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10

  ..續本文上一頁圓。應歸法性故。  

   【疏】或疑佛成道久。阿難方始出家。何得俱言我聞。古謂有四義故。曰聞無礙。又阿難有叁。或聞不聞。亦無礙故。

   【鈔】疑者。佛成道已曆年二十。阿難出家。又十年。方命爲侍者。雖親侍佛。而叁十年前。佛所說經。何得俱稱我聞。古答四義者。一輾轉聞。如報恩經言。阿難所不聞經。從諸比丘邊聞。或諸天子說。如涅槃經。乃弘廣菩薩之所流通故。二者佛重說。如報恩經言。阿難因佛命爲侍者。乃求叁願。其叁所未聞經。請佛重說故。叁者阿難自通。如金剛華經言。阿難得法性覺自在叁眛。所未聞經。自能憶持。涅槃亦雲。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故。四者清涼折衷上叁。言阿難乃大權菩薩。影響弘傳。如不思議境界經言。舍利目連。乃至阿難等。皆大權菩薩現聲聞身。何滯于迹。言不聞也。叁阿難者。一名歡喜。結聲聞藏。二名喜賢。結緣覺藏。叁名喜海。結菩薩藏。則阿難以大神力。隨機示教。是知一代時教。此阿難不聞者。彼阿難聞之。又何聞與不聞而爲礙也。

   【疏】一時者。時成就也。師資相合。當時說聽事畢。即名一時。以說聽無定故。不言某年月日者。十方時分不一。兩土正朔不同故。約當宗。則即說聽頃。心境泯。凡聖會。依正融。一多等。此諸二法。皆一之時。名一時也。

   【鈔】說聽無定者。或說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或聽者得淨耳根。于一剎那。聞一字時。于余一切悉無障礙。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古謂叁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十方時分者。以十方遍于橫豎。豎則該乎天上。四天一日。人壽五旬。橫則遍乎四洲。贍部叁更。俱盧日午。不可定也。兩土正朔者。歲首之日。名爲正朔。震旦五天。不相統屬。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彼時震旦屬周。而佛在舍衛。舍衛建寅。乃用夏正。則五天正月。震旦叁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故止言一時也。心境者。一心不亂。無能念所念故。凡聖者。與諸上善人同會一處故。依正者。佛及水鳥樹林。同說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說經。六方齊贊故。如上種種二法。皆成一味。即以此時爲一時也。  

   【疏】佛者。主成就也。佛義解見前文。以是一期衆生所共宗故。名之曰主。又六種成就中。最爲主故。

   【鈔】共宗者。佛出世爲一期。一期之中。六凡叁聖。一切衆生。同所宗主。如萬姓百辟。歸一人故。六成就中主者。望前。則際主之會成時。聆主之語成聞。受主之教成信。望後。則主之所居成處。主之所化成衆。是六種共成。而歸重于佛。亦言佛便周意也。

   【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者。處成就也。在者。天臺謂在即住意。別之有四。曰天住。梵住。聖住。佛住。隨宜佛住。乃至天住。實則佛身無在無不在。

   【鈔】在即住者。大品論。明佛在某所。已而言暫在久住。總成在意。今謂無論久暫。但就當時說經之處。即名爲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四住者。佛攝衆生。隨宜而住。或現天住。謂六欲天因。即以施戒善心住。或現梵住。謂初禅至非想因。即以四無量心住。或現聖住。謂叁乘因。即以叁叁昧住。或現佛住。即以首楞嚴百八叁昧。力無畏不共住。上叁隨他意住。後一隨自意住。問。佛何以天住。答。屈至尊在至劣處。爲度生故也。無在無不在者。體寂寥。故無在。體圓通。故無不在。華嚴雲。佛身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亦爾。遍一切法。遍一切衆生國土。非至非不至。即此意也。然則佛在舍衛。以就劣機。故名天住。如實而論。即舍衛名梵住聖住佛住。亦何不可。

   【疏】舍衛。梵語。亦雲室羅筏悉底。華言聞物。以德名故。一雲聞者。以人名故。

   【鈔】德者。以國豐四德。一者塵德。五塵之境。多美麗故。二者財德。七寶珍奇。無弗有故。叁者聖德。叁藏聖法。皆具足故。四者解脫德。人多解脫。不染欲故。以是譽動五天。名聞物也。以人名者。多賢人故。國以人爲重故。

   【疏】祇樹給孤獨園者。梵語祇陀。亦雲逝多。言祇者。省文也。此雲戰勝。給孤。表德。即須達多。園者。梵語僧伽藍摩。此雲衆園。安衆僧故。蓋祇陀施樹。給孤買園。兼二爲名。故雲祇樹給孤獨園也。

   【鈔】戰勝者。波斯匿王太子生時。王與外國交戰得勝。喜而立名。須達多者。梵語。此雲樂施。勝軍王大臣也。喜樂行施。遂成令名。給孤獨者。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今但無倚無養。即名孤獨。偏言孤獨者。孔恩周急。岐政先茕。非不普慈。有緩急故。衆居曰園者。林蔭清幽。學道之人。應棲止故。施樹買園者。涅槃經說。須達長者。本舍衛人。初未知佛。爲娉婦故。入王舍城。因珊檀那見佛生信。請歸舍衛。佛令身子選衆居處。得祇陀園。長者問價。太子戲答。金布地滿。即當賣與。長者布金。太子感歎。遂與易地。地所有樹。並以施佛。因立精舍。長者太子交相發心。成此美事。故雙標也。

   【疏】若喻當經教理。各有所表。如法華華嚴釋例。

   【鈔】喻當經者。如舍衛國。國之勝。表此淨土法門。廣大宏遠。法之最上故。即慈恩言。王舍城。城之勝。城勝余城。表法華法勝余法故。下皆例此。祇樹。樹之勝。表淨土蔭蓋衆生。永離熱惱故。給孤園。園之勝。表淨土安隱衆生。恒受諸樂故。祇陀太子。種之勝。表淨土生者。畢竟成佛。紹隆佛種故。須達長者。人之勝。表淨土生者。入正定聚。俱上善人故。如華嚴種種表法。以顯一心。皆此意也。 

   【疏】稱理。則自性洞徹十方。是阿難聞佛義。自性不離當處。是佛在祇園義。

   【鈔】心聞洞十方。則慶喜現今方結集。真佛屋裏坐。則釋迦原不住西乾。反聞自聞。反佛自佛。當知祇園一會。俨然未散。豈獨靈山。

   ○二列衆證(叁) 初聲聞衆二菩薩衆叁人天衆

   ○初聲聞衆(叁) 初明類數二表位德叁出名號

   ○初明類數

   【經】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自此而下。至諸天大衆俱。衆成就也。與者共義。大者揀小。具有叁義。謂大。多。勝。異余比丘故。佛地亦具叁義。比丘。梵語。此雲有叁。一乞士。二怖魔。叁破惡。僧者。梵語。具雲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雲衆和合。千二百五十人者。叁迦葉。目連。舍利。五人弟子。共合成故。上明類屬聲聞。下明數有若幹也。俱者。合上共義。

   【鈔】共義者。天臺以七一釋共。謂處一。時一。心一。戒一。道一。見一。解脫一也。佛與大衆共居祇園。是經正意。廣之如上。揀小者。明非初心比丘。即下所稱長老等是也。大多勝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內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超出九十六種之上。非劣器也。名勝。皆小乘中極也。佛地叁義者。一最極利根。波羅密多種性。故名爲大。二皆得無學果位。故名爲大。叁皆得小果已。趨大菩提。故名爲大。則通大乘言也。比丘叁者。一乞士。謂乞食乞法。乞食。則離四邪命。合四正命。無事經營。不勤畜積。萬緣頓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命。故曰乞食資身也。乞法。則參師訪友。懇苦翹誠。詢求妙法。期成聖果。故曰乞法資心也。二怖魔者。若人發心出家。魔王聞之。生大怖畏。以魔樂生死。出家離欲。趨向無生。魔失黨與。生怖畏故。叁破惡者。能破煩惱九十八使。悉皆斷絕故。或加淨戒。淨命。則成五義。今叁義者。以乞食攝淨命。以破惡攝淨戒故也。衆和合者。四人以上。多至無量。悉皆同一羯磨。不相違诤。如水乳合。名和合衆。叁迦葉者。一優樓頻螺。于火龍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于象頭山。有叁百弟子。叁那提。于希連河。有二百弟子。後皆歸佛。故有千衆。目連舍利者。二人共有二百五十弟子。亦來歸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一說度耶舍等五十人。及陳如等五人。共成此數。

   【疏】獨舉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隨故。

   【鈔】常隨者。謂佛出世間。所度羅漢比丘。甚多無量。何獨舉此。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最先歸佛。又常不離佛。直至佛滅。故獨舉也。其它散在四方。雖千裏面談。而據迹成文。常法應爾。如仲尼之門。賢達之士。蓋叁千焉。而獨舉七十子者。以久在泗濱。相依陳蔡。亦常隨故。

   ○二表位德

   【經】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疏】上句表位。下句表德。大者。揀余小聲聞故。梵語阿羅漢。此有叁義。一應供。二殺賊。叁無生。即前乞士怖魔破惡果也。知識者。聞名欽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識。一雲見形爲知。見心爲識。一雲知即是識。亦可衆中知識。爲衆導故。

   【鈔】揀余者。初果至四果。皆聲聞位。今曰大阿羅漢者。表是四果聲聞也。應供者。凡夫無德。前叁果有德而未大。未名應供。今梵行已立。超出叁界。應受人天供養故。俱舍雲。供養阿羅漢。得現在福報。是人天植福之良田。受施無慚。故曰應供。始焉持缽。期福衆生。今已證道。理應受供。雲乞士果也。然佛亦名應供。羅漢局于人天。佛。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所應供也。殺賊者。煩惱劫功德財。傷智慧命。前叁果見惑雖斷。思惑尚存。今斷思惑七十二品俱盡。如亂流悉殄。天下太平。故曰殺賊。始焉以惡爲敵。今惡已滅。雲破惡果也。無生者。凡夫生死無量。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界。叁果不來欲界。猶生色界。今生緣已盡。不受後有。故曰無生。始焉願出生死。令魔起怖。今證無生。雲怖魔果也。聞名睹形者。是親疏一對。知者耳聞則思慕願見。識者目擊則奉事不違也。見形見心者。是淺深一對。知者則面對光儀。識者則神交意地也。如二僧觐佛。其一道亡。佛以亡者爲先見我。即見心之謂也。知即識者。猶言相知相識…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