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踔踯釋上猿猴。踔猿跳也。當急挫之者。示其抑入無動處故。無令放逸者。令其攝入調伏聚故 [補注]曀陰而風也。陰喻昏沈。風喻妄想。清明之空爲陰風所蔽。喻寂照之心爲昏妄所障也。是以俱趣目前之欲。不思身後之虞也 叁失諸功德障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由不製伏。則世出世善。悉皆喪滅 四修叁昧
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製之一處者。無二念叁昧。翻斷心性差別障。一處謂心也。製之于心。則四分差別自然休息。無事不辦者。起多功德叁昧。翻斷失諸功德障。文小不次。若依論在後。今順經文居中。折伏汝心者。調柔不動叁昧。翻斷躁動不調障。既知製心之益。是故精進折伏不令動轉輕躁也 [補注]無事不辦所該者廣。當知萬法由心。其心一故。百千叁昧辯才神通光明。無不具足 二多食苦對治(叁)。初示平等。二戒多求。叁勸籌量。初示平等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藥取療病不分善惡。以飲食爲藥。除饑渴之病亦然。不應于好食增心貪著。于惡食減心厭棄。意在除饑渴。不取珍美也 [補注]支持也。足持其身即已不貪味也。所謂爲療形枯聊接氣也 二戒多求(二)。初喻。二合。初喻
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 蜂喻諸比丘。華喻受供養。取味喻除饑渴之惱。不損色香喻不壞善心 [補注]此解是言比丘不壞己之善心 二合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 多求長貪。故壞其善也 [補注]文雲無得多求壞其善心。是壞彼施者之善心也。以求索無厭施者生退倦故。如佛世比丘過聚落而掩門是也。以上下文貫之尤明 叁勸籌量
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牛能負重。若所負過分則竭其力。比丘受施。多求美食則敗其道 叁懈怠睡眠苦對治(二)。初合釋前二睡眠。二離辯後一睡眠。論雲。懈怠者。心懶惰故。睡眠者。心悶重故。此二相順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叁種。一從食起。二從時節起。叁從心起。前二是阿羅漢眠。以彼不從心生故。無所蓋故。初合釋前二睡眠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晝勤心者。對治從食起睡眠。夜不廢者。對治從時起睡眠。無空過者。總結上二。皆以精進勤策爲能治也。智度論雲。眠如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诳奪人明。是故宰予晝寢。仲尼贻朽木之責。那律假寐。能仁興蚌蛤之譏。眠之廢學妨道。其故大矣 [補注]夜獨舉初中後者。向晦入息人情之常。故晝日猶能修習。昏夜謂應睡眠。特爲重警之也 二離辯後一睡眠(二)。初觀察對治。二淨戒對治。論雲。自余修多羅。示現第叁從心起睡眠。有二種對治。一觀察對治。二淨戒對治。或曰。前二睡眠。唯一精進。以爲能治。今茲一種能治具二何耶。答夫障有輕重則治有一多。前二睡眠。從食從時則所治障輕。故以精進通而治之。今從心起者。所治障重故。以觀察淨戒。約法引喻。一一別治耳。初觀察對治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無常有二。一粗二細。一期生滅爲粗。念念生滅爲細。論雲。觀諸生滅壞五陰故。世間亦二。謂叁界是器世間。六道是有情世間。而此依正悉是速朽。如爲火燒。又仁王經雲。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馬鳴頌無常經雲。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早求自度者。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諸煩惱賊者。叁毒煩惱殺人法身慧命。論雲。觀陰入界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覺故 [補注]壞五陰者。一期一念皆有五陰 二淨戒對治(二)。初正明對治。二示對治法。初正明對治(二)。初明有對治。二明無對治。初明有對治(二)。初示煩惱可畏。二勸淨戒斷除。初示煩惱可畏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煩惱毒害己自名蛇。更舉黑蚖喻之可畏。惑在心睡起必害慧。蚖在室睡起必害人 二勸淨戒斷除
當以持戒之鈎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持戒去惑如鈎出蛇。此言定共戒也。論雲。禅定相應心戒故。四分律雲。雲何爲學爲調叁毒故。蛇出安眠者。上句明斷惑。下句明已辦。總而示之。以戒外防。以定內靜。故能發慧斷惑也。若乃外炫持相內無定慧。我慢自高戒取斯起。更引黑蚖以歸心室。不知其可也。智者思之誡之 [補注]發慧斷惑。是道共戒。具斯二戒。定慧雙修矣 二明無對治
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不能對治煩惱。而懈怠安眠。此則不恥愚迷。名無慚人也 二示對治法(二)。初正明勝法。二勸修勝法。初正明勝法
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 慚恥二字。依經論合釋。涅槃雲。慚者內自羞恥。瑜伽雲。內生羞恥爲慚。當知。既懷慚恥則策勤叁業不暇甯居。而能叁學是修速階賢聖故此雲戒定莊嚴爲第一也。而能製禦非法。如鈎製象 [補注]戒定叁學。皆以莊嚴法身。唯有慚恥。方能習學。故雲第一 二勸修勝法(二)。初正示勸修。二有無得失。初正示勸修(二)。初勸其常修。二遠離致損。初勸其常修
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 是勝莊嚴。故勸常修 二遠離致損
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 若離慚恥則不能持戒。戒不淨故定不成。定不成故慧不發。叁者俱無。則世間出世間功德。從何生耶。故失功德耳 二有無得失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涅槃雲。愧者發露向人。瑜伽雲。外生羞恥爲愧。涅槃又謂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即與飛禽走獸。無相異也 [補注]愧具上羞恥。蓋以一字當二義也 叁對治修習滅煩惱功德(叁)。初對治嗔恚煩惱。二對治貢高煩惱。叁對治谄曲煩惱。初對治嗔恚煩惱(叁)。初示堪忍道。二校量最勝。叁約能不能。初示堪忍道(二)。初堪忍則叁業清淨。二不忍則妨失道德。初堪忍則叁業清淨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 論雲。修行菩薩。住堪忍地中。能忍種種諸苦惱故。支解無嗔。身意淨也。勿出惡言。口業淨也。然此一唱經。若例金剛論。則十八住中第十叁忍苦住。當信行地也。起信亦雲。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彼疏釋雲。叁賢菩薩與二乘同故。本論雲。複示摩诃衍方便道。與二乘共故。則知此經化身所說。攝地前菩薩。梵網報身所演。攝地上聖人。故華嚴疏雲。梵網即舍那坐千葉華。攝離垢地戒波羅蜜耳。昔人以遺教。是藏通菩薩同禀者。頗協馬鳴奧義。若謂梵網是別圓菩薩自禀者。似違清涼深文矣 [補注]無嗔似專屬意。而雲身意淨者。任其支解而手足不爲捍禦。即是身淨 二不忍則妨失道德
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 若縱嗔者。則自妨己道。失化利他 二校量最勝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謂第二地持戒苦行。校量第叁地忍辱之德。所不能及 [補注]雲何戒行不及能忍。良由戒高者輕世。苦己者嗔他。忍則冤親等觀。苦樂無寄。故施戒生天。忍辱入道。何可及也 叁約能不能勸誡(二)。初舉能忍興勸。二約不能伸誡。初舉能忍興勸
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 犯而不校世稱君子。是故行叁種忍。悉名大人 [補注]叁忍有二。一苦行忍。二生忍。叁第一義忍。今且據二忍也。又一耐怨害忍。二安受忍。叁觀察忍。今且據初忍也。有力大人者。凡夫以勝人爲力。菩薩以讓人爲力。血氣之力爲小人。道德之力爲大人也 二約不能伸誡(叁)。初明不忍成愚。二示嗔恚過患。叁對白衣校量。初明不忍成愚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甘露是諸天長生之藥。忍力既成則益法身。延慧命故。以忍受惡罵喻飲甘露。不由彼辱甯顯我忍。豬揩金山。喻意可識。苟不如是。則無證道智慧。名凡夫愚人 [補注]豬揩金山。金則愈光。石磨劍形。劍則愈利。永嘉謂不因謗讪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是也 二示嗔恚過患(二)。初征釋過患。二誡令防護。初征釋過患。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破善者。華嚴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論雲。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名聞者。利他善法名稱功德故。人不喜見。注曰。自他世。無可樂果報故 二誡令防護
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論雲。護自善法如防火。護利他功德如防賊 叁對白衣校量(二)。初白衣無對治法故容起。二出家有對治法故不應起。初白衣無對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 恕者。聲類曰。以心度物也。既受著五欲複無白淨對治之法。容可起嗔。出家反是不應嗔也 [補注]白衣通六欲天。上界不行嗔故。比丘志出叁界。何可自同白衣。故雲反是 二出家有對治法不應起(二)。初法。二喻。初法
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 [補注]有欲之人。欲順則憍恣故起嗔。欲違則忿恨故起嗔。今無欲之人。而起嗔恚故不可也。況有法對治乎 二喻
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 清冷雲中喻行道無欲。霹雳喻懷嗔恚。郭璞雲。雷之急激者謂霹雳。論雲。示道分中不應有故 二對治貢高煩惱(二)。初正設對治。二較量不應。初正設對治。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 夫在家人。憑乎容儀以傲于物。所以冠冕嚴其首。劍佩飾其身。朱紫煥其服。僮仆供其役。帑藏積其財。尚須富而無驕。卑以自牧。我今躍出四民期臻聖果。毀其形壞其服。狀非驕慢耳。摩頭者。反手摩頭。知無冠冕之嚴。舍飾好者。自身已舍劍佩之飾。壞色者。反顧壞服絕朱紫之華彩。執持應器者。應器親持無僮仆之供役。以乞自活者。以乞食養命。無帑藏之積財。上五句明不應慢。自見如是。一句明智慧…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