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P9

  ..續本文上一頁曰經。經是線義。此方不貴線。故直取經字。而加以契。古稱最爲允當。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遠同尊。常則久而行之。有共由義。即名爲迳。法則軌而正之。有定據義。即名爲典。亦二足該四。則彼方貫攝。此方常法。合而言之。四字之中。盡經義矣。

   【疏】又經複有通別二義。經之一字。是爲通名。佛說阿彌陀五字。是爲別名。如教行理通別亦爾。此叁即配叁德。圓融具足。如天臺所稱。聞首題名。功德無量。若配叁大。則佛是體大。無量壽是相大。無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說。

   【鈔】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諸經皆具教行理叁。故名爲通。專指此經。則佛說是教。執持名號是行。阿彌陀是理。局此異余。故名爲別。配叁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脫。又理通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脫。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舉一即叁。例上可知。體相用者。體者。總體。言佛便周。故佛爲體。相者。體中所具之相。體無盡。相亦無盡。故無量壽爲相。用者。體中所發之用。體無不照。用亦無不照。故無量光爲用。若通若別等。亦如上例。

   【疏】諸經立名。皆以人法喻。或單或複。此經單人。人複有二。兩土果人故。實則叁皆融通故。

   【鈔】單複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具足人法喻叁。大方便佛報恩經。人法無喻。妙法蓮華經。法喻無人。菩薩璎珞經。人喻無法。大般若經。單法無人喻。梵網經。單喻無人法。今此經者。單人無法喻。他皆例此。兩土果人者。菩薩在因。如來在果。故佛號果人。今是此方之佛。說彼方佛故。融通者。舉一即叁故。如今經雖屬單人。而法從人說。喻以人舉。言偏義圓。通融交徹。理固然也。

   【疏】此經本名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今名是什師改定。自有二義。一者佛攝無盡義故。二者彼佛人所樂聞故。

   【鈔】攝義無盡者。如前雲言佛便周。則一切功德皆從佛出。佛即不思議故。又彌陀萬德洪名。十方叁世一切衆生之所喜樂。上至諸佛贊歎。下至鬼畜歸依。正謂不思議功德故。

   【疏】雲疏鈔者。疏以釋經。鈔以釋疏。冀易曉也。

   【鈔】疏者。古雲條陳也。又記注也。今謂經義得此。條陳而不隱晦。記注而不遺忘也。鈔者。古雲略取也。又寫錄也。略取。則條陳之切要。寫錄。即記注之顯明。冀。望也。經難明。疏通之。疏難明。鈔出之。望人人曉了經義也。

   【疏】稱理。則自性覺。是佛義。自性覺無量。是阿彌陀義。自性本始二覺。是兩土果人義。自性覺體遍照。是說經義。後皆例此。

   【鈔】稱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則依報正報。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淨名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今經言一心不亂。即自性彌陀。惟心淨土。爲一經大旨也。冥理而談。雲稱理也。覺是總義。覺體之中。廣大悉備。無窮無盡。是爲別義。本始有二。約先後。則彌陀古佛。此佛新成。是彼本此始。即自性本來是佛爲本。無明所覆。今方破惑證智爲始也。約因果。則此佛教令往生。乃得見阿彌陀佛。是此本彼始。即自性本有成佛之智爲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爲始也。本始互融。常覺不昧。輝天鑒地。耀古騰今。常說如是經。百千萬億座。問。疏鈔此經。正爲發揮持名功德。普勸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歸自性。翻成極則之談。依然淨土是心。奚必舍此願彼。答。此正雙被二根。雙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鈍根者。守事相而自足。觀此。使知事有理存。毋滯事而迷理。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觀此。使知理在事中。毋越事而求理。又此經本爲托彼名號。顯我自心。與十六觀經同意。則欲悟心者。正應念佛求生。又菩薩猶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說。則已悟心者。亦正應念佛求生。何足疑也。又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衆生。故患不悟自心耳。悟心。則無一法出于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淨土。願見彌陀。不礙唯心。何妨自性。又問。昔人謂華嚴極教。可得皆約觀行。明諸法門。方等而下。何得亦約觀行。古德答雲。諸了義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唯一心故。據此。則圓機對教。何教不圓。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二譯人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疏】姚秦標代。叁藏顯德。羅什出名。譯之一字。結成能翻人也。

   【鈔】出處始末備前。茲不重錄。古稱什師。七佛以來譯經師也。猶是略舉。且以七佛爲言耳。夫毗婆至于釋迦。首尾止經二劫。而彌陀成佛十劫。則莊嚴劫前。更上九劫。所曆已幾萬佛。既六方諸佛。靡不贊歎此經。則萬佛以來。亦必皆說此經。亦必皆有譯者。而經稱母佛者曰。世世佛生。我爲其母。子佛者曰。世世佛出。我爲其子。以是例之。什師譯經。何啻七佛。而此經流通久遠。于是益信。

   【疏】稱理。則自性融通隱顯。是華梵翻譯義。

   【鈔】即梵可以成華。則顯非密外。方華未嘗不梵。則密在顯邊。當暗中有明。當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入重重。妙體融通。不一不異。

   ○十別解文義(叁) 初序分二正宗分叁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五句證二列衆證

   ○初五句證

   【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疏】別解文義者。已知一題總意。未審經中。自始至終。爲何等文。闡何等義。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若達乎實相。以有盡之言。略彰無盡故。于中分叁。今屬序分。序者敘也。又緒也。未入正文。先敘列此經之端緒也。有證信發起二序。今唯證信。凡證信者。皆以六種成就。今順文便。均其繁簡。且分爲二。先明五句。後明列衆。合之成六。茲複例前統括大意。次乃離釋。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聞。彼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之祇園也。蓋是佛示阿難故。如是我聞有叁義。一斷疑故。二息诤故。叁揀邪故。

   【鈔】文字般若。謂般若無言。賴言而顯。故佛以文字說經。今還以文字解釋。然文字性空。即是實相。故叁種般若。相爲融通。不礙文字也。略彰者。言不盡意。故雲略也。六種成就。分合二科者。例如五蘊六根。或合色開心。或合心開色。隨其所宜。無定法也。佛示者。智論雲。佛涅槃時。示阿難言。一切經初。皆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國某地。蓋是遵佛遺敕故。斷疑者。阿難結集時。衆起叁疑。一疑佛重起。二疑阿難成佛。叁疑他方佛來。今曰如是我聞。叁疑頓釋。息诤者。曰我聞。則非臆見自作故。揀邪者。曰如是。則異外道阿憂故。如佛地論雲。如是之法。我昔曾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亦息诤義也。

   【疏】如是者。信成就也。如智論中說。又二字複爲二義。有多種解。若以宗揀定。約當宗。則一心不亂曰如。唯此無非曰是。

   【鈔】智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曰。如是者。信順之辭也。故世人允可。亦曰如是。複二義者。又離如是二字各釋也。多解者。有以聖人說法。但顯于如。唯如爲是。如劉虬所說。有以如者。當理之言。是者。無非之稱。如生公所說。有以如來順機爲應名如。衆生無非爲感名是。如融公所說。有以實相之理。始終不異名如。如理而說名是。如天臺所說。有以如爲真空。是爲妙有。敵破外道斷常二見。如清涼折衷諸家所說。余說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義。小異大同。並無相礙。以宗揀定者。如是二義。隨宗以定。今此經宗乎一心。良由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則非生非滅。無去無來。湛然常住。故名曰如。又此一心。四過離。百非絕。故名曰是。異此所明。不得稱是。

   【疏】我聞者。聞成就也。我者自我。聞者親聞。自我親聞。非私淑故。非讀古故。

   【鈔】自我親聞者。自揀非己。親揀非面。蓋是己躬面受之說也。私淑者。孟子雲。予未得爲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釋曰。以孟子非親見孔子。乃受業孔子之後人。而私其道。以善其身者也。讀古者。齊桓公讀書于堂上。輪人以爲所讀者。古人之糟粕耳。釋曰。以桓公非面對古人。古人已往。爲徒讀其遺言者也。今阿難躬逢至聖。非私淑也。合上自我。阿難耳聆至教。非讀古也。合上親聞。自我親聞。今以告衆。便應信受。更複何說。

   【疏】聖人無我。今何稱我。智論有叁。一隨世間故。二破邪見故。叁不著無我故。以是叁者。不礙說我。又法身真我。亦得稱我。

   【鈔】此下複分我聞爲二。離釋同前。一雲隨世間者。謂世法中說我。非第一義中說我。隨順世間而說。無有實體。則不乖于第一義也。二雲破邪見者。謂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前二我。學道人具後二我。聖人唯最後我。順俗稱我。但是名字。實無邪慢。故無過咎。叁不著無我者。諸聖人知一切法空實相無我。而不著空。不著無我。又瑜伽有四義。大略同此。第叁義言。若定無我。誰爲修學。人則生怖。故不著無我。又觀經疏雲。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爲傳化不絕。假名說我。法身真我者。約本而言。阿難亦通法身我也。以無我法中。有真我。即法身我。如涅槃常樂我淨之我。何礙于無我。

   【疏】聞者耳根發識。廢別從總。故雲我聞。大乘中叁。始教無聞。終教聞而不聞。頓教無聞不聞。約當宗。則傳法聖人。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娑婆極樂無障礙之法門也。

   【鈔】廢別從總者。以不雲耳聞。而雲我聞。良由我則統收諸根識等。以總該別。故雲我聞。始教等者。若雲我既無我。聞亦無聞。是大乘初門。始教意也。若雲從緣故空。不壞假名。即不聞而聞。聞而不聞。終教意也。若雲能所雙寂。無聞不聞。離念頓顯。頓教意也。我無我者。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即法身故。根境者。聞說阿彌陀佛。能聞所聞。非一異故。娑婆極樂者。所謂娑婆依正。全處極樂之自心故。以此經分攝于…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