所表。如法华华严释例。
【钞】喻当经者。如舍卫国。国之胜。表此净土法门。广大宏远。法之最上故。即慈恩言。王舍城。城之胜。城胜余城。表法华法胜余法故。下皆例此。祇树。树之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恼故。给孤园。园之胜。表净土安隐众生。恒受诸乐故。祇陀太子。种之胜。表净土生者。毕竟成佛。绍隆佛种故。须达长者。人之胜。表净土生者。入正定聚。俱上善人故。如华严种种表法。以显一心。皆此意也。
【疏】称理。则自性洞彻十方。是阿难闻佛义。自性不离当处。是佛在祇园义。
【钞】心闻洞十方。则庆喜现今方结集。真佛屋里坐。则释迦原不住西乾。反闻自闻。反佛自佛。当知祇园一会。俨然未散。岂独灵山。
○二列众证(三) 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人天众
○初声闻众(三) 初明类数二表位德三出名号
○初明类数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自此而下。至诸天大众俱。众成就也。与者共义。大者拣小。具有三义。谓大。多。胜。异余比丘故。佛地亦具三义。比丘。梵语。此云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僧者。梵语。具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众和合。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目连。舍利。五人弟子。共合成故。上明类属声闻。下明数有若干也。俱者。合上共义。
【钞】共义者。天台以七一释共。谓处一。时一。心一。戒一。道一。见一。解脱一也。佛与大众共居祇园。是经正意。广之如上。拣小者。明非初心比丘。即下所称长老等是也。大多胜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超出九十六种之上。非劣器也。名胜。皆小乘中极也。佛地三义者。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故名为大。二皆得无学果位。故名为大。三皆得小果已。趋大菩提。故名为大。则通大乘言也。比丘三者。一乞士。谓乞食乞法。乞食。则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经营。不勤畜积。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曰乞食资身也。乞法。则参师访友。恳苦翘诚。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资心也。二怖魔者。若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生大怖畏。以魔乐生死。出家离欲。趋向无生。魔失党与。生怖畏故。三破恶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断绝故。或加净戒。净命。则成五义。今三义者。以乞食摄净命。以破恶摄净戒故也。众和合者。四人以上。多至无量。悉皆同一羯磨。不相违诤。如水乳合。名和合众。三迦叶者。一优楼频螺。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于象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于希连河。有二百弟子。后皆归佛。故有千众。目连舍利者。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亦来归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一说度耶舍等五十人。及陈如等五人。共成此数。
【疏】独举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随故。
【钞】常随者。谓佛出世间。所度罗汉比丘。甚多无量。何独举此。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最先归佛。又常不离佛。直至佛灭。故独举也。其它散在四方。虽千里面谈。而据迹成文。常法应尔。如仲尼之门。贤达之士。盖三千焉。而独举七十子者。以久在泗滨。相依陈蔡。亦常随故。
○二表位德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上句表位。下句表德。大者。拣余小声闻故。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即前乞士怖魔破恶果也。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一云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一云知即是识。亦可众中知识。为众导故。
【钞】拣余者。初果至四果。皆声闻位。今曰大阿罗汉者。表是四果声闻也。应供者。凡夫无德。前三果有德而未大。未名应供。今梵行已立。超出三界。应受人天供养故。俱舍云。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是人天植福之良田。受施无惭。故曰应供。始焉持钵。期福众生。今已证道。理应受供。云乞士果也。然佛亦名应供。罗汉局于人天。佛。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所应供也。杀贼者。烦恼劫功德财。伤智慧命。前三果见惑虽断。思惑尚存。今断思惑七十二品俱尽。如乱流悉殄。天下太平。故曰杀贼。始焉以恶为敌。今恶已灭。云破恶果也。无生者。凡夫生死无量。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三果不来欲界。犹生色界。今生缘已尽。不受后有。故曰无生。始焉愿出生死。令魔起怖。今证无生。云怖魔果也。闻名睹形者。是亲疏一对。知者耳闻则思慕愿见。识者目击则奉事不违也。见形见心者。是浅深一对。知者则面对光仪。识者则神交意地也。如二僧觐佛。其一道亡。佛以亡者为先见我。即见心之谓也。知即识者。犹言相知相识…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