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成法器。所謂從佛口生。當紹佛種。如父母生子故。難弟難兄者。古稱元方難爲兄。季方難爲弟。言兄豪弟俊。無可優劣。今不取彼意。略喻佛爲兄。諸阿羅漢爲弟。二俱難得故。善作善述者。古稱文王以王季爲父。父作于前。以武王爲子。子述于後。今亦不取彼意。略喻佛爲父。諸阿羅漢爲子。師資道協故。
【疏】稱理。則自性王數融通。是佛與弟子俱義。
【鈔】臺教雲。心王如來。心數弟子。今釋謂王者。八識也。此八識者。善惡輪轉。由之主宰。如王禦臣。如師率弟子故。數者。五十一心所也。此五十一。一則恒依心起。二則與心相應。叁則系屬于心。其于八識。如臣向君。如弟子奉師故。又智覺雲。十大聲聞。皆是自心十善法數。毗昙偈雲。欲想更樂慧。念思及解脫。作意于境界。叁摩提以痛。是知大迦葉者。心欲數。以志存出要。善欲心發。舍世惡欲故。富樓那者。心想數。以想則分別。辯才無礙故。迦旃延者。更樂數。以問答往複。更相涉入。論議不窮故。乃至慧舍利弗。念優波離。思羅睺羅。解脫善吉。作意那律。叁摩目連。痛阿難等。痛者。受也。領納意也。王必具數。數必歸王。此二相扶。而取開悟。若王若數。不出自心。但得一心。王數俱盡。
○菩薩衆(叁) 初明類二列名叁總結
○初明類
【經】並諸菩薩摩诃薩。
【疏】並者。承前言佛說此經。不但聲聞與會。大士亦所同聞也。菩薩者。梵語。具雲菩提薩埵。今舉二字。省文也。此雲覺有情。覺情複有叁義。又勇猛求義。摩诃薩者。此雲大道心衆生。以具四種大故。又法華六大。佛地叁大。不出四故。菩薩摩诃薩。猶雲菩薩中大菩薩也。揀非諸小菩薩故。
【鈔】不但聲聞者。言小乘大乘。一切賢聖。共聞此經。毋謂淨土爲菩薩所不屑也。覺有情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也。複有叁義者。一悲智所緣義。言覺是所修佛道。情是所化衆生。上以智求。下以悲度也。二能所合目義。言覺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叁利生爲急義。言廣覺一切有情。所謂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是也。勇猛求者。聲聞趨寂自安。名爲懈怠。大士克志菩提。所謂大強精進勇猛也。大有四義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叁者時大。經叁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法華六大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而信解發叁。第一願大中攝。趨者。第叁時大中攝。修者。第二行大中攝。證者。第四德大中攝。佛地叁大者。一數大。二德大。叁業大。德大可知。數即願意。業即行意。故雲不出四意也。揀非小者。如文殊彌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薩。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疏】稱理。則自性真妄融。是菩薩義。
【鈔】真不變而隨緣。是之謂覺有情。妄成事而體空。是之謂有情覺。真妄不立。唯是一心。成此大道心。號曰摩诃薩。
○二列名
【經】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
【疏】文殊師利者。此雲妙首。亦雲妙吉祥。亦雲妙德。法王子者。佛爲法王。菩薩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又首舉文殊者。例前舍利弗義。
【鈔】文殊師利。亦雲曼殊室利。言妙首等者。准華嚴宗。表叁法門。曰信行智。妙首者。信也。信爲萬行萬德之頭首故。妙吉祥者。行也。佛地經言。一切世間親近供養贊歎。名妙吉祥。又真谛雲。于怨親中。平等利益。不爲損惱。名妙吉祥。又生時有十種瑞。一光明滿室。乃至十象生六牙。名妙吉祥。是即解之行故。妙德者。智也。經雲。諸佛之母。釋迦之師。豈非妙德。是即行之解故。入法正位者。如來據中道第一義。而菩薩入于此地。是謂紹隆佛種。當繼佛位。如大君體元居正。所生王子。今在東宮。當紹王位。名法王子。又名佛子。其意亦爾。凡菩薩皆法王子。獨稱文殊者。荊溪雲。于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諸經文殊常爲一切菩薩上首故。例舍利弗者。身子智慧第一。文殊大智獨尊。如前所明此經惟智方能信受故。又分別而論。則身子權智。文殊實智。權智明有生淨土。實智明無生淨土。鈍根則從權入實。利根則權實雙融。若推本而論。不思議境界經雲。複有百千萬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在坐。其名曰舍利弗等。則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益知此經非淺智所能信矣。
【疏】阿逸多者。此雲無能勝。即彌勒菩薩也。
【鈔】彌勒。此雲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當雲慈無能勝。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叁昧。又昔爲婆羅門。號一切智。于八千歲。修習慈行。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又思益經雲。衆生見者。即得慈心叁昧。又悲華經雲。發願于刀兵劫中擁護衆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疏】又彌勒既聞此經。龍華必說此經。當知此經流通無盡。
【鈔】問。何知必爾。答。法華稱古佛放光。爲說此經。今佛放光。知必說此。則佛佛說法華也。而此經者。度生最急。諸佛共贊。既爲諸佛共贊。必爲諸佛所說。龍華之會。必說此經。何疑之有。
【疏】乾陀诃提。此雲不休息。
【鈔】不休息者。行諸梵行。曆恒沙劫。然後授記。經此多劫。曾不休息故。
【疏】常精進者二義。一者天臺雲。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故。二者寶積經雲。此菩薩爲一衆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乃精進之至極也。
【鈔】二義者。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長。已生善保持。未生惡預防。已生惡速滅。名四正勤。而言見性無作。則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惡。雖雲修善。不修而修。雖雲去惡。不去而去。所謂一念不生。是真精進故。二是利他。爲多衆生。猶未爲難。今曰爲一衆生。少時爲一衆生。猶未爲難。今曰無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爲難。今曰猶不受化而不棄舍。不棄舍猶未爲難。今曰無一念棄舍。如是精進。更無退墮。故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進。常精進。必不休息。此二菩薩。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叁總結
【經】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疏】結上例余同前。就當經。則表信行願叁。成淨土因故。
【鈔】同前者。結上文殊彌勒等。例余。則普賢觀音一切菩薩也。信行願者。妙首表信。求生淨土。信爲最先。經雲若有信者是也。精進表願行。精者不雜。進者不退。不雜者。經雲一心不亂。不退者。經雲不退轉菩提是也。不休息者。即不退義。又彌勒慈行。乾陀梵行。觀經雲。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是也。成淨土因。則列諸菩薩。非無因故。
【疏】稱理。則自性無不照。是文殊智義。自性無不容。是彌勒慈義。自性無窮無盡。是不休息常精進義。余可類知。
【鈔】類知者。自性廣大是普賢義。自性圓通是觀音義等。如上隨舉一門。以標名字。若各具者。即名字互通。故謂心即名也。如是解者。即于正觀心中。見一切菩薩也。今見凡夫不見菩薩者。以失正觀故。故曰。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叁人天衆
【經】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疏】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不但諸聖與會。一切凡衆皆同聞故。釋提桓因。此雲能天主。曰等。又曰無量者。盡一切諸天故。曰大衆者。盡一切衆生故。俱者。通結並諸菩薩以下文也。
【鈔】上並菩薩。是小大一對。今及諸天大衆。是聖凡一對。聖凡共聞此經。毋謂淨土爲凡夫所不能也。釋提桓因者。具雲釋迦提婆因提。釋迦者。此雲能。提婆因提者。此雲天主。詳有五種名。恐繁不敘。迦葉佛滅時。一女人發心修塔。叁十二人佐之。今王忉利。統四方叁十二天。又阿含雲。本爲人時。行于頓施。堪能作主。故曰天主。等者。等叁十二。以及其余也。無量者。又增詞以盡。則概欲色無色諸天也。天有多義。或名晝。以晝長故。或名無愁惱。以常樂故。或名燈明。以無黑暗故。大衆者。諸天而下。人及修羅。盡六道一切衆生也。一雲。兼前菩薩聲聞。同名大衆。通結者。上言與大比丘衆俱。今此俱者。言亦與諸菩薩諸天大衆俱也。或難。無色。則無耳無身。鬼獄。則極幽極苦。何容與會而聞此經。然無色者無粗色。非無細色也。佛涅槃時。無色天人。淚下如雨。則身至耳聞。亦複何礙。地獄餓鬼。重者或隔不通。輕者未可例判。又佛光所觸。地獄天子得證頓圓。然則佛說此經。光照十方。安知鬼獄不得聞也。
【疏】稱理。則自性徹上徹下。是羅漢菩薩諸天大衆俱義。
【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上而徹乎諸聖也。上亦與之俱。下而徹乎六凡也。下亦與之俱。良以四谛。十二因緣。四等六度。五戒十善。萬行紛然。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唯是一心。真實性中無差別故。龍蛇混雜。凡聖交參。此間佛法住持。本來如是。
○二正宗分(四) 初詳陳依正令生信樂二正示願行令知修證叁交引佛言令斷疑惑四互彰難事令切感發
○初詳陳依正令生信樂(二) 初對機二示法
○初對機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疏】此下文屬正宗。以前是序引。後是流通。唯此爲一經所宗之正義也。爾時者。當彼六種成就時也。佛告者。經無發起。佛自說故。良由此經。救世最急。不俟請故。
【鈔】凡言爾時。必上有緣起。故雲當彼時也。佛自說者。諸經皆有通別二序。通則證信。別則發起。如法華。則白毫放光。啓一乘之教。維摩。則毗耶示疾。開不二之談。圓覺。金剛。以及諸經。多因有問在先。然後佛爲宣演。今經不然。故無發起。救世最急者。末世衆生。根鈍障深。解脫禅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衆生。唯…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