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第一

   此經疏鈔。大文分叁。初通序大意。二開章釋文。叁結釋咒意。爲順諸經序。正。流通。叁分。亦順淨業信行願故。

   ○初通序大意(五)  初明性二贊經叁感時四述意五請加

   ○初明性

   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

   通序經意。大文分五。自初明性。乃至五請加。今初明性。此經蓋全彰自性。又諸經皆不離自性。故首標也。靈者靈覺。明者明顯。日月雖明。不得稱靈。今惟至明之中。神解不測。明不足以盡之。故曰靈明。徹者通也。洞者徹之極也。日月雖遍。不照覆盆。是徹而未徹。今此靈明。輝天地。透金石。四維上下。曾無障礙。蓋洞然之徹。靡所不徹。非對隔說通之徹。雲洞徹也。湛者不染。寂者不搖。大地雖寂。不得稱湛。今惟至寂之中。瑩淨無滓。寂不足以盡之。故曰湛寂。恒者久也。常者恒之極也。大地雖堅。難逃壞劫。是恒而未恒。今此湛寂。推之無始。引之無終。亘古亘今。曾無變易。蓋常然之恒。無恒不恒。非對暫說久之恒。雲常恒也。非濁者。雲有則不受一塵。非清者。雲無則不舍一法。無背者。縱之則無所從去。無向者。迎之則無所從來。言即此靈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濁向背求也。舉清濁向背。意該善惡聖凡有無生滅增減一異等。大哉二句。贊辭。大者當體得名。具遍常二義。以橫滿十方。豎極叁際。更無有法可與爲比。非對小言大之大也。真者不妄。以叁界虛僞。唯此真實。所謂非幻不滅。不可破壞。故雲真也。體者。盡萬法不出一心之體。體該相用。總而名之曰真體也。不可思議者。如上明而複寂。寂而複明。清濁不形。向背莫得。則心言路絕。無容思議者矣。不可思者。所謂法無相想。思則亂生。經雲。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也。又法無相想。思亦徒勞。經雲。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緣而慮亡也。不可議者。所謂理圓言偏。言生理喪。經雲。凡有言說。皆成戲論。是也。又理圓言偏。言不能盡。經雲。一一身具無量口。一一口出無量音。如善天女。窮劫而說。終莫能盡。是也。故曰口欲談而詞喪也。又此經原名不可思議。故用此四字總贊前文。蓋是至理之極名也。末句結歸。言如是不可思議者。當是何物。惟自性乃爾。言性有二。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今雲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爾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屬他故。此之自性。蓋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覺。亦名真知。亦名真識。亦名真如。種種無盡。統而言之。即當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也。今明不可思議者。惟此心耳。更無余物有此不思議體與心同也。若就當經。初句即無量光。洞徹無礙故。二句即無量壽。常恒不變故。叁四句即靈心絕待。光壽交融。一切功德皆無量故。五句總贊。即經雲。如我稱贊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末句結歸。言阿彌陀佛全體是當人自性也。又初句明無不照。即用大。二句靜無不含。即相大。叁四句迥絕二邊。即體大。五句總贊。所謂即叁即一。雙泯雙存。辭喪慮亡。不可思議。末句亦結歸自性也。又初句言照。即解脫德。二句言寂。即般若德。叁四句言寂照不二。即法身德。五句總贊。末句結歸。例上可知。又以四法界會之。則清濁向背。是事法界。靈明湛寂。是理法界。靈明湛寂而不變隨緣。清濁向背而隨緣不變。是理事無礙法界。不可思議。是事事無礙法界。以此經分攝于圓。亦得少分事事無礙故。末言自性。亦是結屬四法界歸一心也。

   ○二贊經(二) 初總贊二別贊

   ○初總贊

   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叁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佛說阿彌陀經欤。

   上言靈明湛寂之體。本無清濁向背。畢竟平等。惟是一心。今謂約生滅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則無明所覆。失本流末。渾亂真體。故名曰濁。如澄泥沙。複使淨潔。斯之謂清。即指轉五濁而成清泰也。無明所引。棄覺逐塵。違遠真體。故名曰背。返其去路。複使歸還。斯之謂向。即指背娑婆而向極樂也。然此且就衆生一期從迷得悟而言。似有澄之返之之迹。而于自性。實無得失。亦無增損。是故時濁時清。水非易性。忽背忽向。人無二身。所謂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也。叁祇者。叁阿僧祇劫也。僧祇解見後文。言叁者。以釋迦成道。從古釋迦至屍棄。曆七萬五千佛。從屍棄至燃燈。曆七萬六千佛。從燃燈至毗婆屍。曆七萬七千佛。雲叁祇也。備經多劫。遠之又遠。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一念者。即能念阿彌陀佛之一念也。諸聖者。佛及菩薩也。自凡望聖。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直登不退。片言者。即所念阿彌陀佛之片言也。至哉二句。贊辭。至。極也。至極而無以加也。妙者。即上四句總明妙義。用者。力用也。夫垢心難淨。混若黃河。妄想難收。逸如奔馬。曆恒沙無數量之劫。輪轉未休。攻叁藏十二部之文。覺路彌遠。而能使濁者清。背者向。一念頓超。片言即證。力用之妙。何可思議。用從體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末句結歸。言如是妙用當是何經。惟佛說阿彌陀經。足以當之。或問。小乘且置。只如諸大乘經。廣如山積。雲何妙用偏贊此經。答。修多羅中雖具有此義。未有如此經之明且簡者。故夫稱性而談。正直而說。非不圓頓。而澄濁返背。方便未彰。其余法門。或浩博而難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號。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即方便而成圓頓。神功勝力。不歸此經。將誰歸乎。又前是性德。今是修德。前是自性清淨。今是離垢清淨。乃至性盡障盡等。互融不二。如教中說。

   ○二別贊(四) 初先出說經所以二統論淨土功德叁特示持名爲要四廣顯持名所被

   ○初先出說經所以

   故我世尊。乍說叁乘。終歸一實。等頒珍賜。更錫殊恩。

   承上。此經具有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故佛說此經。良有以也。乍者暫也。暫時之說。非究竟也。叁乘者。乘本無叁。權說有叁。謂聲聞緣覺菩薩也。終者對乍而言。實者對權而言。言世尊始成正覺。演大華嚴。大教難投。隨衆生根。說叁乘法。後乃會權歸實。悉與大車。故曰等頒珍賜。此如來一代時教之大致也。而于其中。複出念佛一門。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乃會之歸實。但往生者。即得不退。喻如不次之擢。蔭序之官。恩出非常。名殊恩也。又殊恩複含二義。一者念佛是恩中之殊。二者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

   ○二統論淨土功德 

   指四十八之願門。開一十六之觀法。願願歸乎普度。觀觀宗乎妙心。

   上贊淨土法門之勝。今于淨土。先出余經。然後較量此經更爲殊勝。願門。觀法。具在二經。言從初願以至願終。無非盡攝衆生同生淨土。自初觀以至觀末。悉是空假中道圓極一心。由此一心。出生大願而成正覺。即以本願還度衆生。而歸一心淨土法門。二經大較。意蓋如此。

   ○叁特示持名爲要(二) 初較論要約二究明利益

   ○初較論要約

   又以願門廣大。貴在知先。觀法深玄。尤應守約。知先則務生彼國。守約則惟事持名。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即前大本觀經。較而論之。知持名尤爲要約也。廣大者。以四十八願。帲包幽顯。統括聖凡。廣大恢宏。茫無畔岸。入之必有由漸。故貴知先。傳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深玄者。以門分十六。事匪一恕6疵罟劬ⅰ3跣拿壹啊2僦氐悶湟9視κ卦肌i鹗顯弧J卦級┎┱摺I頻酪病T坪沃取S繕斯=氯缋礎H缡譴笤浮J上<健5眉滯印:緯畈豢颉9室鄖笤竿任裰幣病T坪問卦肌A家怨鬯涫Q苑鸨阒堋7鹚渲良N┬募詞恰=裎歐鹈R恍鬧闖幀?晌街良蛑烈住9Σ環筆6蚍ㄎ┬摹P那寰還省:問虜話臁x那運想。依正宛然。舉念欲生。便登彼國。是則難成之觀。不習而成。故以持名念佛。所守尤爲要約也。天如謂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是也。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衆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專持者。衆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故名守約。

   ○二究明利益(叁) 初因成二果證叁總結

   ○初因成

   從茲而萬慮鹹休。究極乎一心不亂。

   不念佛前。念念塵勞。所謂一剎那間。九百生滅。生住異滅。分劑頭數。無量無邊。天眼莫觑。名萬慮也。此萬慮者。甲滅則乙生。俄去則倏返。百計除之。終莫能得。今以持名之力。正念才舉。雜想自除。喻如師子出窟。百獸潛蹤。杲日照霜。千林失白。名鹹休也。故永明謂有人數息。覺觀不休。念佛稱名。即破覺觀。此其驗也。休之又休。窮其源本。故雲究極。至于一心不亂。是爲成就念佛叁昧。

   ○二果證

   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

   既得一心不亂。始知蓮華行樹。種種莊嚴。並非心外。何必耳聽金言。方是彌陀說法。娑婆印壞。始名淨土文成者哉。然則珍禽庶鳥。瓊院茆堂。何劣何優。何淨何穢。故曰西方在目前也。

   ○叁總結

   蓋由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衆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承上殊因妙果。正由念佛至于一心。則念極而空。無念之念。謂之真念。又念體本空。念實無念。名真念也。生無生者。達生體不可得。則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是名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如後教起中辯。故…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往生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